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 85期2004年012月 今年暑假快結束時,本社社委和編委在例行的事工研討會中,針對如何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一四○週年系列活動」作了深入的討論,並建立以「系列建言」為主軸來協助長老教會檢視並反思其宣教使命的共識。換句話說,我們覺得這本標榜「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刊物對於長老教會的歷史慶典所能提供的最好禮物,就是以追求真理的理想性格來提出符合時代精神的信仰建言。在經過思考與對話之後,我們決定以社會行動、教會觀、族群關係、教育觀、價值觀、教派關係等六個主題來探討長老教會歷經一百四十年以迄於今的不同信仰面向,並自本期起逐一探討這些主題。盼望這些出自真實信仰反省的心聲和建言,能夠幫助長老教會不斷「向上提升」,並且邁向更理想的信仰境界。 本期主題文稿首篇是鄭仰恩牧師所寫〈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序說〉,他由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歷程中所展現的不同「教會觀」模式,剖析教會在台灣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已經發展出成熟且整全的宣教理念,但也提醒大家,近十年來的長老教會正面對著比1995年更大的危機和挑戰,必須以更深刻的信仰反省來回應。第二篇由陳良哲兄寫〈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一方面疼惜長老教會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當中並未缺席,成為人們在壓迫中的希望和支持;另一方面又指出,教會將所有結構性之惡過於簡化成來自政治體制。他期待長老教會未來還可以作更具實踐力的社會參與和行動。 第三篇由張德謙牧師寫〈顏色之外——展望2004年後的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他承認過去長老教會對執政的民進黨的確具有較多的支持與同情,然而當今教會應「回歸信仰的本質與教導,認清上帝擁有絕對的主權,凡事以人民的福祉為優先考量」,這也是對前一篇文章的回應。第四篇是林偉聯牧師寫〈眼高手低——從教勢統計看宣教策略與行動力的落差〉,他以圖表顯現有超過半數的教會並未發揮社會服務的功能;教會信徒對信仰內涵的認知和落實差距甚大,這樣的落差由下一篇葉啟祥教師的〈沒有執行力,就沒有宣教力〉來回應,他建議教會應有「新形態的組織人才與運作模式」,因為這勢必會決定下一波的宣教成效;有了執行力,任何理想的宣教才有可能。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介紹信仰前輩郭馬西牧師,他一生受教於台灣、日本和美國的神學教育,曾至南洋、中國、日本等地宣教,後半生視當時混亂的台灣政治社會為「傳福音的大好機會」。其終生專心傳道的精神,刻苦又精彩。「潮流.脈動」以阿根廷為實例論述全球化所帶來的災難,在防範操控的因應對策上,信心將是保證「另一個全新世界」成為可能的關鍵,因為信心將保全人類追求完善的意志。「特稿」則是呼應本期的主題文稿,作者認為台灣社會目前正緩慢向「公民社會」(第三部門)前進,而「體內留著民主制度血液的長老教會」信徒應積極投入民間團體,讓社會與國家、市場三個部門共同管理上帝所賦予我們的美好世界。 時值歲末,本社全體同工在此也敬祝大家有個愉悅的聖誕佳節,並再次以耶穌道成肉身的奉獻精神,回顧和展望我們的美善人生。 ——編輯室
主要永遠陪伴您,賜您平安。 本期《新使者》延續基督信仰之精神,期待以「瑪門或上帝?」闡述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教會必須積極面對隨之而來的危機處境,並深刻反省。首篇鄭仰恩牧師寫〈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以「帝國」為象徵,描述當前教會所面對的「全球市場霸權」,並提醒大家基督教在進入世界的同時,切切不可效法或競逐世俗界的價值觀,也不應該受世俗意識形態的左右或操弄。第二篇由長期關心司法改革和教會體制改革的林永頌律師受訪,談〈教會的金錢觀〉。他認為教會是一個信仰團體,首重宣教和服務,在金錢的處理上,無論是傳道人或長執、信徒都應審慎應對。 第三篇由吳春來執事寫〈當金錢遇上信仰〉,吳執事從小在教會長大,深深體認到當金錢與信仰有所糾結時,人心特別脆弱,但金錢本身不是罪惡,端看使用者的決定。第四篇林淑芬姐妹寫〈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她提醒大家:基督徒是否就是「品質保證」?因為許多人基於對基督徒群體的信任,往往在毫無戒心的情形下受騙上當。第五篇盧俊義牧師寫〈信徒間「錢」事〉,他認為信徒到教會來,為的是要學習認識耶穌基督,而不是要討論怎樣賺錢、存錢,要談錢的事,就不要論說信仰。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吳文益長老寫他的四伯父〈為公殉職的學者牧師——吳天命牧師小傳〉,當中有早期基督徒家族信仰的培育和傳承,以及吳天命牧師畢生教育英才和牧養教會的高度熱誠。「潮流.脈動」吳易澄以〈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回顧野百合學運以來,長青人對各項社會議題的關注,並鼓勵他們應本著「先求上帝的國與義」的原初動機,繼續展現介入社會的積極性。 「厝邊頭尾」彭榮道傳道寫高雄中泰教會的社區宣教,特別是一屆屆的籃球營,引領許多社區學子及其親人認識福音。「文化.藝術」陳志良畫家以〈與土地、人民一起成長〉,分享他心中有台灣,釘根於鄉土、人民的創作能量。陳南州牧師則在「神學淺說」寫〈「同志神學」面面觀〉,闡述目前基督徒社群對同性戀議題的分歧點,並期待眾人能走出自己的經驗和神學觀點,聽聽同志的心聲。 「解惑之窗」王崇堯牧師以〈聖餐可與成年禮俗相結合嗎?〉,論述基督宗教的餅和酒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相關,因此基督教會的聖餐禮儀應有所關聯地來反應「成年禮俗」的重要涵義。目前致力於推動台灣安全、台海和平的林哲夫教授,則以〈和平及其營造〉引介非暴力公民防衛等的方法和實踐。「老師開講」高正雄教授寫〈五○到六○年代的年輕人〉,以自身經驗道出那一代青年苦讀、努力建設台灣的精神。 由於篇幅有限,本期其他專欄中的精彩文章,將留待讀者慢慢咀嚼。本刊期許是「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因此凡能深化基督信仰,關懷弱勢,孕育本土人文素養的主題,都非常歡迎來稿,也感謝大家長期對本刊的支持。 ——編輯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