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3
主編:鄭仰恩、江淑文
出版: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發行代理: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出版日期:初版/2021年8月
ISBN:978-986-0721-20-1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後現代」文化情境下的「小敘事」(代序)

文 / 鄭仰恩

長期以來,我們都喜歡聽偉大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最好是英雄式的大人物且帶著高貴情操,故事的情節必須動人且具有戲劇性。還有,這些故事若能登上世界媒體的重要版面更好,轉貼到社群媒體後還要能瘋傳、爆紅(turn viral)!然而,時代似乎不一樣了,今天的新世代,似乎對發生在身邊的 「小敘事」 比較有興趣,也覺得比較貼近人心且接地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有此改變?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一個後現代的文化情境和氛圍,不再執著於宏大敘事或擁有權衡之勢的核心人物,請容許我用略帶學術味的敘事來跟大家說明此一演變。

轉向後現代範型

近三十年來,在不同的學術領域裡,開始出現後現代的用語和思維。如果借用範型轉換(paradigmshift)的理論來說,就是我們已經逐漸從現代要轉向後現代的新處境。顧名思義,後現代當然是始於對現代的不滿與批判,簡言之,過去標榜客觀中立、理性思維、科學性思考的啟蒙思想開始被認定為一種知識的絕對主義,而所謂科學化歷史所造就的歷史觀及國家認同也開始遭到質疑。換句話說,後現代思維起始於對歷史與知識的客觀性、所謂 「宏觀、後設的敘事」(meta-narrative),以及 「理性的霸權」 的存疑與批判。

Steven Best 和Doublas Kellner 在 《轉向後現代》(The Postmodern Turn )一書中指出,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 「後XX」(Post-s)的時代:後工業主義、後馬克思、後人文主義、後歷史、後殖民、後現代等。另外,也有當代學者提出科學的終結(Horgan)、歷史的終結(Baudrillard, Fukuyama)等說辭。當然,後現代還有很多面向:包括藝術、哲學、科學、政治、文化等。基本上,Best 和Kellner 認為,之所以會轉向後現代,主要是由齊克果、馬克思和尼采所帶動的。

首先,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從批判大眾文化和媒體出發,進而批判做為庸俗化公共領域的大眾社會,因為它抵銷了具有差異性的個體存在。也就是說,隱藏在大眾社會裡的個體早已失去了聲音、主體性及存在感,也失去了追尋生之意義的動機。他主張,唯有個體在經驗自身存在的焦慮(anxiety)和願意委身且敢於冒險時才能重新發掘意義和盼望。另外,齊克果對主觀的情感、熱情、自發性(spontaneity)的強調也形塑了後現代的反理性傳統。

其次,馬克思(Karl Marx)則批判資本主義操控了物品的生產、分配及消費過程,也因勞力分工而破壞了有機的社會和自然關係,結果是交易價值勝過實用價值,導致一切都被物化(commodification),更造成主客關係的逆轉以及社會價值的化約。整體而言,這樣一個以生產和消費結構所構成的社會就會讓生產結果、社會關係以及人性的存在走向非人化(dehumanization)以及疏離/ 異化(alienation)的困境。

第三,尼采(Nietzsche)也認定現代社會因大眾化及零散化已經失去創造力,也失落形塑一個 「自由、具創意和強烈個體性的人」 的可能性。因此,他對既存的倫理及宗教傳統提出批判,主張藝術和美感才是生命的真實象徵力量。他拒斥蘇格拉底式的理性,高舉酒神(戴奧尼修)文化(Dionysianculture)。他對哲學的普遍主義及形上學的批判可以說開啟了對現代理論的解構。在他心目中,理性終將邁向虛無,但隨後將有新的世俗價值出現,呈現懷疑、解構、多元的新觀點。

在尼采之後,當代學界還興起了海德格(MartinHeidegger)、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德勒茲(GillesDeleuze)、李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傅柯(Michel Foucault)等後現代思想家,後面會再介紹。

後現代的特性

我們若上網搜尋與後現代(post-modern)相關的論述,很可能會馬上讀到下面的各種定義或詞語: 反對現代性(modernity),特別是宣稱代表絕對、客觀的理性或科學霸權的種種論述、知識革命、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多元論述、團體性實踐、後自由主義(post-liberal)、後形而上學(postmetaphysical)、反專制、反極權、解構及建構、關心身體、女性思維、愛戀新潮(neophilia)、另類想像、浮動思考、混雜性(hybridity)等,不一而足。可以確定的是,後現代思潮反對訴諸理性(語言的指涉能力、科學的原子論和化約主義)、真理(形而上的概念架構)、歷史(普遍、宏大、客觀的敘事)的絕對化或獨斷論述,甚至由此所推演而出的自我認知。

