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01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孤獨而尊貴的靈魂——閱讀薇依(Simone Weil)
愛與不幸,是緊密相連的一體兩面,上帝本身既已成為了不幸,於是,「當 人通過不幸愛上帝時,就是真正地愛上帝……」。
關鍵字:
作者/童貴珊 (媒體工作者)
 
 
編者前言

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猶太裔,1909年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文化教養很高且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其思想、著述與經歷可分為四個階段︰一、1926~1931年︰進入巴黎高師學習哲學,與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20世紀女權運動先驅)同校,師事著名哲學家阿倫(Alain),受阿蘭啟迪,對古希臘、笛卡兒和康德哲學有深入研究,這段時期馬克思主義與工團主義對她影響很大,對社會問題、勞苦工農及受壓迫底層人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二、1931~1934︰薇依先後在幾所中學擔任哲學教師,她積極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並在希特勒上台後發表長篇調查,深入分析德國情勢,1934年,完成論文《關於自由與壓迫之原因的思考》;三、1934~1940年︰1935年,她開始到雷諾等工廠像真正的工人般從事體力勞動,此經歷使薇依體會到自己就是受苦大眾之一。1937年,她在一次密契經驗(或稱神祕經驗)中感受到上帝的恩惠,從此,宗教經驗在薇依思想中佔據重要地位;四、1940~1943年,是薇依著作最多的幾年,但在世時只以文章形式發表,1943年因飢餓,重病死於倫敦郊區的修道院。她死後,大量未發表的手稿被收集整理成書,《薇依全集》已於1997年勘校出齊,中譯本《重負與神恩》、《期待上帝》堪稱她相當重要的著作。薇依的思想經常被歸類為基督宗教密契主義(Mysticism,或譯為神祕經驗),有人將薇依的《重負與神恩》與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的《沉思錄》並論,稱其為「當代的帕斯卡爾」,其密契主義的信仰之路揭露了︰基督信仰是艱難而絕非輕鬆的重負。(資料來源︰《重負與神恩》,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多年以後,再度閱讀你,那些你零星記下的文字,和人們對你短暫一生的?述,如此平鋪尋常的記錄,沒有眼淚、沒有叮嚀,卻仍教我心中止不住沛然動容。已經好久不曾如此深刻地因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和一連串的選擇,屏息激動,謝謝你,讓我在費力難行的現實處境下,瞥見一道光源,在混沌迍邅之中,雖然只是飄忽不定的光影,但畢竟是個可期可盼、可追溯的光源。
  
放棄中產階級背景  走入工人世界

我必須承認,我其實不明白你,或許正如你不明白我們,何以對許多荒謬顛倒之事,可以耽溺沉陷而無動於衷吧!你到底如何辦到?究竟是以怎樣一種力量和信仰,讓一個看起來纖弱的年輕女子如你,以近乎偏執的堅持,把眾人豔羨不已的中產階級背景棄如敝屣,把已經到手的教職輕輕放下,把大有可為的學術前途拋在腦後,然後,帶著天經地義的決然與冷靜,和驚人的毅力,走入工人的世界,深入社會底層的生活,以最接近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一同在暗無天日的工廠裏揮汗工作,從體力勞動中切身體恤他們的疾苦;你掏出自己微薄的工資和積蓄,為工人的孩子添購書本、籌辦聚會,以致忘了自己的需要,最後連「冬天生爐子的錢都沒有」;你婉拒接濟與特權,以致忍受貧病交加之苦,進而能感同身受邊緣弱勢者的困窘…。
 
你以如此徹底決絕的方式,來陪伴他們、擁抱他們。無人能瞭解你那份潛藏在靈魂深處,看似遠離人間煙火的不顧一切,卻又比誰都還要貼近凡塵俗世的心。難怪當你的作家朋友西蒙波娃告訴你︰「革命的首要問題是?工人的生存找到某種意義」時,你隨即很不客氣地回應:「你肯定從未挨過餓。」這麼帶有些輕蔑而沉摯的明淨語氣,大概只有你有資格用。
 
對你而言,做這些決定和選擇,彷彿一點不需要什麼高深狂妄的學理作底蘊,也不需要任何耀眼逼人的聖召使命,生命於你,從來不是過分自大、或過分自卑地亟欲爭取些什麼立功、立德,你就只是以最自然、一副「本該如此」的姿勢和方式,實踐你所相信的。不離悲苦之中,卻又有脫離悲苦之外的精神,如此而已。或許,正因為這世代的荒蕪和種種費解的舛錯,才格外顯得你入世而又不受羈絆的超越是如此可敬可貴。詩人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甚至把你形容為「其才具近乎聖徒個性的女性」,而且還說,閱讀你,「贊同和拒斥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與一顆偉大靈魂的接觸。」
  
