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5期 見證:使徒行傳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使徒行傳想告訴我們什麼?
作者期盼他的讀者因為聽這個故事,也能順服聖靈的引導,讓自己所屬的教會也能像這個模樣。
關鍵字:
作者/梁哲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鹽行教會牧師)

※前言

使徒行傳是正典中唯一以早期教會(耶穌復活後門徒的活動)的敘述為內容的作品,因此長久以來這部作品在教會裡都被當作初代教會歷史強而有力的根據。根深蒂固的觀念也認定作者「路加醫生」就是第三福音書(通稱路加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作者,加上路加福音書在引言中自述「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提阿非羅)」(1:3),就讓許多基督徒更加相信這是一部經過詳細考證的歷史作品,分成上、下兩冊,也因此作者路加醫生有了「歷史家」的封號。

然而,以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起源的故事(包括五經、四福音、使徒行傳等),只會讓讀者在「歷史事實」上爭辯(在學界也確實針對這個議題有過長久的辯論,特別是針對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加拉太書與哥林多後書〕記載上的出入),而無助於讓讀者以更寬闊的眼光看見文學家作者藉著「說故事」想要表達深邃的信仰體驗與神學。

※作者

除了從早期教父的證詞認定作者是「路加醫生」(這個詞彙只出現在西4:14)之外,和所有的福音書一樣,使徒行傳的經文並沒有提供任何有關作者的線索。頂多只是從使徒行傳16章敘述者突然以「我們」(16:10)這種第一人稱的手法來說故事,讓許多後代的讀者認定:這卷書必然出自保羅旅行傳道的同伴。但這只不過是一種寫作的手法,況且即便是保羅旅行的同伴,也沒有經文的證據顯示就是那位「路加醫生」。

雖然許多註釋書都喜歡在作者身份上做討論,但是除非我們對該作者的背景熟識,否則作者身份的「確定」並不能在瞭解作品上為我們加添什麼。

即便多數的學者認為使徒行傳與第三福音書是出自同一作者,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卷作品的序言都提到目標讀者是「提阿非羅大人」,徒1:1更加上「我已做了前書」。但是,輕易相信同一作者的說法會讓我們忽略二者之間重要神學的斷裂:

(1)   在兩書的交界處,耶穌升天前都吩咐門徒要做「見證」,但路加福音書所見證的是「悔改使罪赦免(的道)要被傳揚到萬邦,始自耶路撒冷」(路24:47,筆者的翻譯),而使徒行傳所見證的標的則是「耶穌」(徒1:8)。

(2)   這兩卷作品都強調行動,路加有三段經文都在問:「我(們)當作什麼?」(3:1-15; 10:25; 18:18),而使徒行傳也有兩處問了同樣的問題(2:37; 16:30)。路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分享」、「善用權力」、「模仿上帝的慈悲」;但使徒行傳的回答則是:「悔改」、「受洗」、「信耶穌」。

※讀者

路加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序言裡都提到作品是為「提阿非羅」所寫,在多數中文版的路加福音書都稱提阿非羅為「大人」,因此長久以來這兩卷作品就被賦予「護教」的色彩,認定它們是作者寫給當時羅馬帝國的高官提阿非羅,以為基督教的信仰作辯護。

但如果我們能跳脫「歷史」來瞭解使徒行傳,就不難發現「提阿非羅」這個名字是由「上帝」與「朋友」兩個字合併而成,可以是「上帝的朋友」、「愛上帝的人」、或「上帝愛的人」;而翻譯成「大人」或「閣下」的字其實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尊貴的」。因此,作者並非要寫給歷史中某位羅馬帝國的重要人士,而是要寫給上帝的朋友,這樣的讀者因為與上帝之間的愛而成為尊貴。

既然,教會傳統中所提供給我們有關作者與讀者的信息,在我們瞭解使徒行傳的信息上的幫助那麼有限。因此,我們只能從整卷書的敘述結構來瞭解作者企圖表達的神學重點。

※結構

首先,作者有意將故事分成兩大部分,主要的分水嶺在第15章,就是所謂「耶路撒冷會議」的記事。前半段以彼得為主要的角色(到第15章之後就沒有再出現),後半段則是保羅。在教會的傳統(以及保羅的證詞〔加2:8〕)中,彼得是受割禮之人的使徒,而保羅則是外邦人的使徒。

