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上一頁 | 下一頁
189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9期  2023年  4月 脫下口罩之後
脫下口罩之後
脫下口罩之後
後疫情的宣教與牧養
算。記
疫情中的三兩事
新冠疫情的考卷,台灣訂正了嗎?——從德國的抗疫經驗談如何面對不確定性與危機
Ours 同樂匯
如同馬利亞靜下心、反覆思考,自己正在經歷什麼?
與地方生態一起共生的日本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原來基督的愛催迫我們
「比較就是正義」:信仰的重讀作為面對多元論述的指引
博愛手語教會 30 年
論戰爭正義
60th神研班第6組
內心的矛盾:愛與礙
你愛我,就別礙我
在主內「共下,坐桌」 ——第 59 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感想
青年宣教從你我開始
188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8期  2023年  2月 一領一.新民防
一領一.新民防
一領一.新民防
如果台海發生戰事,怎麼辦?
上帝國防、基督軍略
九合一地方選後的台海情勢 ——兼論南國猶大的啟示
戰火下的信仰見證
不怕洗腦,只怕自己不思考
從解放軍地圖製作到台海情勢之我見
公義行動教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海論破!——《阿共打來怎麼辦》微導讀
祈禱
從淡江長青團契四十週年反思近十年的信仰生活
留美學生看臺海
看得見的「紙」與看不見的「網」
當一個政治人物立場丕變的時候 ── 回應黃琬珺「德國總統在 WCC 敲響俄羅斯正教會的警鐘」
淺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視角下的李登輝
疼厝邊,拚國防
誰說牧師不是「演員」?
走訪鸞山,貼近布農,體驗相愛
生命的光
「可以若你要」第 19 屆總召心得
數算主恩典
187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7期  2022年  12月 哥林多前書:ㄞˋ鄰ㄞˋ祢
哥林多前書:ㄞˋ鄰ㄞˋ祢
以ㄞˋ之名
摯愛
痛的身體,花的心靈
什 麼 是 愛 ?
軟弱作為醫治教會的處方
從哥林多前書看WCC的EYG
從哥林多前書第七章1~8節重新思考性行為
從保羅的密契經驗重讀哥林多前後書
失去良善者的心中,戰爭仍在
愛,永不止息——楊瓊英
合一是重價,但它有多重?
十字架沒有把手
高盧顫記
實現了夢想,然後呢?
對〈麻油雞佮芳草橄欖雞〉思想咱 kap 上帝 ê 關係
開心的18小時,蒙恩的一輩子
神弓箭與小樹苗
PSF「拼圖」生活營——要先撕裂
「共下,坐桌」第59屆神研班心得
分享恩典,傳揚福音
186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6期  2022年  10月 真的假的啦?!
真的假的啦?!
每遇疑
誰真?誰假?
魔幻實境
意識形態與聖經詮釋
立場
假訊息是如何煉成的
淺談媒體科技時代中的資訊接收與傳送
在FB,真的想說的話
吃瓜群眾看鄉民的世界——Here I Stand!
「除魅」對基督信仰的挑戰
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
古巴之旅
工業傳道的開路先鋒——杜佐志牧師(Rev. George Edward Todd, 1925~2019)
做社區的光和鹽——光鹽教會
完美使人癱瘓
Sī chiū kóng sī, m̄-sī chiū kóng m̄-sī
牧師的斜槓人生
「遇見真實的自己」輔導靈修營心得
軟弱為剛強
逆境中有亮光
185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5期  2022年  8月 離鄉背井信仰路
離鄉背井信仰路
You Are Welcome
異鄉歸來
台北和平教會的青年牧養事工
有我陪你一起走
帶著大肚山的印記走入堂會
離鄉背井之後,大學生的信仰之路怎麼走?
躍時空的祢:從加利利海的風暴看見無所不在的平安
躍時空的祢:從加利利海的風暴看見無所不在的平安
踏上夢想已久的倫敦遊學
箱子裡的小羊
什麼天使!攏是騙肖的
什麼天使!攏是騙肖的
利巴嫩山莊——滋養生命的園地
「傳福音」ê觀念到底是什麼?
回想佇臺中ê彼幾年
回想佇臺中ê彼幾年
分𠊎成長个大專生活
「我的教會」——談基督教會的「堂會主義」和「山頭主義」現象
數位,更新,再發展
逃跑的耶穌?