對上帝絕對專注的純粹之愛

這個世代,偉大而尊貴的靈魂太稀少,但我們倒是經常把愛,各樣的愛,對人、對上帝、對家園、對土地,掛在嘴邊,彷彿這才是最安全穩妥的。你也觸及愛,雖然你終身未婚,但你知道和體驗的愛,比誰都要真實。你把素來關懷弱勢者的堅定意志,投入在對上帝、對絕對精神與神聖精神之中,那種專注,不亞於激情的愛。你始終相信,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的理智,必須由愛指引。也正因為如此,你並不能全然認同馬克思主義把一切複雜關係,一概歸咎於階級鬥爭上。
 
誠然,你早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已看見基督教是受苦人的宗教,但你始終認為,革命無法取代宗教。你並非因為不瞭解而說這樣的話,相反的,你曾花了不少時間和精神,以你智慧和冷靜的思緒,深入探索,並且為文論述與分析。你說,在反壓迫的鬥爭中,被壓迫者的反抗若沒有同時被粉碎,就只能導致壓迫身分的更換,以及壓迫形式的變化。你早已看透,權力誘惑的深不可測和自由的無比脆弱,常常在身份改變、權力到手以後,以可能更粗暴的手段對付別人。尤其當你自發性地揀選了困頓的生活,作為探尋意義的基礎時,你對革命的本質,自有一番比他人更清醒,和了然於心的洞見。你認為,革命是領袖、導師們的「宗教」,它只把人的苦難,作為理論來談論。
 
用現代的語境來詮釋,似乎有點類似「消費苦難」的意味。這讓我想起那些鎮日書空咄咄、高舉愛和各種招式的武林高手,但他們當中,有多少人真能明瞭,有些東西,是言說不來、談論不及的,甚至,連分擔都不能,例如病痛、失去,和死亡。或許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離我們太遙遠,但只要有群眾的地方,就有所謂的「導師」,他們喜歡以一副「上帝的話就是這麼解」的絕對權威,恣意揮舞著自以為是的「宗教」高調,把許多受苦的靈魂,當成一種理論,或者一種高高在上的倫理基礎來談論,彷彿那是他們彈指間可以輕易化約和辨識的,不僅樂此不疲,而且刀刀見骨。他們什麼時候才會發現,你與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相去不遠的肺腑之言:「真理根本不存在於無愛的人身上。」我不曉得是怎樣的學養和胸懷,能令你把結實的理性,和天真的感性,融合得如此自然,我想起了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那位把「對人的苦難的深切關懷」,當成他人生最大驅動力的哲學家。你不也是如此嗎?
  
 
說起你對上帝理智上的「注意力」,和情感上近乎純粹的愛,以及你如何體驗上帝透過「不幸」表彰他的愛,我忽然想起一位年輕牧師告訴我的親身經歷。有一回,大概是散會時與會友握手閒聊之際吧,一名妝扮優雅的貴婦若有所感地告訴這位年輕牧者,她對上帝的愛從未懷疑過,而且指證歷歷:「因為,我父親是醫生、丈夫是醫生,如今兒子也是醫生」,而且,「上帝還賜我白皙嬌嫩如嬰兒般的肌膚,連拉皮的錢也省下來了。」我不曉得你聽到這樣的言辭,會不會在天堂也笑彎了腰?我乍聽之時也大笑不止,笑姿還未收斂,隨即心中感覺一陣前所未有的悲涼,但這卻是今天許多人判斷「上帝是否愛我」的信仰準繩,也是我們信仰生活的核心腳本。我猜想,這對經常處於「手、腳、臉是黑的,腳上還有牛屎」生活狀態中的你而言,相距何止千里?我甚至忍不住懷疑,你所言所信的上帝,當真是我們心底相信、口中承認的上帝?
  
