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戰守則--如何與「吞世代」的兒女相處?
79期2003年12月
王榮義
馬偕醫院院牧
現代的父母難為
最近,由於自己的女兒上了國中,特別關心這個時代青少年的潮流與特質。短短幾年內許多描述青少年的名詞相繼出現——「Y世代」、「E世代」、「新新人類」、「N(網路)世代」、「草莓族(好看但抗壓性低)」……真是讓我目不暇給。
根據國外趨勢專家的研究,「吞世代」指的是8-14歲的小孩;在台灣,他們就是民國七十九年到八十五年出生的「八年級生」,他們有著極大的消費潛能1。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已將吸金的矛頭對準這群高消費能力者。他們運用大量的媒體廣告,製造一群從小支持某些特定品牌的忠實消費者。外在的世界有太多的「事物」是吞世代的小孩熱衷追求的,而父母好像別無選擇的落在兩極端——無奈的屈服在這種趨勢之下,或者不斷的與自己的小孩產生衝突與對立;不是荷包大量的失血,就是與小孩的關係漸行漸遠。現今世代的父母,在教養子女的功課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如何陪伴、教育吞世代的小孩平安的進入青春期,不但是現代父母一項艱鉅的功課,同時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針對其他文章有關吞世代的描述,或許有人會覺得新的一代真的「有這麼嚴重嗎?」;有人或許會因而產生恐慌而不知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孩,其實小孩對愛與關懷的基本需求不會因時代進步、物質享受增加而減少。孩子需要父母親的愛與關懷,更勝於任何的玩具、電視節目、電動玩具或垃圾食品。當他們在父母親的身上得到不到滿足時,自然會轉而去尋找周圍的替代品。而這些替代選擇不只垂手可得、琳瑯滿目,且大大影響孩子的價值觀與身心健康。吞世代並不是真空中的產物,它乃是當今社會因素所塑造而成的:人類不斷追求生活的便利性、過度重視物質與感官的享受,加上現代父母的忙碌,無暇顧及子女的需要,於是吞世代的特質自然而然急速的在這一世代的小孩中感染、漫延。
如何陪伴「吞世代」兒女
每一個世代皆曾經有人嘗試想要用各種方法努力阻止新趨勢的產生與延續,但是時代趨勢依然不斷改變。作為父母的我們,與其手足無措的害怕現今趨勢對子女不良的影響,或以鴕鳥心態漠視它的存在,不如用心將每一個新趨勢所帶來的困境轉化為信仰成長的契機,深化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並找回失落已久的親子關係。以下就自己陪伴、教育兩名正值吞世代年齡的子女成長的過程及心得與大家分享:
1.提供小孩心靈休息與加油站:吞世代的小孩每天所面對的壓力與刺激遠遠超過三十年前我的孩童時代。除了功課是主要壓力之外,他們還有各式各樣的事物可以比較——名牌球鞋、玩電玩的功力、對偶像的了解程度、會多少才藝、收藏的小東西、暑假的遊學、流行趨勢(音樂、電影、電視、運動……)的掌握等,這些來自同儕間的比較所造成的壓力,往往讓他們無法專心讀書,甚至會怪罪自己家境、長相條件不如人,覺得生活無趣。
令人痛心的是,一些父母一旦察覺到自己兒女有這些現象時,馬上用不同的方法鼓勵小孩加強競爭,企圖扳回一成——買更好的東西給小孩;提高成績表現的物質獎勵;多給子女學一些別人沒有的才藝;拿一些自己小孩比別人行的表現項目來鼓勵(至少你比他們帥、你體育很強、他們是妒嫉你……),殊不知,這種鼓勵只會讓小孩接受到父母親對自己有更高期待的訊息,因而產生了更大的壓力。
若要有效處理小孩的壓力與挫折,第一步要先透過聆聽他們的心聲達到減壓效果,讓他們有被了解與接納的感覺。此時,切忌任何的說教,因這只會徒然增加孩子的壓力,並且會讓小孩逐漸關閉往後他們與父母之間分享的門路。接下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與那些一般人喜歡比較的條件完全無關,並一再強調他們的獨特性是其他條件所無法取代的。最後,適時配合閱讀福音書中耶穌無條件之愛的言行記載——接納、醫治那些別人所看輕、拒絕的人。長期下來,如果父母是真心誠意、開放的,相信小孩與父母都會領受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無比的價值。
