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0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關鍵字:
作者/戴寶村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一、前言:知台灣讀台灣史
  1987年7月15日台灣結束戒嚴之後,接續著1980年代民間反對運動浪潮,所帶動台灣本土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復甦,社會大眾極欲從台灣史中認識自我及所生長的土地。因此,帶動台灣史研究以及其相關出版之蓬勃發展。對此,台灣史相關出版品中的內容,究竟提供了何種台灣歷史圖像?亦又以何種立場來描述台灣?或是在有爭議之課題上,又反映出哪些不同的史觀呢?基於這些原因,不得不對這些出版品慎審的選取並加以討論。本文對台灣史相關出版品,用以作為討論書籍的選取標準為:一、比較新近之出版;二、內容敘事易讀的;三、書中呈現台灣主體史觀,即比較會立足斯土斯民的角度去書寫台灣。本文試圖藉著對這些書籍的簡要選介,來了解並反思這些書籍對台灣歷史建構的立場及對社會大眾的影響,當然也希望能鼓舞閱讀台灣歷史,因知台灣而更愛台灣。

二、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依前言中的選取標準,在眾多的台灣史相關出版品中,挑選出了以下十本的代表作品。以下依序加以介紹。

(一)張勝彥、溫振華、吳文星、戴寶村等,《台灣開發史》,共6篇18章,台北:空大,1996年

  本書由四位台灣史相關研究者所寫成。書中以台灣考古學者的發現為章節開端,跳脫以往以四百年史為角度的框架,並強調其為南島語系之一環。其次,亦以海洋史的角度來鋪陳史事,以十六世紀以降乃至於今,台灣長期以來為不同政權在貿易上之角逐地,從國際海權變化的更迭,來看台灣各階段的歷史,排除以傳統中國史觀來看,即以地方史或邊緣史的方式來撰寫台灣史,將台灣史置於國際世界史的變化脈絡中。此外,將「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置於「台灣的國際關係」一節中討論,正符合政治現況,亦彰顯台灣之主體史觀。最後,書中亦有加上註解及參考書目,有助於讀者查閱相關資料。

(二)李筱峰、劉峰松,《台灣歷史閱覽》,共11章,台北:自立晚報,1997年

  作者在書中強烈地表現出,對長期以來台灣的歷史教育提出批判。其史觀立足於,打破以漢族為中心的「中華民族」迷思,不再灌輸「大一統論」和「正統論」的大國情結,亦不以「鄉土史」的角度來定位台灣史,而是以台灣為主體,以台灣本體為論述的焦點。因此,其書前二章則以台灣的考古發現,來重現台灣的早期歷史,跳脫依附中國歷史來解釋的迷思。各章節的標題顯現以台灣為主體來感受不同政權所帶來的相同反應——入侵與壓迫。此外,作者的專長為228事件及戰後政治之研究,因此在剖析戰後台灣如何受內外部因素影響,從最初的威權體制,轉變成今日政治民主化、社會本土化的發展上,有相當清淅的論述。

(三)李筱峰,《台灣史一百件大事》,台北:玉山社,1999年

  本書共分為戰前篇及戰後篇上下二冊,作者的撰寫方式並非一般通史寫作形式,而是以「事件」為其論述的中心。由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台南安平建立殖民政府揭開序幕,歷經鄭成功攻打台灣、日本建立殖民政府、二次大戰、228事件、國民黨來台、戒嚴時期與白色恐怖、義務教育發展、以及本土意識首次抬頭的鄉土文學論戰,並剖析二屆國大選舉、美麗島事件、1987年解嚴、首次總統直接民選之重要民主事件等。本書的特色,誠如作者於前言中所提及的:「以當前台灣的時空為立足點,以台灣為主體,以台灣為一個單位,為所有台灣人而寫的。」

(四)薛化元,《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本書除編寫要旨外,共分為7章,並於書末附上參考書目。作者的撰書動機無論是以漢人作為台灣歷史發展的主軸,或是從台灣於海洋時代踏上世界歷史舞台的視角來觀察,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大約從十七世紀開始,距今不過四百年左右。但是如果以台灣島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縱使不論考古遺址的發現,單單以原住民諸族群社會文化的傳承,台灣歷史就非短短四百年所能涵蓋。因此,作者為了讓讀者更能掌握台灣歷史發展的梗概,本書討論的範圍,以考古與原住民社會作為開端,迄於戰後台灣的發展。本書除討論台灣政治層面的歷史發展之外,對於人民的生活、經濟的開展及社會文化的演變亦多所著墨,讀者透過本書,對於台灣整體的歷史圖像,當有較全面性的認識。

(五)張勝彥、黃秀政、吳文星等,《台灣史》,台北:五南書局,2002年

  本書包含緒論共分為10章,且於書後附上參考書目。是書不再追溯中國古籍的說法,而是直接採取台灣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台灣南島民族的研究;對於荷蘭統治,重視在當時國際競爭之中台灣特有的地位;而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並非「光復台灣」,而仍是佔領台灣、建立鄭氏王國(或王朝)。至於清朝領台時期,重點在漢人移墾社會的轉型、族群關係發展及外力衝擊,並以「1860年台灣開港」作為歷史分期,而非前述的、中國近代史關鍵「1840年鴉片戰爭」。關於日治時期的討論,亦超越只重抗日運動與經濟剝削的寫法,對於「台灣社會文化變遷」有更完整的討論。再者,在1945年之後的台灣,在歷史分期上,使用中性的字眼「當代」、「戰後」,而非只是正面肯定「台灣光復」。此外,為了顧及讀者的需要及可讀性,各節僅於必要時給於加註,或註明出處,或就專有名詞加以解釋,以便讀者參考。

(六)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共12章1516頁,1962年日文版648頁,1980年中文版782頁,SAN JOSE CA: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

