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沈紡緞/本刊執行編輯

85期2004年12月


簡歷

郭馬西牧師,台北士林社子人,1892年11月13日出生,為台灣教會初代牧師郭希信之長子。曾於台灣、日本和美國接受神學教育。

1927年自美回台後結婚,並任教於台灣神學校。1929-1933年間曾前往緬甸、新加坡、中國沿海地區自費傳道。1934年受聘擔任東京台灣基督教青年會宗教部主事,1940年成立「東京基督教台灣傳道會」,從事留日台灣青年的事工。

二次大戰後1946年3月郭牧師舉家回台。1947年在台北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封牧暨就任。1966年7月6日於任期中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牧師娘葉水樹,台南人,1898年5月19日出生。曾於中國福建省集美接受師範教育。1972年5月31日,五子婚禮前一小時病逝於美國紐約,享年七十五歲。

郭牧師、牧師娘一生專心牧會事工,因此著墨不多。以下整理受他們牧會關懷者的回憶、書信、證件、其他出版物的記載、講道摘要以及子女們的口述。

與歐美日神學教育無法接軌

馬偕所設立的牛津學堂,為了配合當時日治教育制度,於1908年改制為台灣神學校,收六年制公學校畢業生為神學生。郭牧師是首批學生中之一。他於1912年畢業後開始學習客語,並前往苗栗、公館從事客語傳道二年。

後來郭牧師前往日本留學,由於日本不承認台灣神學校的學制,郭牧師得先在京都同志社普通學校修補普通中學課程,其間與同來自台灣的陳清忠(台灣橄欖球之父)很要好,曾屢次在校共同公開演奏風琴。1918年始進入明治學院神學部。

郭牧師1921年畢業後,連同其他近百名日本青年學生被推派至美國留學。當時台灣北部「教士會」極力反對,但他仍前往美國紐約就讀歐本(Auburn)/協和(Union)神學院。由於美國不完全承認日本神學院的學制,郭牧師又得重修不少神學課程。獲得神學學位後,他又轉往哥倫比亞(Columbia)大學研讀人類學、南島語言,是早期留學美國台灣人中第一位攻讀神學、南島語言的。

回台後,曾短暫在台灣神學校教書。由於負有海外宣教的使命,但當時台灣教會尚未有海外宣教及學生事工制度,郭牧師只好在體制外,靠牧師娘變賣嫁妝、妥善經費下來從事這方面的事工。

郭牧師在美國的神學院畢業後,雖同時獲取「牧師資格證書」,但在他四十多年的傳道生涯中,前半部是以「先生」的職稱來從事。戰後自日回台,北大議決照准「免試驗封立教師事宜」,緊接著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牧師在中山教會封立郭馬西為牧師暨就任該教會第一任牧師。

關懷留日學生

遠離家鄉和父母的留日學生,生活上往往有許多的不便和需求,郭牧師心疼他們,因此無論他們是否為基督徒,需要保證人在學校的成績單上蓋章,或因學業不順需要轉學,或因要報考醫學院而向他學習英語,郭牧師都竭力幫助他們。他也經常鼓勵留日學生到別的國家留學。透過他的不斷努力和英國宣教師希禮智牧師(F. G. Healey)的協助,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得以在英國進修。

由於留學生分散各處,又得利用學生上學前和放學後的時間去探訪,因此郭牧師夫婦往往事先買妥一日用的車票,以及要送給學生的花,背起幼子,坐首班電車出門,到很晚才回來。探訪時,郭牧師會詢問留學生的生活狀況,有否讀經?是否寫信回家?如果沒有,就一定要他們寫信回台灣。

有一日當電車快要進站時,有位日本女子突然跳入鐵軌準備讓電車撞擊自殺。一看情況不妙,正在等車的郭牧師即刻跟著她跳下去把她拉上來,救她一命。當時在日本《讀賣新聞》擔任記者的謝國城(台灣棒球之父)聞訊後,也特稿報導此同鄉的英雄舉動。又長榮女中一百週年紀念刊中,前校長劉青眼也記載類似的軼事:「有一位台灣女子因失戀,以瓦斯毒氣自盡於公寓,死後七日,無人願意去探視,郭牧師因基督的緣故為這位姊妹更衣、料理後事。」

郭牧師家裡客人很多,或來參加查經班或有事來過夜,牧師娘則習得一手好廚藝,常常滷日本人不愛而價格便宜的豬肝請客,經濟實惠,學生也非常高興。有一次,一位醫學生疑似罹患肺結核,吐血,被接待來家裡休養,牧師娘因擔憂家裡孩子會受感染而提醒牧師,但郭牧師卻將照顧這些離家的學生視為己任。

普世信仰的表現

郭牧師的信仰關懷具有普世性精神。當他在日本留學時,受美國威爾森(T. Woodrow Wilson)總統所提倡「民族自決」思想的影響,積極參與喚醒台灣人民民族意識的運動,並與其他留學生於1920年創刊《台灣青年》,鼓吹以新思想、新文化建立新台灣社會。後來在他牧會中,「通台灣歸主耶穌」、「民族自決」、「建立台灣成為亞洲瑞士」常常成為他講道的主軸。

台灣人到美國留學的,始於二十世紀初期(二○年代),但人數僅十幾位,郭牧師於1926年與當時同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李昆玉(經濟學),邀請了在華盛頓霍金斯大學深造的杜聰明(醫學)、華盛頓大學的吳錫源(經濟學)、伊利諾大學的黃朝琴夫婦(政治學與文學)、印弟安那大學的劉清風(醫學)以及賓州大學的羅萬車(政治學),於紐約太陽樓開「台灣懇親會」,後人認為該懇親會是美國最早的「全美台灣同鄉會」。