因為愛裡有奇蹟
信仰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愛的禮物燃起希望
184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4期  2022年  6月 擱淺的青春
擱淺的青春
推自己和他人一把
教會就是我的壓力
擱淺的青春
不忙的門徒
青年如何面對選擇過多的焦慮?
因為我不會讀書,才有機會開始思考
職場心選擇——跨出信心的腳步
知原前線,原資連線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
Z世代親子關係中的祝福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擱淺青春有團契相陪
信徒
吹來應許的恩典之風——烏金、侯鳥、風電
擱淺的青春
華夏悲劇中的絕望
宗教AI隨想
183期讀者回應
當我們終將成為大人:青春能不能不迷惘?
做禮拜筆記:我是一條愛在教會服事的前列腺
對「歧視X自由」第二屆青知節的反思
追尋馬偕腳步,體驗上帝的愛
陪伴的愛
183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3期  2022年  4月 Play 啥物 Game?
Play 啥物 Game?
和玩家一起認識電玩世界
那些遊戲教我的事
魔獸世界及打電動對我的意義
電玩影響我的事
生活即實境
在電玩中看見自己與真正的平安
轉化
咖啡社區宣教
未完、待續
好耍的科學試驗 Hó-sńg ê Kho-ha̍k Chhì-giām
佇順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中間感受生活
宣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鬥
憶學長蕭清芬牧師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關於日本的基督教
我在英國封城期間的教牧關懷和反省
甲子園的榮耀——冠軍的偉大
回應182期〈划向水深之處──鼓山教會於哈瑪星的深情百百款〉一文
你最近的生活,海好嗎?
在59神研班的學習筆記
從團契中我看見
不要小看熱情與使命的威力
182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2期  2022年  2月 好好生活
好好生活
我好嗎?
寫在「好好生活」之前
我對人生沒什麼盼望,為什麼要活這麼久?
好好與人相處
儀式的過程,都是再次認識自己的時候
我對健康營造的體驗
供應
上帝的宴席
好好生活
神研50回應
玫瑰與土壤
划向水深之處——鼓山教會於哈瑪星的深情百百款
閱讀《當我們同在一起》
好好仔生活
安歇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牧養核心:信徒培育
《胡桃鉗與鼠王》的原著與芭蕾舞劇之介紹
米真珠姑娘(Miss Margaret W. Beattie)
每個禮拜四,我穿著一身黑服
青年關注時代,時代成就青年
政治、信仰與青年——國是論壇分享心得
文字宣教需要支持
181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1期  2021年  12月 神研50
神研50
遍地開花的神研精神
神研班的精神
在神研班讀聖經
停,不停
疫情時代深夜神研podcast!
從「綑綁」到「釋放」,從「邊邊」到「總召」
聲子:一個未曾出現在計畫中的計畫
長假
潛行
瘟疫中的神研班
Thiàⁿ-sioh Lán Tâi-oân 疼惜咱台灣
做夥來讀現代台語譯本聖經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極地戰嚎5》中的信仰反思
追憶穆錫恩
「路易斯文學與神學」的17堂課
我存在、我質疑、然後我相信
在老建築裡遇見信仰 ——青年文史志工的日常與看見
溫室中的乾旱
微光齊發
180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0期  2021年  10月 後青春期物語
後青春期物語
在青春之後
社青,怎麼辦?
社青的人生抉擇
新手父母的育兒與養家生活
主往哪裡走,我就跟祢走?
教會如何支持社青:一位大專工作者的經驗
婚輔是什麼?
教會如何chiâⁿ做社青ê支持?
Gín-á 在家自學 ê 契機
台灣疫情升溫——不冷不熱禮拜的照妖鏡
在安靜中呈現生命力的歐保羅
諮商心理師的成長之路
知命
灣裡情,社區事
我當過審判官嗎?
耶穌沒有結婚
愛、性慾、信仰
淺談情慾神學
如鷹展翅上騰
陪著你,一起孤獨
活出愛
179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9期  2021年  8月 meme
meme
迷因耶!
什麼是「迷因」?
阿仁牧師的古典迷因漫畫
神學生的迷因歷險記
真實和日常的迷因故事
起初,S做起了meme
基督徒搞什麼迷因?
教會建堂(翻修)工程
迷因
民主泡泡
論20世紀初中國基督聖教書會在華宣教圖像的設計:以〈浪子回頭〉墳地放豬為例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有贊成與反對意見以外的可能性嗎?