  作者本名施朝暉,曾參加中共抗日戰爭,日後流亡日本,成為左翼的台灣獨立運動家。該書可謂是戰後台灣獨立運動最早出版的一本有系統、且頁數厚重的左翼觀點通史著作,也是第一本真正站在台灣人立場寫的台灣史。所述期間起自考古時期迄成書的時代,其後陸續有所增補。書中作者提到,他是站在「台灣人勞苦大眾的立場」,分析基層社會經濟結構,以及國際情勢等等,來考察台灣社會各階段的形成、發展,進而是探討反抗史與反抗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此外,本書另一重點,可以說是用唯物史觀來闡釋以及推動台灣人意識,是一部台灣民族形成史論的重要著作,給予台灣民族主義論者相當大的影響,也因此引來不少的爭議。1

(七)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2,共9章258頁,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作者留日回國後,於1959年組「台灣青年社」,發刊《台灣青年》,為自由派台獨之領導者。本書是六、七○年代自由派台獨史觀的重要著作,主旨在描述「台灣人對中國人的民族戰爭」以及台灣人的「殖民地解放運動」。書中的台灣民族論自成體系,對台灣獨立運動影響深遠。書名使用「苦悶」一詞,可顯示出作者對台灣歷史有不同的看法。如二次戰後台灣人慶祝光復而歡迎祖國的活動,作者以為是台灣人在戰後初期,因複雜的深層心理,而有一種自卑感。另外,作者對日治時期也提出了正面的評價,並且掀起一些人物的歷史評價問題。

(八)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共17章589頁,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作者在自序中指出台灣歷史的特色,即「台灣歷史是一部移民(棄民)被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滄桑血淚史。清代二百年的統治,台灣人成為一盤散沙,毫無國家意識。日本統治時代,台灣還是無國之民。」(自序)作者以為,日後台灣要能立足於世界,迄立於東亞,必須要強調「台灣特性」。台灣必須涵養屬於台灣人的歷史精神,才可使台灣人的台灣歷史發展不衰。

(九)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冊,台北:玉山社,1996年

  論文選輯分成上下二冊。上冊收錄13篇,多是論述1895年之前的論文。下冊收錄11篇,都是研究日治時代之後的論文。上冊的13篇論文,大致可分為數類:史前文化與南島民族、台灣在東亞的地位、漢人開墾與平埔族、金融貿易與海外發展等。下冊收入的11篇論文,大致歸類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人的意識與反抗、國民黨政權重建與收編台灣人勢力、台灣經濟發展等。內容刻劃出百年來殖民統治的本質,以及台灣主體建構的發展。

(十)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共10章178頁,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過去台灣史研究常常擺脫不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以致喪失了台灣的主體性。基於此,為了確立台灣為研究的基本空間,曹永和提出以「台灣島史」的觀念,以島上人群作為研究主體,縱貫長時間以來台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才能得以一窺台灣歷史的真面目。3日後,這樣的觀念為周婉窈所繼承。周婉窈在其力著《台灣歷史圖說》進一步提出「以地理空間定義歷史」的概念,強調一個國家,或一個希冀成為國家的社會,需要「自己的歷史」。(頁4–6)周婉窈解釋,台灣無法自外於世界性的潮流,而當現在社會已逐漸發展出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方式與觀念,即是要以台灣這一「地理空間」來追溯和建構歷史。(頁4–6)文中她簡潔有力的點出新時代台灣史應呈現台灣多族群的歷史特性,以及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此外,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全書圖片豐富,文字流暢,內容充實而富趣味性。

三、結語
  1949年國民黨政府因在中國大陸上的戰爭失利而遷台。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造成人心的惶恐不安,再加上1947年的「228事件」,更加深國民黨政府對台灣人存在的心虛與戒懼。因此國民黨政府為了要重建政權,也為了改造台灣人民的思考模式,於是積極灌輸或導入中國的思想,使台灣納進中國史的體系,以中國史主體的立場來解釋台灣歷史。以致1945年至1970年代之初,台灣史變成中國歷史研究的邊陲。4

  1980年代之後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出現,是由於民間反對運動的興起,帶動台灣本土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復甦,以及1990年代台灣史研究蓬勃發展的結果;然而台灣史教育的擴展與深化仍面臨親中傾統舊勢力的左右,大多數人的台灣史知識依然貧乏,台灣主體意識薄弱,導致國家定位錯亂、國家認同迷惑,成為台灣問題的深層結構,因此唯有多讀台灣史,充實台灣史知識,強化台灣意識,才有助於建構台灣成為名實相符的主權獨立國家。
註:
1.這本書1962年以日文出版,1980年出版中文增訂本。在許南村編著的《史明台灣史論的虛構》中,有不少學者反駁史明的台獨觀點。參見許南村編著,《史明台灣史論的虛構》,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2.本書於1964年於東京發行日文版,1979年發行中文版,1993年由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正式出版。

3.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台灣島史」概念〉,收入氏著《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頁449。

4.翁佳音,《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頁136。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第 8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0 期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19-2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0期  2004年  2月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80
本期主題: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發行日期:2004/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與台灣史同步的台灣宣教史
查禁教會羅馬字政府──取締羅馬字書刊之相關背景
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廖文毅家族信仰史
從「寄居」到「在地」之路
黃沙烈燄,神在其中
我所知道的「活水泉」教會
被遺忘的流浪兒
簡介「動物神學」——讓動物進入神學與信仰
釋放——基督拯救的福音
最後的一瞥
原來基督徒講求門當戶對
為何信仰告白須重新制定?
關懷的意義
他總是垂聽我的禱告
恩典與服事的歲月
擁抱s/
學作老二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祝福s/
承載文化價值與傳統的母語——參加加拿大國際原住民教育研討會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