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8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新世紀師資培育的思維
關鍵字:
作者/王夕堯 (現為彰化師範大學科研所兼任助理教授)
  1999年11月,有經濟聯合國之稱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部長級會議在美國西雅圖市舉行,會議進行期間,場外有環保人士、人權組織代表、勞工運動者,抗議這個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大會,而且持續進行火爆的示威;場內則因為南北立場差距過大,而對於農業、勞工以及環保等議題的嚴重歧見以至於草草收場,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宣稱這是他們的勝利。前述世界貿易組織難以解決的農業、勞工以及環保等議題,往往跟二十世紀的後半葉在科技發展方面三大異軍突起的領域——生物技術、資訊產業以及環境科學息息相關。這三大領域的特色是無法僅靠所謂純自然科學的思維(即傳統上的實證主義觀點)去面對,這些問題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重科學輕人文所產生的後果。因為它們所要處理的問題很多方面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其複雜程度遠比過去所謂的「科學」是純粹研究物質世界的自然現象為高。也可以說,這三大領域對人類的未來發展會造成多大的衝擊,正考驗著人類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的能力。

  正因為當今人類社會承受的問題比諸以往更為複雜,所以需要以複雜的知識與技術作基礎,同時用彈性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就教育的層面來看,學習的過程從而變成延長化與細緻化。這也是為什麼當二十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許多國家發現,在過去行之有年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培養出具有解決未來問題能力的公民,使得教育往往成為各地主要國家(例如美國)選舉時,選民最關注的議題(Getz, 2000),因此世界各地主要國家以及我們的亞洲近鄰莫不致力於教育改革,例如:美國、英國、日本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從過去十年到現在,對於他們的教學環境以及教育制度已經連續進行了幾波的改革;我們近鄰的南韓、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於中國,也分別在最近幾年檢討他們僵化的教育制度跟教學方式。

  只要制式教育的繼續存在,就需要制度化培育教師。良師興國,如何培育有能力的教師,以達到「把學習者彈性思考、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出來」,一直是西方世界近年來教育學界所關注的核心問題,過去十年來,這個問題在國內更被看成是影響台灣能否昂首闊步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關鍵(教改會,1996)。根據教育基本法(教育部,1999)第二條,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使其成為……現代化國民。」然而環觀實境,我們大多數的教師,自身對於教育的變革都不能依理性判斷去作調整(楊久瑩,2000),要期待他們「培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的現代化國民」,豈不空想?所以我們必須嚴肅檢討,人才培育新思維的時代已然來臨,可是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我們的老師準備好承擔這個責任了嗎?

  一個專業人士,之所以能具有專業,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對該專業的承諾(professional commitment)能符合一定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麼醫師要宣示救人為其職責的最高表現。反觀教師專業,除了技術上要修多少學分、受什麼訓練之外,我們對於教師的專業承諾要求了什麼?誠然,整個師資培育(teacher education)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楚,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最迫切的專業承諾關係切入。以下筆者僅就師資培育機構的文化、教師認證、教師評鑑等三方面,探討我國現行師資培育制度(在此,師資是指義務教育所需的教師人力)的特點,並前瞻未來我們可以怎麼做,較能培育出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師。

※ 師資培育機構的文化
  在國內,過去由師範體系獨占的教師人力培育制度,雖說有它時代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也造成許多有心教書的人不得其門而入。另一方面,卻有不少抱殘守缺的不適任老師仍充斥於教育界。三年半前結束任務的行政院教改會,在其第三期諮議報告書中,把師資培育問題列為改革建議第七項(教改會,1996),然而他們對於師資培育制度興革的建議,遠多過對機構文化的著墨,不過教改會指出原有師資培育機構的缺失,對這個過去神聖不可侵犯的體系喊出:「國王沒有穿衣!」畢竟功不可沒。

  新的師資培育法在制度上打破一元化的師資培育局面,准許一般大學院校設置教育學程。然而制度上的改變仍不足以產生多元文化,必須要教育社群的人,心態上也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師資培育機構必須釐清師資培育的真諦,也就是說,必須檢討自身的課程設計以及教學環境,是作為中小學教材講述人員訓練中心呢?還是成為一個未來教師全人格發展的成長環境呢?依照教育的憲法——教育基本法,第八條規定「……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教育部,1999)可是,究竟什麼是教師專業,教育基本法跟它的相關子法中,都沒有定義。尤其是,我們找不到對於教師專業承諾的界定與規範。所以整個師資培育改革的重點,顯然仍偏重在技術層次。在絕大多數的教育資源仍然由過去一元化時代培養的主流人士負責分配的事實之下,如果不同時引導師資培育機構進行機構文化革新,只藉由法律上師資培育多元化,增加教師培養的管道,以期望減少不適任老師的比例,只怕是事倍功半。