史密斯(James K. A. Smith)在 《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Who’s Afraid of Postmodernism? ,原標題為 《誰怕後現代主義?》)一書中挑選三位思想家做為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並試圖將之應用在基督教自身的神學建構上:第一位是德里達,他所主張的解構主義可以用一個問句來呈現:「文本以外無一物?」對德里達而言,所有的文本都是帶著主觀且隱藏的假設前提,因此需要被解碼或解構。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文本是自然或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唯有在其歷史及政治的脈絡裡才能加以解讀。第二位是李奧塔,他的代表性問句是:「宏大/ 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哪裡去了?」他主張,我們應該拒絕宏大的敘事以及絕對化的思考,並進行一場宗教、藝術、哲學、思想的破除偶像運動,其次就是要尊重被邊緣化者或他者並給予正當性。也就是說,我們應多關注從社會邊緣發出聲音的小敘事。第三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傅柯,他的代表性聲明是:「知識就是權力!」確實,權力無所不在且往往會在地化,特別是存在於知識的運作裡,因此需要被小心翼翼地關注並檢視。

另一方面,在 《非理性的魅惑》(The Seductionof Unreason )一書裡,理查•沃林(Richard Wolin)則對後現代思潮所蘊含的非理性思維提出批判,並指明法西斯思想和極右派政治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聯性, 並以尼采、榮格(C. G. Jung)、高達美(Gadamer)、巴岱伊(Georges Bataille)、布朗修(Maurice Blonchot)和新右派政治的牽連為例,指明後現代思想在政治領域的侷限和失敗。作者對於後現代主義(特別是傅柯)認定理性與進步的體制化只會導致宰制(domination)的強化而非解放的說法尤其無法認同,也對尼采以來以「權力意志」(willto power)為主軸的思路以及帶有主觀思維的「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提出批判。這對處於後現代情境下的我們也是很好的提醒。

後現代的基督教

近半世紀以來,我們已經發現,主張基督教必須和當代思潮緊密連結的世俗化神學觀點並未能全然因應或滿足現代人的心靈困境與需求。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以及第三個千禧年的新時代裡,所謂後現代的思潮和信仰模式日漸盛行,一方面認知到前現代世界觀的限制與不當,另一方面卻也對現代性的諸多缺陷與不足(包括霸權)感到不滿。

以當代西方社會為例,儘管制度性的基督教持續在式微中,但各種新興宗教團體的靈性熱潮卻絲毫不減,許多明顯帶有前現代特質並強調醫病、趕鬼、先知預言等特殊恩賜的靈恩教派更是發展快速。換句話說,在宗教信仰持續 「隱私化」(privatization)和非宗教化的趨勢裡,我們卻又看到 《天上之火》 及 《火般的舌頭》(這是美國神學家哈維‧寇克斯(HarveyCox)和英國社會學家大衛•馬丁(David Martin)描述當代靈恩運動的書名)到處熾熱地燃燒著。很奇特地,前現代和現代的要素似乎交織融合在後現代的信仰形態裡。

以靈恩運動為例,儘管該運動在初期顯示不少強調特殊經驗、反智、隱私化、重視目的過於手段,甚至脫序的現象,但它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成長、深化,並擴展視野。例如,它逐漸重視「理性思考與神學反省」的重要性以及普世合一運動的價值,或者強調靈恩運動是一個新的聖經詮釋運動,或是一個超越族群、文化,以及「跨越傳統社會界線」(boundary-crossing)的宗教現象等。或許我們可以從動態性的歷史發展階段論或是鐘擺理論(反理性及形式主義思維)的觀點來重新檢視這個議題。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基督教傳統(特別是新教傳統)是否真的且持續地代表著一個啟蒙、理性、除魅、反制迷信、破除偶像、挑戰權威、去神聖化(desacralizing)的世俗化力量?英國宣教學者紐畢真(Leslie Newbigin)就曾經主張基督教是近代世界歷史上最具有「世俗化力量」(secularizing force)的傳統。然而,這個世俗化、「除魅」(disenchantment)的傳統,在二十一世紀的頭二十年中,卻很明顯地遭遇著「復魅」(re-enchantment)、再神聖化運動的挑戰。

這些現象似乎顯示,儘管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且持續現代化,但人性與心靈的集體狀態並未真正進入成年的世界,而是仍然停留在未成年的階段。這正是1983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威廉‧ 高汀(William Golding)在他1954 年出版的小說 《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 )中所要表達的主題。藉由一群未成年孩童在荒島上試圖自我管理卻淪落野蠻情境的故事,高汀似乎要指出,罪惡的根源在於人性的本質,而不在於社會制度或文化環境的缺陷或不公義,人類心靈的救贖與轉化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如此看來,後現代的情境事實上是在提醒我們,在當代社會看似現代化的表象背後,世俗潮流與集體人性的互動與糾葛愈顯複雜難解,且往往是世俗價值觀與意識型態強烈主導著社會集體心靈的走向,再加上人性本質中早已存在的墮落貪婪取向,令人憂心。