在日二次大戰期間,由於郭牧師曾留美,常被懷疑是間諜而受軍警人員的監視。日本戰敗後,1945年12月6日盟軍總部為一百二十名有功高級軍官舉辦贈勳宴會,郭牧師則受邀主持宴會前七分鐘的簡單禮拜儀式。在此段期間,郭牧師也屢次向駐日盟軍總部表達台灣人自立、自主的願望。

戰後回台,由於得到中山教會會友的認同,郭牧師牧會的領域觸及到教會外,例如經常參與戰後頗為活躍的「台灣文化協會」。郭牧師經常在協會公開活動中,為該協會、台灣祈禱。

五○年代駐台北的一些外籍外交和軍事人員、宣教師等都是郭牧師關懷的對象。某星期六中午後,郭牧師才回家,他的家人問他早上去哪裡,為什麼沒有回來吃午飯?原來他在安息日的早上,帶領幾位猶太教美國軍人與家屬讀經(舊約)與祈禱。

擇善固執

根據和田彰子(Wada Akiko,音樂家許常惠的姊姊)醫師在她1999年出版日文《神的庭園》一書記載,二次大戰後1946年郭牧師召集許多留學生回台,在他們所乘坐盟軍運輸艦六天途中,郭牧師每天都為全船所有船員和乘客主持早夕禮拜,使她的靈性成長受益不少,更撫慰了戰爭帶來的心靈創傷。

郭牧師在街上遇到會友,總會問及讀經禱告的事,並勉勵會友:「要將所有的煩惱及痛苦都放在十字架下,主要與你擔當。」他常常就站在路旁,和會友一起禱告。連台灣民主運動輩郭國基先生到牧師館商談台灣民主和政黨運動,談論後郭先生轉身出到玄關外,郭牧師馬上叫他留步,兩人就在外面站著一起禱告。

有一次,他巧遇一位青年,就問有沒有讀經?那青年撒謊說有。他就讚美那青年要繼續讀。後來他又問起讀經的事,那青年照樣說有。他就問讀的那段講些什麼?那青年因為說謊,所以根本答不出來。後來那青年只得實話實說,郭牧師就站在路旁為其代禱,求主幫助那青年要誠實,能常常讀經,學業進步,作一個耶穌的好學生。

又有一次,未信的親戚家辦喜事,郭牧師曾事先叮嚀,用餐前一定要禱告。然而那天的賓客大多是未信主者,主人家尚未請人禱告,大家即開始用餐。郭牧師憤而離席,他的女兒到外邊勸他,要他不能過於失禮。大約經過半小時,郭牧師再度回到喜宴上,同時手上多了一大疊福音小冊子,他將這些小冊子分給客人,才願意開始用餐。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

郭牧師的學經歷豐富,原可選擇許多輕鬆又待遇好的工作,但他堅持傳福音是人生唯一的職責,而讓全世界歸主是他最大的心願。一禮拜有三次,他手提唱片、電唱機等到廣播電台播送福音,並風雨無阻的遍走全台北市,對受盡「特別高等警察」干擾的郭牧師,他認為當時台灣正是「傳福音的大好機會」。由於外語能力好,他在家裡、教會、學校中都開設了英語查經班。

常常天一破曉,他便帶著英、德兩本《聖經》及書出門,挨家徒步探訪,即便因二二八事件處於「槍林彈雨」中,他仍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去為受驚、病重的會友安慰和禱告。而他所結交的達官顯要、青年婦孺等都成為他傳福音的對象,邀請他們一起讀經禱告,致力個人傳道不稍懈怠。

有一次,他在行政院門口跟士兵說要見院長,士兵問他:「有沒有預先約見?」他回答:「沒有,但請轉告說郭馬西牧師要跟院長一起讀《聖經》,並為他禱告。」奇妙的是,郭牧師真的進去了。他認為,為政者需要上帝的話語及幫助來為民施政。

任勞任怨的牧師娘

郭牧師能在傳道上無後顧之憂,全心服事主,乃因背後有牧師娘的努力與辛勞。牧師娘個性開朗,曾任教於長榮女中。身為獨生長女,雖然自幼生母病亡,她還是非常照顧其他堂弟妹,其中一人(葉廷桂)戰後當了二屆無黨籍台南市長。

曾有會友提及因牧師娘的引領而加入教會女宣。當時教會沒有電話,牧師娘每每在女宣和家庭禮拜聚會前,挨家挨戶的探訪和邀請,她因不忍心看到牧師娘這樣的辛勞,所以就主動答應說,以後不用因聚會來找她,她一定會去。從此,造就了這位會友不願缺席的決心。

當時傳教師的謝禮並不多,日常花費已相當拮据,加上郭牧師喜歡買書,家中所有的生計、子女教育、客人接待、會友子女的就學問題等重擔,都落到牧師娘的身上。在吳勇長老的回憶錄中記載:當時吳長老正在考慮全職奉獻,有一天他去拜訪全家正在用餐的郭牧師,其間郭牧師的孩子們為了飯菜的簡陋有些怨言,看了此景,差點讓吳長老放棄全職奉獻。郭牧師的家庭生活態度是:「一切交代上帝,他會透過牧師娘照顧全家。」

結語

郭牧師為人爽直,生活樸實,待人誠懇而深具愛心。在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他盡忠職守牧養羊群,竭力宣揚救人的福音。吳月娥牙醫師在1999年出版的日文《一位台灣人女性的自傳》中說:「郭牧師的為人有人褒之為聖人,有人貶之為怪人。」這乃因郭牧師相信「上帝是信實的」,所以一生就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不求名利,專心傳道,完完全全將自身奉獻出來當活祭,力行主耶穌愛人如己的教訓。

附記:有關郭牧師的生平事蹟,期盼牧長、兄姐提供相關資料給他的子女,並請與本刊聯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