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1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搖撼帝國根基
保羅要他們活出一種和這個世界的結構、組織全然不一樣的、全新的「團體」模式,在探求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的過程當中,不斷地被改變、被更新。
關鍵字:
作者/王貞文 (台南神學院講師,病假中)

 ※讀羅馬書的基本態度

 當我們翻開羅馬書,精巧的結構、系統性的論述令我們歎為觀止。而其中字字珠璣,更值得用各種翻譯版本、甚至最好能夠以原本的希臘文細細品味。但最重要的是:要用你的信仰生命的體驗,來與這卷書信裡面所談到的一切理念、教導來對話、碰撞、摔角、辯證、直到你受傷的手,確確實實地抓住了保羅所體驗的、那深不可測的智慧,感受到黎明的光照進幾乎已成永夜的世界。

 如果我們要把這些深刻的信仰探討當成「生命的糧」,就不能滿足於只是背誦金句,然後把「金句」在某些時候當成石塊,丟向拂逆你的意思、在你眼中不敬不虔之人。這「生命之糧」必須被細細咀嚼、消化、成為有益你自己生命的力量,然後自然地流溢出來,再去餵養人。

 讓我們在一字、一句深入地探討經文時,也時刻注意到每句經文彼此的關聯性,看到上下文,看到整體的脈絡,不斷章取義。

 讓我們不只看到一段經文自己本身的文脈,也看到這經文在書寫時,整個大時代的脈絡,看到當時基督徒的處境。

「我強烈建議讀羅馬書時,也要認真看報紙。」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在他的《羅馬書釋義》當中,兩三次這樣說。認知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知道自己日日的處境,對於讀羅馬書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這並不是寫給與世隔絕之人的信息,而是寫給生活在「帝國」的中心,與宗教認同、身份認同掙扎著,在現實的生活與超越昇華的盼望中被拉扯著的基督徒團體。

這就是我們讀羅馬書的基本態度:

        1. 這是生命糧,不是石頭;
        2. 要看見整體文脈;
        3. 要看見寫作原始目的,與寫作時的時代脈絡;
        4. 要與我們的時代真誠對話。

        以這樣的態度,讓我們來概略地看羅馬書12章至15章所關心的主題。

※「羅馬和平」下的安定與焦慮

當保羅在哥林多寫信給在羅馬的信徒的時候,羅馬正處在一個史稱「羅馬和平」(Pax Romana )的時期: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末期慘烈的軍事與政治權力鬥爭告一個段落,屋大維(Octavian)全面掌控羅馬,自稱「奧古斯督」(Augustus),結束共和,開始帝制。從這個時候,到公元180年,約兩百年間,羅馬的版圖大致穩定,也沒有大規模的內戰。和巴比倫、波斯等帝國比較起來,這個帝國基本上是樸實不誇飾的,講究法治,發展地方建設,包容廣大版圖內許多不同的文化與宗教。

 但也是在這個「羅馬和平」的「超穩定結構」當中,猶太人的民族反抗運動被狠狠地鎮壓,耶穌被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聯合羅馬官長的力量,當成叛亂犯釘死在十字架上。比羅馬書成書晚的福音書,記錄著一個以軍事力量鎮壓、以政治手段巧妙操控宗教的「外來政權」在福音的發源地所行的一切。也是在這個超穩定結構裡,當尼錄皇帝放火燒羅馬城時,可以任意歸罪於基督徒,用各種殘酷的方式,把他們殺死示眾。


 保羅在寫羅馬書的時候,尼錄皇帝還沒有即位,羅馬城的基督徒還沒有被當成待罪羊加以殺戮。猶太人和羅馬政府之間的戰爭也還沒有發生,耶路撒冷的聖殿還矗立在那裡。保羅自己出生在希臘與羅馬文化根基深固的大數城,有「羅馬公民」的身份,可以受到帝國法律的保護。在他旅行傳道時,遇到比較大的反彈,多半來自民間,不管是來自敬虔的猶太人團體,還是其他的宗教團體的反對,他都有機會因為身為「羅馬公民」,而受到一定的尊重與保護。在使徒行傳我們也看到,最後,在耶路撒冷爆發的大衝突裡,保羅決心要以「上告該撒」完成這整個法律程序,也就是到羅馬去,在皇帝面前為自己所做、所傳的一切來申訴。以一個被囚者的身份,他終於可以完成他到羅馬去的心願。


