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72期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在服事的路上回應呼召
「呼召(vocation)就是我們最深情的喜悅(deep gladness)與這世界最深切的需要(world's deep need)交會之處。」在服事之中,我感受到生命被上主祝福,我也藉著行動回應祂。
關鍵字:
作者/蔡靜怡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利伽奉教會長老)

 

「以諾媽媽,妳真的很忙耶!教會的事情有那麼多喔?」
 
「媽媽,我覺得妳不要開會比較好,才可以陪我。」
 
「妳好厲害噢!可以『融入』原住民耶!」
 
這十年來,在我的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這幾句話。對於我周遭的人來說,我若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前往教會服事的路上。
 
 
起步:吸收信仰養分
 
曾祖父是我們家族第一代基督徒,但後來家族中的信仰空窗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姑婆帶我去教會參加主日學,我才如同第一代基督徒接觸到基督教信仰。還記得小時候去教會時,看到大家都穿得好漂亮,像是有錢人家的聚會般,我心裡莫名的自卑感就油然而生,開始想像基督徒的樣式是舉止優雅吧?是不會做錯事吧?直到稍長後,在團契學習到聖經知識後,才顛覆兒時對基督徒的印象。
 
 
教會對我來說就像第二個家,我在教會的歸屬感高過我的原生家庭。在穩定的教會生活下,我國二時決志受洗,受洗後也加入青少契、主日學老師以及聖歌隊的服事。在母會中的教會生活,我倍受關愛和疼惜,也看見牧長被信徒敬重,還在牧者身上學習謙遜的態度及設想要周慮。
 
 
後來,我因為升學之故而離開高雄。到台南後,每逢放假便通車回母會服事。1999年,我因為參與台南神學院921地震的志工服務,有機會進入台南大專長青團契,接受持續、穩定的信仰造就,提升我對聖經的認識,還有機會在生活中學習實踐信仰。這段在大專團契的日子,讓我以更「人性」的角度思考事情,也擴充我在信仰與生命、生活對遇時的寬度。
 
我在讀經與研經中,相當渴慕從經文中發現亮光;又從團契服事中,體驗到初代教會團契生活的和睦與美好。當年20幾歲的我就像一個海綿,大量吸收大專團契帶給我的美好教會生活經驗,也因為如此享受,讓我不安份於只是做一位聚會的基督徒,因此我樂於參與服事,更為有機會服事而感謝主。至今,這仍支撐我對服事的嚮往,同時也是我努力參與服事的動機。
 
 
轉折:跨族群婚姻
 
今年是我在Pinuyumayan族群區會服事的第11年。記得十年前,身為平地人的我從都市平原嫁入原鄉部落,結婚當日摯友問我的話,在我腦海裡還記憶猶新。她問我:「你怎麼有勇氣嫁給一個不同文化的人呢?」現在回想,那股勇氣所相信的不是自己,而是因為我和先生有共同的信仰,所以我單純的相信!儘管族群文化的差異會帶出生活價值不同,但我們也必然能在這過程中學習共處。更何況,從我自小在教會生活的經驗,未來的教會一定也能成為我適應新環境的支持後盾。
 
創世記12章1節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到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這句話對於已婚的女性實在再貼切不過,至少在台灣的文化背景中,我們是如此確切的體認。我在婚後家庭生活及教會服事遇到挑戰時,這句經文時常激勵我。婚後,我除了居住的戶籍地轉移,還有因為搬家而轉移教會會員籍——從左營長老教會轉入利伽奉長老教會。過去聚會的左營長老教會是有兩層樓的大建築物;現在聚會的俐伽奉教會則是最多只能坐滿50人的小空間,禮拜堂的主結構還是70年前會友用空心磚堆疊起來的,牆面也已經龜裂不堪。現在俐伽奉教會的聚會人數是我先前左營教會的十分之一,會友近九成以上是年滿60歲的阿公和mumu(女性長輩)。利伽奉教會雖然人力、資源都相較缺乏,但對於只有6間教會的Pinuyumayan族群區會,利伽奉教會也算是功能健全的堂會。
 
婚後在異鄉異地,雖然無人熟識我,但「好手、好腳、好年輕」卻成為我被教會提名執事的優勢條件。服事之於我,是意義非凡、重大的責任!在資源貧乏的弱小教會裡,除了牧傳以及牧家,能夠服事的人實在彌足珍貴。因為在原鄉,青壯年搬到外地工作是常態,教會裡放眼望去,多是和藹的白髮、關節痠痛的老人家,難以維持教會事務。
 
衝擊:服事的困境與優勢
 
在原住民的部落裡,完全落實「都是一家人」的時態;雖然關係連結複雜,在連連看之後終究都是一家人。我在教會中跟大家的關係,不只是同為基督徒的身分,更緊密相連的是,我是已故前任牧師的兒媳。還有,在部落中重視輩分結構的環境下,我絕對是輩分最小的那位。但是,每個族群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衍生出的特定民族性。在部落中,我因為上述的原因,跟族人因此有關係上的連結。可是,就做事方式、對信仰的理解、服事的態度、許多的想法等,我真的是部落裡最「外面」的外人!我從參與在教會與Pinuyumayan族群區會的服事過程中,有特別深刻的感受。
 