※ 教師認證
  現代社會中專門行業,例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工程師、建築師,甚至於教師等專業人士,通常是透過認證的手續取得專業資格。「認證」涉及對於學習價值的判斷;這可能用一個等第(grade)或是得到多少學分(credits)的記錄來表示。傳統上,認證的過程包括:審查評量的內容、技巧與方法,以及這項學習活動設計所欲達到的結果,然後透過一個獎賞或是資格,對這個學習結果賦予一個價值(Ecclestone, 1992)。在西方,認證通常由許多機構,例如:全國性的獎勵團體、考試機構、高等教育機構或是專業團體所提供。有的專業資格甚至必須經過多個機構的認證,其目的在求提供客觀而不偏頗的判斷。

  教師認證是對於要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之資格認定,它的關注範圍應該是從入職前教育之前的適性人才選拔到結束職前教育後的資格審定。國內過去在舊的師範教育法下,對於教師認證,嚴格說來,完全交給師範院校,一個師範生只要能畢業就是合格老師。新的師資培育法,規定除了必須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實習及格之外,還須經過教師複檢合格,才能取得教師資格(教育部,1997),然而根據教育部(1999)的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依法辦理教師檢定的直轄市及縣(市)教師檢定委員會,沒有一項任務可以看作是跟教師的專業承諾有關。這又顯現出,從制度設計上,我們對於老師的要求,在有沒有必修學分、實習成績是多少等等技術上的細節相當在乎,至於是什麼樣人格特質的人修這些必修學分或實習,會去當老師,似乎根本不在開始的考慮之列。

  筆者認為,應該設法把人格特質列入師資培育問題之考慮,也就是說,選拔具有強烈教書興趣的人加入教育工作。品格、熱忱以及喜歡跟人相處的特性絕對比只會考試重要。事實上,開放師資培育管道就是希望培養出各具教學特色的老師來。具有教書熱忱的人,應該比較會想要與人溝通。而有效率的教學,往往也就是充分利用溝通藝術,去協助學習者建構起他們能夠理解的知識。參考人格特質(當然也要有一定的學識程度),選取想要教書的人,應該比僅僅依照學業成績而選出的人,更有可能快樂地跟孩子共度求知的過程。長久之計,今後對於教師認證必須建立一個較符合實際需要的制度,並成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團體去嚴格執行教師認證制度,使不再依賴唯一的紙筆測驗,來選拔適任老師。

※ 教師評鑑
  教師評鑑是指對於已經在職的老師所作的適職與否的審查。本來這是一項無關一元或多元師資培育制度,都可以隨時進行的工作。在教改會期間,與教師評鑑的相關議題,例如:教師分級、定期評鑑等等不斷被提起。可是幾年過去了,仍未見實施。當然,這中間不無因教育主其事者有所顧忌,怕引起為數眾多的老師反彈的考慮在內。既然目前在職的老師絕大多數是過去系統培養出來的,這幾年來教育政策的諸多變革(例如:推動小班教學、開放高中升學管道、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精神等)又讓他們憂心忡忡,筆者認為,這正是給新政府的教育主其事者一個良機,去落實教師評鑑制度。因為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全國性的教師普查,問他們害怕什麼?同時也可以調查教師們對於重要的教改措施——推動小班教學、開放高中升學管道、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精神等的認識有多深。這樣的調查相信可以提供我們很有用的資料,例如:政策的理想與學校生態、教學實務的落差有多大。這樣要進一步推動,較有成功的可能。

  怎麼做呢?相似於教師認證,將來更積極的做法是,對於在職教師,要研究出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老師的教學熱忱?(上述的調查資料可以作為參考)對於完全不適任的老師,有什麼方法可以淘汰?更要研究一個較長治久安的制度——如何成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團體去嚴格執行教師評鑑制度,一方面使不適任的老師不再賴在杏壇,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教師人力的新陳代謝。
1.教改會,〈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年。

2.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年。

3.教育部,〈師資培育法〉,台北市:教育部,1997年。

4.教育部,〈教育基本法〉,台北市:教育部,1999年。

5.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台北市:教育部,1999年。

6.楊久瑩,〈教改家長霧煞煞老師心慌慌〉,《自由時報》,2000年4月1日,第13頁。

7.Ecclestone, K.,〝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London:Further Education Unit.,
1992.

8.Getz A.,〝America's Education Crisis〞, Newsweek.com [On-line] Available:http://newsweek.com/nw-srv/poltalk/00410/front.htm.2000.
同作者相關文章:
新世紀師資培育的思維 (第 5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8 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15-1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8期  2000年  6月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58
本期主題: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發行日期:2000/6/10
目錄s/
隨想s/
編者的話
從基督教精神看台灣教育之本質
由政治的觀點看台灣的教育
從社經的角度體檢台灣的教育
新世紀師資培育的思維
教改新願景首重教育財政改革
基督教宗教教育的角色與反省
「倚靠」上帝的牧師——王倚牧師略傳
淺談東瀛偶像流行風
「當噴禧年號筒」
教會送餐服務——武塔教會對社區獨居老人的關懷
談永生s
校園愛情故事多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窗s/p
震不毀的阿嬤
處變不驚的孩子
也談「出走」
從大專事工談青年人出走問題
關於ASYG 2000
A TIME FOR GOD——給自己一個挑戰與順服的TIM體驗
我的團契生活
TCMA日月潭札記
何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