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66期2001年10月

林芳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1865年起在台宣教,在宣教史上,醫療一直站著很重要的位置。本期新使者以「醫療宣教的歷史與精神」為題,探討醫療宣教史。以及,從今天的角度看,醫療成為宣教的工具是否恰當。本期充分地探討這些問題。文收六篇,簡介如下:

首篇是綜論篇。由鄭仰恩牧師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鄭牧師從醫療宣教的契機…1860年杜嘉德牧師(聖詩54首歌詞作者)在北台灣的訪問旅行…寫起。分寫英國長老教會的醫療宣教與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醫療宣教。前者提及中部、南部,後者則論到北台灣的醫療史。文末並附一段評價:醫療宣教所開創的新局面,是一篇極為難得的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二篇由林信男教授寫「聖經中醫療與宣教的關係」。林教授從一些醫療傳道的經文中看出「從耶穌所立的榜樣,醫治是出於惻隱之心,沒有附帶的目的。」此文是嚴謹的聖經釋義之工作,非一般東拉西湊經文而成立的文字。此文的立場與黃勝雄院長的立場前後呼應。

第三篇是黃昭聲院長的「醫療為宣教的工具?」,第四篇是黃勝雄院長的「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嗎?」前文的主調是「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後文則持不同的觀點。本刊在此以開放的態度兩文並列。讓讀者在正反辯證的思考中,找尋自己的答案。王陽明副院長對黃勝雄院長一文的「回應的話」與黃昭聲院長是一致的。

第五、六二文則分別由楊士慶董事長寫「馬偕紀念社會基金會」,周恬弘兄寫「門諾醫院」。二文是對基督教醫院現況的介紹。一方面認識其社會服務事工,一方面也重新立志、反省,立足於現代社會中,為主作更有力的見證。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本期由陳儀智牧師寫他的父親陳坤聰執事。陳執事在倍加運動時期(1958年)受派至宜梧教會當囑託傳道,1959年又至台西地區開拓,1960年再到四湖、崙背,1961年又到田中教會開拓成功佈道所,一直到1963年生病為止。前後近十五年的期間,一個平信徒以他的醫療技術,憑著傳道熱誠受派,是醫療宣教的模範,也是平信徒傳道的典範。

「潮流˙脈動」本期由張馨文老師寫「談『民俗療法』」論及民俗療法的類型及其背後的醫療、文化意義。「漫畫」仍由本刊「駐刊漫畫家」純菁兄執筆。據他說,他畫的摩西(台語)牧師以筆者為藍本。「文化、藝術」由呂秉衡牧師寫「從基督到十字架」,介紹各種十字架的形式及其神學意義。

「厝邊頭尾」由陳明晃兄寫嘉基如何成為嘉義人的厝邊。第二篇,蔡三雄牧師寫埔基如何成為埔里原住民的厝邊,特別提到九二一那幾段讀來令人動容,蔡牧師在台北時對本刊極為愛護,盼望他繼續此關愛之情,將本刊介紹給埔基的醫生、護士。第三篇是魏愛梅傳道寫屏基如何成為佤邦、東干、仰光等地的居民的鄰舍的故事,這些都是台灣醫療宣教歷史可貴的一頁。 

「神學淺談」本期由黃以文醫師執筆,寫「醫病的恩賜」。「感情、婚姻」由江淑文姐寫「累了,分了」。「解惑之窗」由陳冠宇醫師寫「基督徒只需要做好醫療工作嗎?」本文仍是「醫療可否成為宣教的媒介」一議題的延續。陳醫師對此問題是站在黃昭聲院長的立場,還是黃勝雄院長的立場,讀者讀畢自然可知。本刊歡迎回應之文,不管你贊成或反對陳醫師的看法。

「信仰、生活」本期推出二文。第一篇是廖怡君姊妹的採訪稿「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作者從兩位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處理這篇採訪稿。第二篇是傑森小孩的「嗨!我受洗了,你呢?」是很好的一篇見證文章。

「特稿」本期刊出兩文,邱萬鈞寫「當家做主,成為主流」,鼓勵台灣人當作自己的主人。蔡維民教授寫「見證與基督教美學」對「見證」一概念作了深層的神學反省。

「老師開講」由呂宗學教授寫「大學生請認真參與社團活動」,他以自己為例,提及深刻影響他的人,不是課堂上的老師,反而是社團的輔導,信仰的長者,或課堂外的書籍,形塑了他後來要走的路。他期待學生不應以輕忽的態度來面對團契、社團。

「大專世界」由方嵐亭牧師寫「少年維『持』的煩惱」,迎新寫「奶奶,是你的星空」,黃琬婷寫「微妙的單身生活」。其中有大專生普遍會有困擾,有對親人的懷念,也有大學生的感情生活。

筆者撰寫此文之時,正值新學年的開始。願每位新鮮人在新的學習領域中,有上主的帶領。也請參與社團生活,各地的長青團契都衷心歡迎你/妳們。筆者也要藉此機會謝謝在我暫停主編職務時期,為我健康迫切代禱的弟兄姊妹。要告訴大家,我沒事,也謝謝你們的關心。在未來繼續總編輯工作的路途上,兄姐們,讓我們同行。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