2.定期家庭的聚會時間:忙碌的現代人生活使得家人相聚的時間越來越少。許多父母在加班應酬後回到家中,因內心對教養子女的虧欠感,促使自己對小孩做出嚴厲的管教與要求2,如此一來,往往把整個家庭氣氛弄得很僵。這種極有限的家庭時間原本是小孩所期盼的,但久而久之,在不斷受挫失望中,小孩會漸漸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
晚禱是一段不錯的時間,可以用來建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不管如何忙碌,一天若能抽出一、二十分鐘,陪小孩共同與上帝相遇,不但家人的靈性能持續成長,親子之間也會產生親密、溫暖的感受。多一點的分享、交託自己的需要,並為其他家人代禱;少一點的指導、教訓別人,是在晚禱時共同經歷上帝的祕訣。
3.耐心的培養:現今的環境像一列慾望特快車(刺激消費的資訊傳播量大且快;各種消費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永遠讓人跟不上),正快速無情的將吞世代載向不可知的未來。一個特質的形成是經年累月學習、培育的結果,父母本身的生活步調,是小孩在無形中學習模仿的對象。父母本身在待人接物時的態度如果是快速、急性的,小孩不可能有耐心,唯有父母自己先放慢腳步,才能培養出有耐心的小孩。只一味的責怪子女沒有耐心,非但不能讓他們擁有耐心的特質,反而會加重其不耐煩的反應。
4.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建立吞世代正確的金錢觀——多與孩子討論金錢的真實價值: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所賜的,故我們的責任是作一個忠心的管家,好好管理上帝所託付給我們的金錢與物質;教導孩子存錢:給予他們零用錢,並鼓勵他們在存錢上作較長遠的目標與計畫;與孩子一起討論今日的廣告與商品行情:與孩子討論一些有關廣告產品關鍵性的問題,幫助他們自己思考判斷,例如:功用?使用目的?需要還是想要?迫切性?
5.重拾上帝所賜的創造力:在遙控器與按鈕的現代,人的選擇太多又太方便,小孩因而漸漸失去了上帝所賜給人類的創造力。另外,父母對小孩的要求與約束過強,標準答案給得過多過快,只會扼殺了小孩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如何常常刺激小孩的腦筋,引導他們運用想像力去思考,是我在教育小孩時所關心的。有時我會陪小孩玩玩腦筋急轉彎、拼圖、成語接龍、故事接龍,但重要的是,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胸,才不會限制小孩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結論:把握愛與恩典的時刻
根據過去的經驗,社會發展將會很快的把人類推到下一波的趨勢。在享受現代化所帶來許多好處的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陷入慾望無窮的網羅裡。為了這無窮的慾望,人類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人與人、人與上帝之間關係的疏離,即使基督徒也無法跳脫這環境。上帝將教養子女的功課在此一時刻交付給我們,不是要我們去造就一群跟得上潮流、成功賺大錢的社會菁英,而是一群視人的價值遠超過物質、堅持用心去愛受苦的人、且耐心等待別人成長的忠實信徒。這項艱鉅的工程如同植物的成長過程一般,無法在壓縮的時間內快速完成,每一次的澆灌、修剪、施肥都是成長所必須的。因此,我看重每一個與小孩相處的時間——我將之視為愛與恩典的時刻。作父母的我們若能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與孩子共同創造出點點滴滴恩典的時刻,並讓主愛澆灌在其中,必能在這世人所公認疏離的世代中,常與小孩互享親子雙方成長的喜悅。
註:
1.在全球,他們一年接觸四萬個廣告,影響超過1.88兆美元(約合新台幣65兆元)的消費,也影響父母近60%的品牌決策。
2.許多父母藉著不斷強調自己的辛苦,以及指責孩子的不認真、挑剔子女的行為,企圖將自己不能好好陪伴小孩的罪惡感轉嫁給他們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