後現代文化情境下的小敘事

以上拉拉雜雜地述說了後現代思潮對當代世界以及基督教的衝擊和影響,目的是要指出:在本地的歷史脈絡裡述說身邊信仰前輩故事的意義及重要性。《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已經出版兩集,本書是第三集,正是希望能將台灣教會群體裡的典範人物故事呈現出來,以期能夠保存歷史的記憶以及美好的信仰傳承。這些故事或許是小敘事,或許過去也不被包括在所謂的宏大敘事傳統裡,但它們都是豐富多元、具體而微的美好故事,更將在地實踐的信仰價值體現出來。

參考書目:

  1. 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7.
  2. 史密斯(James K. A. Smith),《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Who’s Afraid of Postmodernism? ),香港︰基道書樓,2007。
  3. Harvey Cox, Fire from Heaven: the Rise of PentecostalSpirituality and the Reshaping of Relig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Company, 1995.
  4. David Martin, Tongues of Fire: The Explosion of Protestantismin Latin America , Oxford, Blackwell, 1990.
  5. 理查•沃林,《非理性的魅惑》(The Seduction of Unreason ),閻紀宇譯,台北:立緒,2006。

目錄

《新使者叢書》總序 .................................................................................. 陳南州 005
「後現代」文化情境下的「小敘事」(代序).............................................. 鄭仰恩 009
編輯序 ...................................................................................................... 江淑文 019

壹。宣教師篇

華仁愛宣教師對台灣的貢獻 ........................................................................ 董英義 027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 王貞文 048
用生命見證信仰的宣教師 練馬可 ................................................................ 張盟宜 060
致力泰雅爾語的文字創制與聖經翻譯的Watan 牧師 ...................................... 李台元 071
為排灣族翻譯聖經的懷約翰牧師 ................................................................. 蔡依珊 081
蘭嶼之燈 魏克琳 ........................................................................................ 劉漢鼎 095
台灣的巴克禮 ............................................................................................ 王美書 122
台灣教會音樂的奠基者 梅佳蓮 ............................................................. Ray Adams 133
話說彌迪理牧師 ......................................................................................... 盧俊義 142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 蕭清芬 150
Aysgarth 老人背影 安慕理 .......................................................................... 盧悅文 157

貳。本地牧者篇

日治時期北部教會三年運動的舵手 蕭樂善牧師 ............................................. 盧啟明 169
布農族Biaz Taki-hunang 牧師對砂拉越伊班族宣教的堅持 ............ Tiban Taki-hunang 182
台灣教會界的女先鋒 李明安牧師 ................................................................. 陳美玲 198
我的父親 陳宗仁牧師 .................................................................................. 陳淳杰 207
時代的米該雅 鄭兒玉牧師 .......................................................... 吳仁瑟 Gô Jîn-sek 225
你是不是穿著裙子的男牧師? 蘇素真牧師 .................................................... 陶月梅 239
日治時期主日學和教會公報的耕耘者 潘道榮牧師 .......................................... 盧啟明 246
回憶父親 陳博文牧師 .................................................................................. 陳佳佳 258
Pihu Tado 傳道史略 ...................................................... Kumu Tapas 姑目‧荅芭絲 269
矢志為受苦族人射下烈日的泰雅爾勇士 多奧.尤給海 ................................... 蕭世暉 282
台語流行歌壇的傳道師 姚讚福 ..................................................................... 林良哲 301
向謝緯學習 ................................................................................................. 陳金興 315
懷念駱維仁博士 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 鄭仰恩 329

參。信徒篇

張七郎與詹金枝 .......................................................................................... 王昭文 347
台灣文學家鍾肇政與龍潭早期的基督信仰 ...................................................... 黃馨蓮 356
林百萬與白話字 .......................................................................................... 林美瑢 367
至死忠心 洪碧雲長老小傳 ............................................................................ 陳宇光 380
敬畏上帝的鄭澄洲長老 ................................................................................. 陳美玲 390
高安義長老略傳 最重要的是愛 ..................................................................... 王博賢 400
阿美族第一位信徒 涂恩綢(Intiw)......................................... 林辰(Iciro Namoh) 421
診治社會 投身台灣農民組合的黃信國醫師 ..................................................... 盧啟明 432
給後人無價寶貝的傅祥露 ............................................................................. 傅恩平 441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杜潘芳格 ...................................................................... 劉維瑛 453
仁慈者 王金河 ............................................................................................. 莊勝傑 470
素描吳震春 .................................................................................................. 陳金興 487
向自然避難 林攀龍的文學、信仰體會 ............................................................ 鄧慧恩 499
追求真道的須田清基 .................................................................................... 鄧慧恩 509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