在教會中,有許多工作非常需要會友共同參與,但會友們因年長肢體受限,無法參與服事,加上大家對服事的觀念不同,所以願意出來服事的人少之又少。我看見禮拜後牧師自己默默的去清潔廁所、整理教會;我自己則在主日敬拜、週間聚會、會友的關懷探訪、預備愛餐、教會清潔等工作上,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琢磨、學習、理解服事的目的。所幸單單教會事務畢竟單純,但是在我被選作長老參與區會內的職務後,在服事中遇到的困難更多。
 
教育部部員是我在區會服事的第一個職務,接著是婦女部的會計與出納、財務部長、區會會計以及即將卸任的婦女部長。這十年來,在這些不同服事職務的過程中,我相同的體認都是:「人在哪裡?」「人怎麼了?」這不僅大大挑戰我從學生時代所領受的服事觀,也一下子帶我面對複雜的大人世界。我才認清:「即便基督徒有同一個信仰,但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族群特性,對服事的認知差異卻相當大。」例如,我的太認真常常會讓我錯判情勢,搞不清同工的幽默和真實,與同工之間的關係反而存在些許緊張感!或因為我對服事習慣上要求嚴謹,遇到與同工們「約定俗成」的默契相左,我會感到不知所措;有時我們在會議中討論事工時,還會發生檯面上靜悄悄、檯面下卻波滔洶湧,待會議結束後卻又議論紛紛的情形。
 
這些狀況實屬常態,對我造成很大的衝擊,所幸的是,我的輩分提醒我要以謙卑的態度與族人長輩一起服事,並且學習從容的面對每一次的挫折。因為我年紀輕嘛!尚有失敗中求進步的空間!就算在進行事工時,許多是非、模糊、令人訝異的狀態出現,我也要咬緊牙關、心存忍耐。不只年紀輕是我的優勢,平地人的身分也幫助我少了許多親屬關係的拉扯,我反倒更能就事論事,免於人情世故的包袱。近幾年,旁人因為無法想像,身為平地人的我可以在部落生活與服事,他們常常發出感嘆,也肯定我能夠融入原住民族群中。然而事實是:我從來就無法融入,我只是學著在原住民中間生活的平地人而已。」
 
反思:回應呼召
 
以弗所書4章2~3節:「你們要謙遜、溫柔、忍耐,以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盡力保持聖靈所賜合一的心。」在跨族群生活的日子裡,我深深被這段經文感動!我們是在上主的創造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不過卻往往在生活的難處裡轉換了價值和信念。我觀察到,Pinuyumayan族群長期居於平原,在歷史中常與執政者互動,而享有較優於其他原住民族群的環境;在教會會友的家族中,不乏有優秀的軍公教人員並以此自豪。然而,就因為族人處在較安逸的環境,福音工作的推展反倒不易,即使在Pinuyumayan族群區會的服事場域裡人才濟濟,大家卻難能同心服事。
 
28歲以前的我,無論在平地的母會或是台南大專團契裡,我在豐富的資源中得到神學造就與信仰實踐,也在生活實況中連結普世價值。過去這些信仰養分,一路上支撐著我,即便在38歲的今日,我對服事仍抱持滿滿精神與能量。雖然在東部的生活真的不簡單,我身為軍眷又是偽單親,得獨自帶著兩個孩子;還要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兼作斜槓打工仔,一天24小時發揮得淋漓極致。在眾多服事中,我對兩個孩子時常感到虧欠。覺得疑惑的朋友會問我:「會不會做太多了?感覺你好累喔!」不覺得累是騙人的!但覺得有價值是真的。我很認同美國長老會Buechner牧師所說:「呼召(vocation)就是我們最深情的喜悅(deep gladness)與這世界最深切的需要(world's deep need)交會之處。」在服事之中,我感受到生命被上主祝福,我也藉著行動回應祂。
 
這十年來,我在Pinuyumayan族群區會的學習,同時也尋求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現在,我能說我是利伽奉教會的長老;在區會中,我代表的是利伽奉教會;在總會事工的聚集裡,我代表的是Pinuyumayan族群區會。」這是我的認同!即便跨族群、跨世代、價值觀念不同,大至普世的宣教工作,或小到教會內瑣碎的清潔工作,弟兄姊妹們該如何相互配搭服事?考驗的往往是每個人在各自生命中,所體驗到上主對其呼召的定義,還有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分享生命。最終,當我們願意學習互為肢體時,才得以在眾人面前體現信仰的全貌。
 
每每在走向服事的道路上,我都非常感謝上帝!讓我可以用身為青年的熱血及女性柔軟的身量,在每一次服事的機會裡,經驗上主使萬事互相效力的奧妙。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在服事的路上回應呼召 (第 17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2 期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8-1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2期  2020年  3月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172
本期主題:「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發行日期:2020/3/10
Ekklesia
青年之於共同體, 總是無奈
在服事的路上回應呼召
青年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心:從「活動參與者」到「治理擔綱者」
青年X普世——對台灣普世論壇的省思與建議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上帝之城——印度Mizoram教會參訪之旅
也許你也一樣,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大人
Ye ta Pdehuk "Slhayan Kari Tnpusu ka Sapah" ho? 我們可以達成「母語在家學」 的目標嗎?
台灣个後生人啊——為2020/1/11个選舉
無教會主義的基督徒 ——林添水(1907~1983)
彼得,你愛我嗎?
我們,與愛的距離
台中港長老教會發展童軍事工分享
屋簷下的交會: 從互為主體的社會關顧再思教會靈性關顧
力抗反送中的濟南教會之前身
我的南巡故事——第48屆文化長青團契南巡
針對《汀洲路後書》一文的回應
這是上帝所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