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5期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如何面對21世紀資訊新時代的來臨
關鍵字:
作者/廖弘源 (現為中央研究院資訊所研究員、副所長)
  20世紀末網際網路(Internet)的全面發展將為人類帶來嶄新的生活方式。面對即將來臨的21世紀,基督徒應該扮演的積極角色是什麼呢?很顯然地,21世紀的人類生活將會有全面性的改變:透過網際網路,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將全面自動化;學生可以透過網路在家中上課;商人可在家中直接做生意並透過視訊會議與同事談公事;家庭主婦可透過網路向超市下訂單買大白菜及玉米;台灣研究工作者在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可集中在台灣某處,一一透過網路向世界其他各國傳送;上班族可在家中上班,老闆可以不用租辦公大樓。這一切,均代表地球村的美夢將可能在21世紀實現。但是,生活方式全面自動化的結果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人透過網路溝通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員工都在家中工作會使交通事業相關人員失業;透過網路下訂單會使百貨業櫃台人員失業;電子郵件取代傳統郵件將使郵票失去意義及郵務士失業。同時由於過度依賴電腦及網路等相關工具,財富可能被少數人所壟斷。但最嚴重的問題則是:多樣化的資訊極易由網路獲得,如何分辨什麼是好的資訊或壞的資訊?

  個人認為,辨明資訊的良窳應從教育孩子明辨是非開始。戒嚴時期的台灣社會,執政當局並未好好的教育下一代如何去分辨是非,他們可能希望孩子們最好都不會思考問題,因為這樣才不至危及他們的統治基礎。於是他們成立救國團,告訴孩子們怎麼去玩;在學校要學生背三民主義而不教憲法;傳播媒體播出的內容不重新聞性,卻用牽強刻板的思想教育強加在孩子們幼小無知的心靈中。這一切的作為均為防範人民建立主動思想的能力,因為有了這種能力後,人民便會要求過更進步、更有尊嚴的日子。從信仰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是危險的,因為信徒無能力判定他們所信仰的,更遑論因為深切了解自己信仰的本質而堅持公義。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相信現今的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就會有許多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愛迪生是成功的,因為他發明了許多東西,申請了許多專利,賺了許多的錢。同樣的一批人可能就認為居禮夫人不夠成功,雖然她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為人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她堅持「知識應由全人類共享」的理念,並未將智慧累積的成果申請專利而致富,反而在世界大戰期間,開著救護車為受傷的人奔走。請問你認為什麼是「成功」? 美國著名的蘋果電腦創始股東之一Steve Wozniak在英年就賣掉股票,用自己的錢開創了一個電腦教室,專門教小孩及老師使用電腦,全力為電腦教育貢獻心力。卡特總統在達到權力高峰卸任後,專心致力於中東和平,斡旋印尼蘇哈托政權所造成的內部不安,支援紅十字會所差派的救援世界各地工作,請問,什麼是「成功」﹖也許台灣有許多人會認為不懂得賺錢就不是成功,但這樣的「成功」真的很喜樂及平安嗎?

  也許另外有人會問,如何教導孩子明辨是非呢?台灣早期的政治環境塑造了許多不會思考問題的人,於是有許多台灣一等一的留學生到了歐美留學,考試都是名列前茅,但到了進入完全自主的研究階段就不知所措了。因此,個人認為,如果台灣希望在21世紀對世界有更大的影響力,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刻不容緩的。而嶄新的教育方式的核心,應該從小就教導我們的孩子如何思考問題及如何找出問題的核心,以下舉一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1995年12月初發生的彭婉如命案,警方在尖美飯店對面的店面錄影帶中發現一部可疑的計程車經過,於是將拷貝帶分送全國數個知名大學影像處理實驗室要求解析。本人有幸參與其中。拿到帶子後與同僚施博士觀看影帶內容,發現十分模糊,我跟施博士講等我一下,立刻開車到忠孝東路與向陽路口,坐在那裡一小時觀看了約200輛計程車,目的是想看看計程車側面的紅字部分除了車號外,車行的名稱是在車號的上下或左右,一小時後發現台灣真是一個「自由」的國家,連車行名稱位置都可以上下左右隨便亂擺。第一步失敗了,回到實驗室與施博士討論該如何因應下一步。我們都認為影像太模糊,如果硬用傳統影像處理的方式來做,只會使結果更糟。因此施博士想到先將影像盡量還原再說。但還原影像一定要有校准的標的,於是我們利用汽車門手把及車燈的形狀,盡量用非線條性濾波器將之調整到接近原來的形狀。完成這步驟後,再利用彩色影像中紅、綠、藍(RGB)三頻道中的紅色頻道去找車號中前面英文字母及後三位數字中間的那條橫線,終於在四天後找到後三位數字。雖然這整個過程可以輕描淡寫,但我們如何去思考問題,切入問題核心的作法,在日後幫忙我們實驗室解決了許多研究上的困難。附帶要提的是,如果我們的小孩子都能將每一件事的前因後果思考清楚,並懂得用邏輯去解決問題的話,那麼對他們在認識上帝這條道路上必定會有極大的助益。

  面對21世紀資訊新時代來臨的另一個重要潛在問題是如何建立我們自己文化的特質。台灣近四百年來歷經許多異族的統治,包括荷西時代(1624至1662),明朝鄭成功時代(1662至1683),滿清時代(1683至1895),日據時代(1895至1945),這期間我們無法建立自己在政治上的主體性,成為政治殖民地,也因此無法累積太多具自主性的文化特質。二次大戰後,歐美日等強國利用台灣廉價勞工替他們代工,我們又成為列強的經濟殖民地。時序進入20世紀末,網際網路大大盛行,經調查發現,資訊(information)的進出方面我們從歐美輸入的資訊遠大於台灣能輸出的量。這樣的情況所反映的是我們所能提供給世界的資訊內容(content)——這通常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科技、藝術或教育等多方面的成熟度——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為了免於21世紀又淪為西方的網路資訊殖民地,我們實在得好好思考未來的走向。
同作者相關文章:
如何面對21世紀資訊新時代的來臨 (第 5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5 期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7-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5期  1999年  12月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55
本期主題: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發行日期:1999/12/10
目錄s/
分享自己
編者的話
全球化趨勢對教會的挑戰
如何面對21世紀資訊新時代的來臨
全球化與心靈帝國
全球化脈絡下的社會實踐——台灣的國家認同和社區/部落運動
教會對生態環保背後「全球化弔詭」的積極回應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普世教會在地紮根——教會的宣教運動如何回應全球化
疼惜生命,分擔苦難——921大震災的省思
921——世紀大災難,我們做了什麼?
走過集集大地震
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星光演唱會」祈禱小卡
劉俊臣牧師——第一代的台灣人牧師
這下補過頭了——論研究所補習班
一首囝仔的詩——「咱當就近主」
花花世界啟「視」錄
要我為你做什麼——明道教會在九張犁社區的服事
論童女生子
「性」「不性」有關係
天涯真的若比鄰嗎?——寫給在海外寂寞孤單的你
上帝的「聖殿」遭污辱?
面對面s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我的志工訓練生活
菜鳥上路
心情點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