作者顯然有意要在猶太與外邦兩個基督徒族群之間做文章,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圖表看出:這兩位主角的作為並非「巧合」,而是作者精心的安排。

事蹟

彼得

保羅

耶穌(路加)

醫治生來瘸腿的

3:1-10

14:8-10

5:17-26; 7:22

公會受審

4:1-22

22:30-23:11

22:66-71

神奇的醫治

5:12-16

19:11-12

8:43-48

神奇地出監獄

5:17-24;12:1-12

16:16-40

 

與行邪術的鬥法

8:9-13

13:4-12

 

按手讓人領受聖靈

8:14-17

19:1-6

 

讓死人復活

9:36-42

20:7-12

7:22; 8:49-55

魂遊象外的經驗

10:9-16

22:17-21

 

 

只要彼得所做的,保羅也一定做。而兩個人所行的神蹟、奇事,在福音書裡耶穌也是這樣做。顯然,作者有意將這兩位使徒塑造成福音書中耶穌的延續 — 在聖靈的引領下,使徒在耶穌離開之後延續祂的使命,並以這樣的方式來「見證耶穌」,從耶路撒冷開始直到地極。

從這樣的結構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作者意圖表達的神學重點。

※神學重點

(一) 理想教會的圖像(被聖靈充滿、引導的教會)

1. 領受聖靈的能力而自立自強

聖靈在五旬節降臨,這當中的意義不在於絕對的時間點,而是「五旬節」在猶太宗教的意涵。五旬節又稱「七七節」,是慶祝農作物收成,紀念上帝讓人民能藉著自己的努力從土地得到食物。根據約書亞書5:10-12的記載,當以色列百姓開始吃迦南地的土產之後,跟隨他們許久的嗎哪便停止。

耶穌的跟隨者,經過40天之後,耶穌離開,等待著他們的是全新的時代(聖經出現40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是「舊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來臨」)。但這個新的時代是沒有耶穌同在、日日耳提面命的時代,這時候聖靈降下、充滿他們,是要他們具有能力自己去體驗、去追求,在使命中學習,而不是處處依賴,靠著餵養;就像停止嗎哪之後的百姓一樣,必須學習靠著自己,奮力從上帝所賜的土地上得到糧食。

這個強調也可以從彼得與保羅所做第一件神蹟得到證實。這兩位分別代表猶太與外邦的使徒,在他們使命中所行的第一項神蹟都是讓「生來是瘸腿的」起來行走。聖靈的作用不是在讓人產生一直依賴的心(有如特會上癮症),而是讓人有能力站立起來,自己行走。一個被聖靈充滿的教會也當如此。

 

2. 順服聖靈的引導,不會堅持自己既有的觀點與立場

(1)   彼得在「天降包袱」的異象中領受「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10:15)的信息,之後便接受邀請到外邦人百夫長哥尼流的家,更在外邦人的家中看見聖靈降下,而奉耶穌基督的名為他們施洗。當他的所做受到挑戰時,他的回答是:「上帝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上帝呢?」(11:17)

(2)   保羅原本想要在亞細亞省傳道,但因聖靈的禁止(沒有任何原因的說明),一行人便取道弗呂家,來到加拉太地區(16:6)。

(3)   保羅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的時候,為了消除猶太基督徒的疑慮(因為許多人聽聞保羅鼓動身處外邦的猶太人不要為孩子行割禮、不要遵守摩西律法),保羅便順應教會領袖的要求,帶領四位外邦人的信徒到聖殿行「潔淨的禮」(21:17-26)。

 

3. 順服聖靈的引導,造就和諧的教會

在聖靈的引領下,不僅教會中可以凡物公用,更會造就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之間不是處於對立,而是互相體諒對方的立場,彼此盡力幫補。

(1)   就像我們前一段所述,猶太人的使徒彼得可以是第一個為外邦人施洗的使徒,而一向在自己的書信中反對外邦人行割禮最烈的外邦人使徒保羅,也可以為了消弭教會內的疑慮而帶人道聖殿受割禮。

(2)   猶太基督徒可以深刻體會外邦人的情境,而反省自己是不是將「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15:10),更以向來嚴守律法形像鮮明的雅各(主的兄弟)做出「不可為難那歸服上帝的外邦人」的結論(15:19)。

