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94期 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人生的許多不同可能
「單身」不能定義一個人的全部,每個人面對自己的狀態,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關鍵字:單身 
作者/宋訡瑄 (台南神學院助理教授)
教會中的單身女性研究

去年筆者做了一個「教會中的單身女性」研究。有許多尚未進一步瞭解該研究動機與內容的人,有以下的反應:「為什麼又要針對單身的人?單身怎麼了嗎?」「為什麼要關心單身女性?跟時下 me too 話題相關嗎?」「對單身女性議題有興趣,因為你也是單身吧!」更甚者:「台灣的結婚與生育率這麼低,這是在鼓吹單身嗎?」
 
筆者研究教會中的單身女性,很單純是想要將這些身影及背後的生命歷程記錄下來。許多時候,女性鑲嵌在眾多身分裡面——某人的妻子、媽媽、阿嬤,女性的身影與故事容易透過家中成員回想與敘述被召喚出來;相對地,單身女性的生命歷程與選擇、教會經驗卻難被聽到,因為他們的生命沒有鑲嵌在另一半或母親等身分中,而鮮少被「慶祝」。
 
因此,透過這些我們鮮少聆聽到的故事,能使我們思考教會可以怎樣成為一個理解、接納、富彈性的群體;群體中的每個人,雖然各自擁有不一樣的生命選擇,但可藉由彼此分享,體驗到每個生命的獨特之處。筆者記錄、聆聽這些鮮少被聽見、被說出的故事,不是為了鼓吹單身,也不是針對任何人,只是希望讓多元、豐富的身影在教會群體中浮現出來,讓擁有不同生命選擇的人都能有更多的彼此理解。
 
剛好單身

社會制定的「適婚年齡」常以「繁衍下一代的可能性」為前提,而筆者訪談的教會單身女性都超過適婚年齡,也因如此,這些受訪者跟「仍在適婚年齡」的單身者處境不同。不過,她們也曾有過被頻繁地關切交往、催婚和催促生育的經歷——在教會或團契被當成「重點推銷對象」,不理會當事人的意願與反應,不分場合地被公開推銷。
 
每個人對社會壓力的回應不盡相同。有受訪者面對長輩的催促與關心,認為:「被關心就被關心,也不會少一塊肉啊!……教會的長輩雖然會鼓勵:『你們這些年輕人這麼好,服事也很好、工作也很好,什麼都很好,怎麼不趕快找一個好的對象,有一個好的下一代?』……但是我不會把這些都放在心上,因為我覺得:我的人生還是我自己在過。」但也有人容易受到外在催促的壓力,而急於尋找對象,覺得必須快點完成「任務」,才不會常常變成被針對的對象。
 
度過適婚年齡後,撮合、催促、推銷的聲音會減少不小,這些沒有「成家」的單身者,是刻意選擇,抑或恰巧?她們是否有過怎樣的家庭想像?又如何看待親密關係?此研究的三位受訪者都成長於完整且平凡的普通家庭,與父母、家人都有親近的關係,也體驗過教會或團契中互相扶持、陪伴的群體生活,這些經驗使他們更重視人跟人之間所建立無形、緊密的關係,而不囿於形式。因此,她們順其自然,沒有迎合社會壓力的框架及人們的期待,去完成成家的選擇;對於親密關係,她們不介意「如果有適合一起分享生活的人出現」,可以一起工作、買菜、煮飯、散步等等日常、平凡的生活。對她們而言,並不是「下定決心」單身,只是「剛好」單身。
 
當教會或身旁的人不再催促,受訪者也笑稱自己好像「被視為離開婚姻的市場」;隨著年齡漸增,生活範圍越來越固定,能夠認識新朋友的場合與機會隨之降低。但也有受訪者提到:不乏看見身邊友人年紀較大才步入婚姻,也是相當幸福。因此,有受訪者說:「如果你沒有認真考慮生育這件事的話,幾歲結婚都是可以的……。而我也覺得沒有關係,因為如果就是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就這樣子(單身),也是可以。
 
我單身,但不定義我的全部

單身是一段歷程、一個現下的狀態,很多時候人們認為女性如果成為另一半,或成為媽媽、婆婆、祖母,與他人交織在一起「成為什麼身分」(becoming),才有歷程感、角色變化,也才有故事好說;而單身,則常被認為只是一個人、保持穩定單一的自我。但單身的生命也會在不同年齡,隨著個體的生理狀況、容貌變化、心理狀態等因素,產生質的變化。因此,單身亦是一個有歷程性的狀態。
 
每個人的時間、歷程不同,在人生旅途中仍有變化的可能;已婚者也可能因為不同原因,而再次恢復單身狀態。「單身」不能定義一個人的全部,每個人面對自己的狀態,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人持續等待,有人抱持開放態度,但也有人積極地轉向工作、興趣培養、健康管理、理財規劃、教會服事,或經營、維繫真正能提供心靈支持的人際關係;更有人投注時間與心力照料家人,例如有受訪者分享,當她「成為單身」越過不惑之年,在經濟與家庭責任上產生變化:「我覺得對許多單身女性來說,她們不是真正單身,還有其他的家庭責任。……我對單身的規劃,過去可能把金錢都用在吃喝玩樂上面,但慢慢地,大概從五、六年前開始,我給自己、還有媽媽買了失能險,就是開始每個月去繳一筆錢,到未來有醫療需求的時候,至少可以給其他人少添一點麻煩。
 