順天.榮神.益人:許鴻源與林碖夫婦
出走
水林長老教會──在番薯之鄉重生
耶穌gâu迷因
Pin’aras ke qutux tnuxan組織家庭的叮嚀
𠊎目珠裡肚个客家
超越現代的耶穌
在想些什麼?
信仰、意義與連結
疫情下的「線上團契」
不再是一個人
上帝所預備的好鄰舍
178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8期  2021年  6月 想像「民主」
想像「民主」
民主圖像
從民主想像看神主憧憬
基督教家庭裡的民主就是一起吃飯
吹響吧!教會民主!——一位PCT青年的田野筆記
PCT教會體制不是民主,是什麼?
數位身分證的隱私權問題
文化、民主與危機
想像「民主」
Fight For Democracy
種子之家
基督徒身上有裝電池嗎?
安靜美善的力量——懷念張德香牧師
中會、總會開什麼?可以直播嗎?
緬甸政治情勢及宣教應對策略
淺談酷兒與酷兒神學
問候(Masial aupa)
牧師kap兄姊趣味的對話
龍潭个陂塘
盧雲《愛勝過恐懼》
另一種鄉愁
偏離!?
屬天的安息
台南大專宿舍部查經
如今我是否已經成為別人的祝福?
愛鄰舍如同自己
177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7期  2021年  4月 看!批西踢!
看!批西踢!
嘸通嫌PCT
長老教會是什麼?可以喫嗎? ──信徒之於長老教會神學傳統的培育筆記
我門徒,我做神學
信徒對教會聖詩使用與禮拜設計的觀察
我回不去了!教會長青人的流浪日記
我的普世?你的普世?——淺談地方教會與普世關係事工的脫軌
靠北.基督徒.好酸
我的上主
天父旨意是?
擁抱:論鄭建昌的母體風景
不預期的日本鐵道朝聖之旅
馬槽之光——馬光教會、甘蔗列車、清心園
簡介馬雅各醫師書信史料——Dr. Jamie Blake Knox演講紀要
回顧2020年台灣閱讀趨勢
《縱谷之歌》介紹
紀念一位為神學生準備飯菜的媽媽:阿丹姐
上帝無嫌家私䆀(Siōng-tè bô hiâm ke-si bái)
耶和華曾宣告
2020聖誕住院記
天官賜福
Vaik anga men(離別)
南國的一工
分享得到更多——2020年小PK營筆記
有上帝的旨意行在我們當中
成為「美」男子
不只兩個人
176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6期  2021年  2月 厭世青年啟示錄
厭世青年啟示錄
讓改變發生
我們乘著什麼來?乘著什麼而去?
離開教會之後
盼望不會消失!
陪伴年輕人探索呼召的港口
斜槓,讓萬事互相效力
拾起遺落在都市叢林的羽冠與彩衣
柔軟
榛果裡的聖誕樹
厭世精神
一半,一半
尋找呼召的探險之旅
疫情期間的線上牧養
籃瑪烈姑娘
淺談台灣原住民神學
重建共善:現代社群關係的再想像
雲上太陽
《海德堡要理問答》上網
Malas bunun tu sinpabazbaz對話
做時代ê創史者
以陪伴的愛,孕育福音的種子
Make the travel to be「 The travel 」
厭世是一種誠實
彼此陪伴,分享祝福
175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5期  2020年  12月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給慢飛的基督徒讀者
泰雅媳婦觀察手札──邊緣的權力運作
走往門徒之路──從地方教會牧者看馬可福音中的門徒
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馬可福音的敘事分析
你要不要作基督門徒?
耶穌潔淨聖殿(可十一15~19)與耶穌納稅給凱撒(可十二13~17)的社會修辭分析
從聖餐看上帝國文化的塑造
馬可福音書──十字架的起義
冒險的人生旅程
為愛而生
十架
夢想的起點──公路旅行
用五官體驗農村的滋味──草湖教會
信仰的掙扎
阿菁黑白畫
將學說作為教導的反思
防癆與委身:記黃珠心與謝綸的委身事工
唱歌吧!
「我名叫羣」——馬可福音五章1~9節的台式閱讀
在社青讀經營思考信仰心得
天國限時批
馬可福音講--个謙卑
謝緯生命樂章──紀念謝緯牧師/醫師別世50週年
母語傳承mú ngî chhôn siiǹ
機車環島看台灣
我信不足,求主幫助──2020福音隊心得
從外人的角度望向基督
集合吧!團契競技生死鬥
真光閃耀 勇敢向前
174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4期  2020年  9月 武肺迫降
武肺迫降
在後疫情時代書寫生命故事
我不恨川普,我為他祈禱!
