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4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
|
|
編者的話 |
編者的話 |
|
|
關鍵字: |
|
|
|
語言學家認為,全世界每二週就會有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以台灣四百年的歷史而言,八、九種的平埔族語言已經全然消失,目前政府認定的十二種原住民族的語言中,地處日月潭的邵族,只剩六十多人,隨著老一輩族人的凋零,該族語言也同樣消逝。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連福佬話、客家話都不是年輕一代的主流語言了。
有鑑於此,本期《新使者》特地以「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會」為主題,從信仰、教會的觀點來看母語教育與傳承,對社會文化、人民認同的影響與衝擊;也期待獲得讀者的迴響與重視。主題文稿首篇是蔡維民、聶雅婷老師所寫〈語言、文化、意識型態〉,他們強調「使用母語不僅是基本人權,它也牽涉文化認同及文化之持續發展」,在台灣,這更是為了建立一個屬於台灣思維和情感的共同世界。第二篇由羅光喜牧師寫〈信仰與語言〉,論及《聖經》的成文與譯文,雖然一直脫離不了使用強權者的語言,但是從《聖經》教導及教會歷史來看,福音的傳揚或社會的建立往往仰賴語言的多元化。
第三篇由李信仁兄寫〈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指出教會使用母語一代不如一代,部分年輕人聽不懂母語講道,於是產生「保存母語和宣教,何者較為重要的爭議?」第四篇曾昌發牧師寫〈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他分享了教阿扁總統學客語的有趣經驗:為何一國之首重視母語的學習?原來母語能拉近人我的距離,是產生快速情感交流的橋樑。最後一篇請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委員、也是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的星.歐拉姆牧師,以長老教會總會所積極籌畫的短中長程計畫,談〈長老教會的母語立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由林佩蓉姐寫〈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述及這位生命橫跨三個時代、被評為有功有過、變與不變的知識分子,卻始終為台灣的白話字運動奮鬥著,終生挑起教育大眾的理想。「潮流.脈動」由張馨文老師寫〈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哈死了的雙語教育〉。作者身為教師,她指出語言「學得早不如學得好」,在台灣,孩子一定要先建構中文的語言基礎。
「厝邊頭尾」請蕭瑞巧牧師介紹她長期牧養的林子內教會。這原是一間非常典型的鄉下教會,卻因轉型而成為村裡的社區中心,開設老人識字班、青少年音樂班、外籍配偶與單親家庭的關懷……大大造福了當地人民,堪為榮神益人的典範。「解惑之窗」由張秋雄牧師執筆,解讀原住民的「祖靈崇拜」是否為漢人的「祖先崇拜」?或者另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至於「特稿」〈霧社事件述評〉,是作者以一平地學生研究台灣歷史的角度來論述,並呼籲今日的台灣人,應以生命來保護自己的國家。
隨著秋意的來臨,各教會、各校也都紛紛結束了「暑假」生活,開始新的事工計畫與學程。忙碌中,別忘了親近上帝,翻閱《新使者》,相信她會一直陪您成長,引您看見新的亮光。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