(3)   外邦基督徒則紀念猶太信徒的缺乏而捐款賙濟(24:17)。

(二)大公運動(The Catholic Movement)的推動

1.  教會法統的建立

那後來所建立起來且得勝的大公教會,還在形成的階段的時候,曾奮戰各種「異端」的教導,新約的作品中也有許多以書信的形式對這些教導提出攻擊,但使徒行傳的作者選擇的方式是以說故事的方式,說起教會的起源,正面表列出一個理想教會的圖像,讓讀者有所依循。

第一世紀末與第二世紀初的伊格那丟(Ignatius)正是這種法統思想的推動者,他在《示每拿書》第八章主張教會由監督(主教)專權,可以保障教會防止異端,更要求信徒「要順服監督(主教)正如耶穌基督順服上帝,正如長老順服使徒。」

2.  教會的法統

耶穌 → 十二使徒 → 使徒的嫡傳弟子 → 揀選按立的主教

既然主教的權柄來源來自使徒,那麼使徒權威的建立就變得十分必要。

3.  使徒權柄的建立

     (1)   使徒的數目必須補滿12(1:12-26)。

    (2)   使徒的教訓必須被遵守(2:42)。

    (3)   使徒代表聖靈行使治理與醫治的權柄

5:1-11 在使徒面前的欺騙被冠以「欺哄聖靈」(3節)的罪名,以致於死。

15:1-35 當耶路撒冷會議的決定要頒佈給眾教會時,用詞是「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28節)。

16:4 保羅所到之處,都將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規條,交給門徒遵守。

(4)   聖靈藉著使徒的按手而賜下(8:14-42; 19:1-7)。

(5)   使徒是逼迫中的信仰典範:

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講道

在公會、法庭前勇敢地分訴

司提反事件所引起的逼迫中,只有使徒仍留守耶路撒冷

※結論

使徒行傳的作者面對的教會,正處於猶太傳統與外邦傳統嚴重衝突的情境中。這個信仰形式與觀念的衝突並非始自當時,而是早在保羅傳福音的年代就已經存在(參考加拉太書保羅的論述)。可以想見的是,在使徒行傳寫作的年代,這個衝突更加激烈,至少在使徒行傳作者所處的團體是如此。

作者以他高超說故事的能力,講述了一個教會起源的故事。聖靈降下,開啟了一個屬於教會全新的時代,在聖靈引導下,使徒們憑著聖靈所賜的能力治理的教會,是後代的典範。因為,順服聖靈讓人變得不再自私,更能互相體貼,不再堅持既有的觀念,如此變能造就出教會真正該有的面貌。

耶穌最早的跟隨者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完成耶穌所交代的使命 — 見證耶穌基督,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

以古觀今,作者期盼他的讀者因為聽這個故事,也能順服聖靈的引導,讓自己所屬的教會也能像這個模樣。

同作者相關文章:
根據保羅? —— 哥林多前書11章的兩個議題 (第 171 期)
不願被馴服的信仰團體 (第 157 期)
保羅要基督徒成為順民? (第 151 期)
使徒行傳想告訴我們什麼? (第 145 期)
格拉森的太陽花 (第 143 期)
我讀聖經的歷程 (第 139 期)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第 133 期)
安息日不僅僅是宗教 (第 129 期)
基督徒為何要研讀聖經? (第 122 期)
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 路加福音的拯救 (第 11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5 期 見證:使徒行傳 (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5期  2014年  12月 見證:使徒行傳 145
本期主題:見證:使徒行傳
發行日期:2014/12/10
見證: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想告訴我們什麼?
使徒行傳中的拯救神學
普世歡騰:使徒行傳的故事
上帝的「道」與「道路」:談使徒行傳中的教會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
平等的五旬節運動?反思靈恩運動的權力與話語權
穿越時空的教會歷史之旅:土耳其記行
蘇格蘭獨立公投觀察記
從神研班到全國社青讀經營
困境中,和祂快樂相遇
台灣的巴克禮
孟德爾頌的神劇「保羅」
看守神的產業:從《走過崎嶇路上》到《東基向前行》
讀經筆記16 耶穌的時代,無可能有“pài-gō͘”(拜五)chit-ê詞 
敬覆:到底是「上帝」抑是「上主」?
台南大專小神研參與心得――開放式查經
跨國族團契——世界傳道會東亞區會參加記
TSCM初體驗
困苦中滿有恩典的旅程
謝謝你們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