新冠肺炎下的移工處境
「POST-COVID-19」的教牧關懷反思和行動
信仰與疫情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誰的不潔?如何淨化?
線上禮拜與線下聚會
The Lion Inside
不一樣的眼光
疫情、信仰與自己的路
在山谷茶香中與上帝會遇
需要祢
HELP
Mitri Raheb牧師對COVID-19的信仰反省
青年在教會政治中的角色
一粒麥子之死
小丑:是他瘋了,還是這城市早已瘋狂?
消防員看COVID-19
天父的保護
對故事冊《和新型冠狀病毒說Bye Bye!》講起
基督徒防疫法
我在PSF呼叫我的信仰
安靜知道我是誰
一個人的泰澤靈修之旅
在愛裡和好
173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3期  2020年  6月 跨/越.界限
跨/越.界限
普世無國界
一位原住民青年的普世省思
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
我們的排青,我們的普世
冬山教會的在地普世行動
跨/越.界限
你們說,普世是什麼?
再思處境化神學:跨/越界限
遇見永遠的家人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魔術/信仰/人生
合一
穿越
漫步在天父恩典的花園裡
基督與歸仁,紅瓦與文化
微小的過客,強大力量
從日治台灣的鼠疫反思當前的COVID-19疫情
武漢肺炎疫情下教會禮拜的因應之道
忠實於上主的僕人——張瑞雄牧師
我是印尼華僑,台灣新住民
魚粽不同
Tio̍h災kap普世
呂若瑟神父新聞ê感觸
Isisipul tu iniliskinan 數字聯想
我在「青年知識節」看見普世的概念
溫暖的問候
172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2期  2020年  3月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Ekklesia
青年之於共同體, 總是無奈
在服事的路上回應呼召
青年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心:從「活動參與者」到「治理擔綱者」
青年X普世——對台灣普世論壇的省思與建議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上帝之城——印度Mizoram教會參訪之旅
也許你也一樣,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大人
Ye ta Pdehuk "Slhayan Kari Tnpusu ka Sapah" ho? 我們可以達成「母語在家學」 的目標嗎?
台灣个後生人啊——為2020/1/11个選舉
無教會主義的基督徒 ——林添水(1907~1983)
彼得,你愛我嗎?
我們,與愛的距離
台中港長老教會發展童軍事工分享
屋簷下的交會: 從互為主體的社會關顧再思教會靈性關顧
力抗反送中的濟南教會之前身
我的南巡故事——第48屆文化長青團契南巡
針對《汀洲路後書》一文的回應
這是上帝所愛的世界
171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1期  2019年  12月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
在悲憤與期待之間
哥林多前書導論
根據保羅? —— 哥林多前書11章的兩個議題
部落行腳: 哥林多前書14章34~35節與 排灣族女性
為什麼兩位牧師講的完全不一樣?
漫畫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中的聖靈
聖靈: 群體性或是個體經驗?
旅行, 是遇見自己的行動
初鹿‧出路
蒸氣試驗所
處理了, 才能真正放下
〈汀州路後書〉
我將台語 khioh--轉來
智慧抑是愚戇
Mitala to fa\'inay望夫歸(註1)
在愛中,一切都是新的
看,孩子在宣教
教牧職事(Ministry)成形而完整的解藥
2019行動靈修營: 愛中合一
播下盼望的種子: 麒麟部落宣教新想像
在第十四屆MEJI的 宣教學習
《新》星之火可以燎原
170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0期  2019年  9月 #ChurchToo
#ChurchToo
預防勝於治療,對症下藥才能根治
但她(們)喊不出聲
#ChurchToo,隱而未現的痛,現而未癒的傷
河蟹與勇氣─ 教會內青少年性騷擾事件的困境與處理
#ChurchToo:教會中的性/別暴力
#ChurchToo,我們一起正視它
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MeToo運動的回應
唱一首合宜ê 囡仔歌
教會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My Mission in Ecuador我在厄瓜多爾宣教
我在馬爾地夫工作
困境中綻放光芒的香港
逆風中的飛行──長榮空服員的生存之戰
驚爆焦點:It Takes a Village
從兩性平權到性別公義的努力
小神研《路得記》營會的學習筆記
花美團契與神研班
《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 在愛裡,我們沒有不同
「愛,直到成傷 Love, until It Hurts.」 ──達米安神父的故事
在愛中,一切都是新的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