然而,單身的狀態卻常被放大且單一、平面的看待,甚至成為定義單身者的全部,並為其「惋惜」怎麼還沒有找到可以填滿空缺的另一半——單身的人成為一個必須「等待被人補足」的缺憾,而忽略了他/她的整體存在(whole-being)即完整的個體;以致人們看到或關切的都是「有沒有交男/女朋友」、「什麼時候要結婚」……等等,似乎生命必須完成社會期待,勾起的一個一個的勾勾,才會是「幸福快樂」的標準答案。
 
無庸置疑,親密的愛與分享能帶來心靈力量與滿足感;孕育生命的辛苦與看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滿足所交織成的家庭圖像,一如吳晟的詩〈負荷〉:「……為阿爸織就了一生/綿長而細密的呵護……/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在沉重又甜蜜之間,能與所愛的人共組家庭、孕育生命的滿足,召喚許多人走上婚姻與成為父母之路。但生命的本質仍有許多奧秘,有人因為不同原因,即便有意願,卻沒辦法如願;又或者未能走到最終,中途被迫接受生命變化,如筆者的受訪者們,剛好維持單身。在不同的生命景況中,每個人都在構築、重塑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尋自己的幸福快樂。這樣的意義須被接納與理解,而不是只以「可憐」、「惋惜」、「缺憾」為他人生命妄下結論,更甚者,落井下石補上幾句:「誰叫他/她這麼挑!」
 
關愛與尊重,雙面理解的搭橋

關心是否有另一半、是否有交往對象、是否結婚,許多時候這些問題背後是真誠的關心,希望單身者有人相伴,可以分享甜蜜、分擔生活重量、彼此照料。教會特別會引用聖經來強調生育與婚姻是上帝的旨意,例如創世記要人類:「生養眾多、遍滿世界」(一 28),又說:「人單獨生活不好」(二 18),或是引用傳道書:「一個人跌倒,另一個人可以扶他起來。……兩個人同睡,彼此都暖和,一個人獨睡怎能溫暖呢?」(四 10~11)若再佐以偶爾出現獨居發生意外身亡的新聞;單身者孤老終身、晚景淒涼的景象,似乎單身真是嚴重的社會議題。然而,這些讓人感覺急迫的催促,背後其實是許多善意的愛,只是愛往往變成「礙」,成了對話中令人最不喜歡的話題。那麼,該怎麼辦?難道都不能問嗎?單身的人真的問不得嗎?
 
也許問題並不在於「問」,而是在於「聽」,以及理解與尊重。
 
對於期待交往或等著被介紹的可能人選,當然要透過詢問才會知道單身者有沒有想要更進一步進入關係、經營關係,以及認識對方的特質。但有的時候,教會中關心單身者的人並不是真的去聆聽單身者想說的話,或者同理單身者的處境,甚至還會以「你現在還不懂」、「以後你就知道」、「你以後一定會後悔」等等話語,急於將自己認定的價值觀強行要單身者接受。於是,愛在對話中成為強迫、窺探、催促的阻礙,也關閉了單身者也許還能再多分享一些自己的心情與感受的可能性。
 
有時候,經由詢問而確認單身者有沒有認識新朋友的意願之後,尊重並支持的行動及合宜的關切,可以讓單身者感受到有許多人在祝福他/她——在徵詢當事人意願後,低調、謹慎地為當事人觀察、尋找可能適合介紹的對象,同時也尊重當事人有婉拒的權利,而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地強行推銷。事實上,有受訪者正是因為在教會體驗到缺乏這樣的尊重與理解,甚至有時還伴隨流言蜚語和冷嘲熱諷,因而慢慢離開教會群體。也有受訪者表示:教會中過於關心的眼光——只要異性間多說一些話或共享某些興趣(例如爬山、騎自行車),便會被關切,使人感受到在教會喘不過氣來,無法正常、自由的交友。
 
結語

單身是一段歷程、一個現下的狀態,可能持續,也可能改變;單身不等於單身者的所有。當我們將單身者視為完整的個體,有他/她獨特的價值,看見其擁有的特質、潛能和長處,使教會可以成為讓充滿豐富多元特質的人一同服事、一同建造的空間。
 
擁有不一樣生活目標與生活型態的人,各自握有不同的生活面相,也有各自的辛勞與喜悅、不完美及滿足,這一切都展現了人生的眾多可能性。當我們透過更多的故事分享彼此獨特的生命,同時也是在拓展我們對上帝如何跟每個生命互動的豐富樣貌的認知。人生不一定只有一種幸福快樂的標準答案,在這些不同的生命歷程中,都有上帝對生命特別的祝福與愛。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4 期 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4期  2024年  2月 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194
本期主題: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發行日期:2024/2/10
單身,什麼問題?
人生的許多不同可能
單單事奉主:單身傳道人的心路歷程
追星就像一場戀愛?
我的單身生活
耶穌將單身者託付給教會
台灣原住民宣教之母——Ciwang Iwal 姫望
「家」是彌賽亞的誘惑
從「下半天」的歷史尋回信仰熱誠
不孕的子宮?——淺談不孕者關顧
縫合傷痕台灣,基督徒責無旁貸——「2024 怎樣選?民主社會中的基督教會」座談會紀錄報導
凝視
原子彈與分別善惡樹之果
從 WCC EYG 到 WSCF-AP RCM
在福佬庄看到客家
活出新生命:愛的現在進行式
從實務案例論醫治釋放
主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
誰會把我放在第一順位?
看見不一樣的團契
文字事工懇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