 因此,當保羅在《羅馬書》裡面,對於帝國所代表的國家秩序,基本上是有著期待的。第13章關於順服「官長」或「政府」的論述,也成為很多教會教導信徒們順服世俗的政權,不要反抗與批判的依據。

※生活在帝都的基督徒

不過,保羅真正關懷的,不是基督徒在這個帝國的國家秩序裡能扮演什麼角色,也不是基督徒應該順服政府到怎樣的地步,而是這些承受上帝恩典的人,怎樣活出「稱義」的樣式。而且,不只是個人獨善其身地活出基督,乃是作為一個彼此緊密結合、互助的團體,一個以基督為首的、屬靈的有機體,活在這個以物質生活為重的帝國的中心。

當我們把12章到15章當成一個整體來看時,我們就會看到這個屬靈的團體和周遭環境之間存在的緊張性。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

生活在帝都的基督徒,很多人應該是猶太人,素來敬畏、服事那一位不受人手所造的殿宇所限制的全能上主,如今在耶穌身上看見上帝所應許的拯救。也有不少人是以「外邦人」的身份,帶著希臘文化裡對精神的純粹性的知識與熱情,來追尋福音。保羅要他們「將身體獻上」,不只是在精神生活上讓自己全然屬於上帝,也要將肉身的生活全部歸給上帝。怎樣做呢?活出一種和這個世界的結構、組織全然不一樣的、全新的「團體」模式,在探求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的過程當中,不斷地被改變、被更新。

這樣的一個團體,努力以基督為中心,過著追求良善的生活,在彼此意見相左時,學習彼此傾聽、找到共同點,不以惡報惡,願意俯就卑微者。在遭受冤屈、被恨惡、被當成仇敵時,仍一味善待人。這是願意放棄自我的團體,是在上帝面前完全把自己交出去的團體。

個人要把自己完全交在上帝手中,「獻身為活祭」,在暴力與仇恨面前也不失落為善的心志,已經是很難的事。而這裡是期待整個團體都願意這樣擺上,這樣生活。

真的活出這樣模式的團體,不會是讓帝國恣意行止的順民,他們將是帝國的威脅。國家法治所要求的報復性的公義、經濟生活裡追求卓越的價值、社會生活裡要求各安其位的安穩秩序,在這樣一個不斷改變、更新、不斷反省、「留心」地實踐著共同生活裡的義的團體面前,變得絲毫不重要。在這個打破以權力定位的秩序,願意傾聽、體諒弱勢者的團體實踐面前,上帝真實的存在被肯定了,而帝國存在的根基整個被搖撼了。這比用暴力對抗推翻一個政權更有顛覆性。

 奧古斯丁通過保羅在這裡的論點,看見了這樣一個比帝國更強大的可能性,因此,當這個帝國走到了末路,他就在《羅馬書》的啟發下,寫出了《上帝之城》,對那個人心恐懼焦慮,瀕於崩潰的世代說起一個帝國之外的真實國度。那是「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的團體永存的國度。

※基督徒所當順服的是什麼樣的「國家」?

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對我們不斷提問:「如果這個政府所作所為並不符何某些基督教原則,基督徒還是應該順服政府嗎?」我們還是得更深一步地來讀《羅馬書》第13章。    卡爾巴特在他的《羅馬書釋義》裡,把這個要求基督徒順服國家施行的公權力,並切實盡義務當兵納糧的段落下了一個小標題:「消極的可能性」。他又把12章的最後一節併到這個段落來。也就是說,我們將在這一句的亮光之下思考「順服在上位者」的意義:「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

「 消極」、「無為」,這種「順服」可以被解讀成一種「不抵抗」,停下所有的抗辯與掙扎。但是,這樣的「無所作為」並不是怯懦地求在帝國體制下的一點生存之地,它真正根底,是「以善勝惡」的信念。

這是在第一次大戰結束後,目睹各國自以為「正義之師」,進行慘烈殘酷的戰爭,把歐洲的基督教文明推入人性黑暗深淵之後,年輕鄉村牧師巴特與羅馬書的經文角力的結果。世間的正義主張,無論說得多麼漂亮,講得多麼有神聖的意味,在上帝真正的公義面前,都是黯淡無光的。上帝否定了一切人自以為是的倫理與道德主張,否定了一切人自以為義的奮鬥,在一片人性的荒蕪之地,讓我們赤裸裸地與祂相遇,在基督的十架上終於看見祂的「肯定」,看到真正以善勝惡的可能性。我認為我們很可以借重巴特所點亮的微光,來看我們這個時代。