從重負中認信上帝

若然,我們所自以為從上帝領受的愛與恩賜的諸般形式和內容,例如興盛、安穩、富貴,對你而言,卻不盡然是那麼一回事。在你看來,愛與不幸,是緊密相連的一體兩面,上帝本身既已成為了不幸,於是,「當人通過不幸愛上帝時,就是真正地愛上帝……」;又說:「愛是一種神聖的東西。若深入內心,就會將它撕裂;人心被創造出來就是供撕裂的…。」而且,此等神聖之愛「只撕裂自願被撕裂的心」,因此,你語重心長地說:「這種自願是困難的」。
 
我們如何明白?當我們沉醉於教會生活與工作成就的追逐與被追逐時,我們其實已經越來越習慣「易開罐」的一夕致富——豐盛的生命與豐盛的財富,神跡是另一個短線操作的管道,不管那是惑世盜名或怪力亂神,看得見、摸得到,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實在?一番驚雷滾滾以後,彷彿瞬間就頓悟開竅了,隨即可以見證和相信上帝的愛。然而,你竟如此斬釘截鐵地不以為然。你以為,不是從神跡來認信上帝,而是從重負,從上帝的愛——藏在屈辱、苦難、不幸、限制裏的「上帝的愛」,去認信上帝,將信仰的焦距,從靈魂的超驗層次,轉化成真實境況中的現實維度。
 
於是,你說:「像守財奴和賭徒那樣信仰上帝或者愛上帝都是非常危險的。一個企圖通過神恩來達到陞官發財的想法是褻瀆信仰,信仰意味著背負自己的十字架,穿過茫茫人世間和苦難來尋求上帝,這樣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信仰。」
  
 
當然,你的信仰與我們所認知的宗教,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我又不禁想起著名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在演講中引用一位學者對法國與中東的觀察比較——「在法國,我看見伊斯蘭教但看不見穆斯林;但在伊朗和伊拉克,我看見穆斯林卻看不見伊斯蘭教。」如果把這句話的名詞改成基督教與基督徒,放在今天的台灣處境,在純粹經典與行動抗辯之間,有沒有「學像耶穌基督」的空間?
  
基督精神不等同於基督宗教

你把「基督信仰」與「宗教信仰」硬是區分開來,換句話說,基督精神不等同於基督宗教。雖然在這方面你有許多迥異於一般「信徒」的堅持,你把自己置身於教會、教會團體,以及一切關乎所謂聖事、聖職之外,但誠如許多研讀並研究你的學者們一致對你所作的判斷:「在時間和思考上,證明了薇依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基督徒」。
  
如何設下門檻和標準,來規範或定義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或許從來就不是你的關切,你在乎的,只是如何在承納神恩與重負之中,挑了一條世人眼中曲折難行的路來走,去實踐你所信仰的基督精神。
  
多年以前,在大妹的寢室裏與她閒聊,我發現她枕頭邊放了一本你的書《重負與神恩》,我們於是談到你,大妹忽然意有所指地嘆道,當我們三十四歲時,我們在想什麼?做什麼?我們把人生當成一份足以奈何又可遣玩的意興嗎?或是來個瀟灑的擺落?抑或,把自己與悲苦之間,尤其那些恆常發生在週邊外圍的悲苦,保持一份安全距離,如此才有欣賞的餘裕、評論的美感?這句迴盪在老家頂樓、彷若自言自語的探詢,頓使讓我們陷入久久的沉思。
  
或許,對你而言,死亡比存活更接近恩寵。
  
當你拖著孱弱多病的身軀,在修道院內走向三十四歲的生命盡頭時,你早已完成了對生命意義的正視與擔荷,而我,尚且連最起碼的姿勢都擺不好,即便有也只是惺惺作態,遑論起步。但感謝你,即便是在死亡這般沉寂的灰燼裏,我依稀瞥見一顆孤獨受苦、無比尊貴的靈魂,在劈啪的火光中,成為一個光源,可以照耀後來者顛躓搖晃的身影,亦可溫熱追尋者逐漸冷卻的心肺。
同作者相關文章: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第 110 期)
孤獨而尊貴的靈魂——閱讀薇依(Simone Weil) (第 101 期)
那時那地 此時此地 (第 9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1 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48-5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1期  2007年  8月 青年牧養面面觀 101
本期主題:青年牧養面面觀
發行日期:2007/8/10
讓青年遇見上帝
目錄s/
編輯室小啟--關於100期
從PCT青年現況看青年牧養
從「認同、委身、成長」談大專青年牧養
在合歡山的山腳下想青年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地方教會篇──迦南教會
在聖樂聲中傳遞福音火把——排中青年部
地方教會篇──祥和教會
地方教會的青年觀點
話說傳道者的牧養工作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十字架耶穌
年輕!可愛!無厘頭!——來自「黑澀會」的現象
孤獨而尊貴的靈魂——閱讀薇依(Simone Weil)
什麼禁錮了她?——我看〈黃色壁紙〉
他將醜陋變成美麗
什麼是細胞小組教會?
找回失落的勇士圖騰繡衣、弓箭、古調——馬遠教會社區事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一個未完成的使命
好款待人的吳花密醫師
從上帝而來的感動
在歷練與重建中認識自己
從企業與顧客關係管理思考團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