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 | 文章名稱 | 作者 | 頁數 |
|
 | 編者的話 | Ekklesia
| 作者 / 洪旋格 | 1-1 |
|
 | 本期主題 | 青年之於共同體, 總是無奈 青年選擇不委身於教會,並不等同於離開基督信仰。我們認同的是進入世界的基督信仰,若在社會群體當中即能愛神與愛人,這也是委身與服事。 | 作者 / 盧恩萱 | 4-7 |
|
 | 本期主題 | 在服事的路上回應呼召 「呼召(vocation)就是我們最深情的喜悅(deep gladness)與這世界最深切的需要(world\'s deep need)交會之處。」在服事之中,我感受到生命被上主祝福,我也藉著行動回應祂。 | 作者 / 蔡靜怡 | 8-12 |
|
 | 本期主題 | 青年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心:從「活動參與者」到「治理擔綱者」 教會是一種「自願性組織」(voluntary organization),它的維持與發展仰賴「有心有力」成員的自願性投入。 | 作者 / Ljavakaw Tjaljimaraw (謝易宏) | 13-17 |
|
 | 本期主題 | 青年X普世——對台灣普世論壇的省思與建議 我們要讓國際看見什麼?我想,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問自己身為「台灣人」,我們認知中的國家是什麼樣子? | 作者 / 黃瀞皓 | 18-22 |
|
 | 本期主題 |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在台灣社會,大眾對青年抱持「未成熟,不該讓其擁有發言權」的態度;對於青年的重視,往往仍停留在「選舉時,政治人物贏得選票」的口號。 | 作者 / 廖斌洲 | 23-29 |
|
 | 特稿 |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只有通過與貧窮者、被邊緣化者的處境作建構性與創造性的詮釋過程,聖經文本才成為好消息。 | 作者 / 葉志達 | 30-32 |
|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上帝之城——印度Mizoram教會參訪之旅 1890年威爾斯長老教會於當地宣教,才使Mizoram的基督徒比例這麼高,目前Mizoram大會的會友約56萬人,青年信徒超過15萬。 | 作者 / 乎乎姆.哪海抒嵐 | 37-41 |
|
 | 成長部落格 | 也許你也一樣,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大人 幼時相本裡幾張在書房裡和父親的泛黃合照,則成了完美的註腳,似乎就是在說著,文字餵養了我,而我最終也以此為業,回報了文字。 | 作者 / 黃以勒 | 42-46 |
|
 | 母語葡萄園 | Ye ta Pdehuk "Slhayan Kari Tnpusu ka Sapah" ho? 我們可以達成「母語在家學」 的目標嗎?
| 作者 / Walis Taywang(宋硯之) | 47-48 |
|
 | 母語葡萄園 | 台灣个後生人啊——為2020/1/11个選舉 堅持作台灣个主人 mo 因為驚怕敵人 出賣自家个靈魂 | 作者 / 賴德卿 | 49-49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無教會主義的基督徒 ——林添水(1907~1983) 無教會主義的信仰支撐他走過苦悶的歲月,他活出他的信仰——真誠對上帝、真誠愛人、愛台灣,表裡一致。 | 作者 / 林良信 | 50-56 |
|
 | 信仰.生活 | 彼得,你愛我嗎? 主耶穌可以理解,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像彼得,對上帝/耶穌的愛都可能只達到 Philia 而已。 | 作者 / 黃芯芯 | 58-60 |
|
 | 信仰.生活 | 我們,與愛的距離 我們每個人如果幸運,在學生時代遇到知心好友,生命可以得到友情的滋養與喜悅,那將會成為良好人際互動的重要基礎。 | 作者 / 林雙祈 | 61-64 |
|
 | 厝邊頭尾 | 台中港長老教會發展童軍事工分享 目前我們童軍團的活動,包含體驗不同的職能、團體互動及塑造、親子互動、孩子成長團體建立等,都是當今社會所缺乏的。 | 作者 / 洪堯昌作者 / 李新元 | 65-67 |
|
 | 好書櫥窗 | 屋簷下的交會: 從互為主體的社會關顧再思教會靈性關顧 在每個精神失序者的背後,是一段複雜糾結的故事。 | 作者 / 張瑋哲 | 68-70 |
|
 | 好書櫥窗 | 力抗反送中的濟南教會之前身
| 作者 / 朱瑞墉 | 71-72 |
|
 | 大專世界 | 我的南巡故事——第48屆文化長青團契南巡 一連四場的南巡演出,我感受到上帝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讓我們在不同的狀況中學習服事,也從中找到南巡對每個人的特別意義。 | 作者 / 陳勇延 | 73-75 |
|
 | 交流站 | 針對《汀洲路後書》一文的回應
| 作者 / 陳志宏 | 76-77 |
|
 | 家書 | 這是上帝所愛的世界
| 作者 / 劉嘉文 | 78-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