我們逐漸學習了民主政治,政黨輪替更迭,不同的政治主張彼此爭競,國家暴力的行使或強或弱,有時我們覺得必須基於基督教的精神跳出來,為某些理念與「不義的政權」奮戰,有時我們覺得必須大聲譴責國家暴力,反抗某些強加於弱勢者的公權力。這時候,羅馬書13章那些關於順服「佩劍者」的經節,有點像緊箍咒了。

但是這經文也告訴我們,有權柄者自己本身並沒有「神性」,這個結構本身也沒有任何神聖性,上帝才是那個賦予公權力「權柄」的。因著信、已經被上帝稱為義的人,其實並不受這個公權力體系的約束與限制,但是,他們應該尊重這個體系,把它視為是一個可以「以善勝惡」的可能性,即使只是一個消極的可能性,一個在黑暗中帶著盼望的期待。

信義宗的神學家們跟隨馬丁路德的見解,以這段經文為基礎,建立一種「兩個國度」的信念:世俗的政權有從上帝那裡來的權柄,負責司法,軍事,保護人民的生活,教會的權力機構也有上帝那裡來的權柄,負責正確的屬靈教導、聖禮的施行等。他們分屬兩個國度,各有所司。雙方的權力不相混淆、不相屈從,彼此互相尊重。即使遇到迫害的教會的世俗政權,教會也還是要謹守本分,不反抗,聽憑主怒。

信義宗在宗教改革的過程裡,一直有得到世俗的君王、諸侯的支持,所以對於世俗的政權的「權柄」沒有太多的質疑。但是,以加爾文為首的改革宗教會,在法國受到君主們的迫害相當慘烈。1572年的「巴多買之夜」,上萬「預格諾」新教徒在巴黎與全法國被屠殺,之後又是長時期的迫害。堅持「以善勝惡」的法國新教徒,仍不免要問:這樣一個以「殺戮」與「消滅敵人」維持著的政權,它的權柄真的來自上帝嗎?它豈不是像《啓示錄》所描寫的,七頭十角的獸嗎?

面對邪惡的政權,抵抗?還是不抵抗?保羅提供的想法,是消極的,不為自己做什麼,只等待,「聽憑主怒」。

※公義、和平與聖靈中的喜樂

但在這「消極的可能性」之外,還有「積極的可能性」,那才是我們要用更多的力量投入、實踐的。那「積極的可能性」,就是體認到「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將披戴上「光明的兵器」開始奮鬥。那光明的兵器,就是愛:「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1)不再是外在的、帝國的公權力的約束、刑罰使人能夠堅持良善,而是出自內心、又行在這個團體的愛。

一個有別於這個帝國的另類抉擇浮現了,它本身就是對帝國的批判:一個不彼此論斷、不拘泥於儀節、不被飲食的規矩所困、不自以為義、願意互為「肢體」的團體,一個人人可以體會到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的團體。  

上帝國不在乎吃喝,上帝國不在乎那些限制人的、壓迫人的各種事,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為公義、和平盡力服事,享受聖靈中的喜樂,基督徒就要經驗到一個與大帝國完全不同的「國度」,一個上帝全然統治的領域。

一起帶著這樣的盼望來奮鬥吧!「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

同作者相關文章: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致女兒s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1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8-1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1期  2015年  12月 因信得生-羅馬書 151
本期主題:因信得生-羅馬書
發行日期:2015/12/10
因信得生:羅馬書
保羅的福音:羅馬書前言(1:1-17)淺析
搖撼帝國根基
保羅要基督徒成為順民?
對凱撒統治的政治宣戰
幽黯中的亮光
生活中的靈修:從保羅寫給羅馬人的書信談起
愛在Mizo:記東北印度的暑假實習
我的腳踏車,我的腳踏遮
推倒高牆—香港青年領袖黃之鋒的信仰歷程
告別舊國會,18歲要投票
不信「世代正義」喚不回
追求真道的須田清基
推介《朱偉特論羅馬書》
讀經筆記21 感謝 kah 呵咾 
「大象打架,草地遭殃」:《上帝眷顧烏干達》電影觀後感
科學與信仰是否衝突?
原來我們都在創造不可思議的東西
以思辯尋求上帝的話:台南大專小神研營隊心得
暗中的微光:探訪高雄女監
原汁原味:記第六屆原住民大專盃運動會
《新使者》需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