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95期 拾年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書寫,是一種喚起記憶的行動——過了十年,你還紀念太陽花嗎?
太陽花運動十年後的今日,國內政治局勢歷經劇烈變化,讓人感到一切恍若隔世。太陽花運動十年後的今日,國內政治局勢歷經劇烈變化,讓人感到一切恍若隔世。
關鍵字:太陽花運動 
作者/鄭超睿 (主流出版社社長,長老教會會友)
參與 330 凱道 50 萬人遊行時,體會到一個彼此互助合作、充滿希望與和平的公民社會正在崛起。或許不如奧古斯丁眼中的『上帝之城』,但卻同樣具有神聖性,指向一個明確的未來圖像;雖然稍縱即逝,但已足以持續一個政治希望。
 
十年前,筆者多年老友、基督徒政治學者葉浩教授在太陽花運動結束之後,寫下上述洞見。當年筆者在工作之餘,也參與了幾次太陽花的相關活動,對葉浩的觀察深有同感。
 
回到十年前的太陽花

先把場景拉回到 2014 年 3 月 17 日下午,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張慶忠主持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會議,他在會中片面聲稱《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已超過 3 個月期限,視為已審查,並將全案強送院會存查,整個過程只花了半分鐘的時間。高度爭議的《服貿協議》竟然未經充分審議,於是立刻引發學生與公民團體到立法院外抗爭。次日,抗爭者佔領立法院,這是史無前例的事。佔領之初,有花店老闆贈送向日葵到立法院議場,隨後佔領人士不經意地把向日葵插在議場的講臺上,經媒體披露後,向日葵形成鮮明的象徵,很快地這場運動便被媒體稱為「太陽花運動」。
 
這場佔領運動持續至 4 月 10 日,歷經 3 月 23 日試圖佔領行政院遭警方強制驅離、3 月 30 日數十萬民眾參與的「反服貿大遊行」,到 4 月 6 日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親自出面承諾,在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前「不再召開相關朝野協商」。直到 4 月 10 日,抗議學生與民眾退出議場,結束了歷時585 小時的國會佔領行動。以十年後的視角觀之,太陽花運動不單單阻擋了當年國民黨過於傾中的經貿政策,也鼓舞了以往相對弱勢的公民社會;因而青年與公民團體開始瀰漫著對政治行動主義的樂觀情緒——青年人開始關心政治,要求政府決策透明,注重公平正義。這些氛圍轉化為新的政治動能,不少人因而投入政治、參與組黨,在傳統的兩大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形成第三勢力。
 
太陽花裡的基督徒

太陽花運動期間,因為神聖的理想,讓一群來自不同史觀、左右不同政治光譜的人,暫時放下彼此的差異與成見,凝聚出休戚與共感(solidarity),這其中包含基督徒。
 
以往在一些社會抗爭中,雖不乏基督徒參與,但大多是個人,或許還得承受教會牧長的責備。但在太陽花運動中,可以明顯看到不少基督徒帶著信念加入運動,後來更有一群平信徒自發集結成聯合詩班,身穿黃色背心,不畏日曬雨淋,每天在立法院旁以詩歌守護台灣,甚至被 NGO 團體譽為「太陽花詩班」。這群來自不同教會的基督徒,從 323 佔領行政院事件爆發後,用歌聲、禱告守護太陽花運動。一天晚上,濟南路響起台語詩歌《願》:「為這塊土地我誠心祈禱,願主的真理若光全地遍照。為這個城市我謙卑尋找,願主的活命臨到這的百姓。阮全能阿爸天父,願你國降臨,願貧窮與悲傷離開咱的心中。阮全能阿爸天父,願你國降臨,願盼望與喜樂永遠惦咱心中。」這首詩歌具現了當代台灣基督徒應該要有的社會關懷。
 
前台北大專中心工作者陳佩儀牧師回憶起太陽花運動:「那幾十個往返台北青島東路、濟南路,然後回家的日子,參與的人們儘管不認識,卻因著共同的信念,有了微妙的革命情感。即便散場,每當行經這幾個路段,總會憶起在那場運動中席地而坐的身影;儘管大雨滂沱,冷冽的氣溫反而更堅實人們內心的堅持。」太陽花運動抗爭者所凝聚的休戚與共感,讓筆者想起使徒行傳中五旬節當天,上帝的靈像一陣大風般顯現,當時的使徒突然各自被聖靈賜予不同語言的才能,說起別國的語言,使在耶路撒冷的其他外國人有機會聽到用他們的母語傳遞的福音。上帝在初代教會就提醒人們:祂的愛是不分種族、社會階級的。因此,初代教會的人便可以做到「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二 44~45,和合本)
 
新政治的盼望與反挫

人們在感受神聖性的過程中,短暫擱置彼此的差異與成見,並在運動結束後「分進合擊」,興起一波青年世代對政治參與的樂觀浪潮,也召喚出社會對「新政治」的盼望——柯文哲在 2014 年高票當選台北市長,以及時代力量的興起,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除此之外,對新政治的期待也擴及到 2016 年的總統與國會大選,更促成 2016 年的第三次政黨輪替,讓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能完全執政。
 
面對人民對於新政治的盼望,以及 2016 年 56% 高得票率的選民付託,蔡英文執政下的民進黨努力脫掉過去四大天王傳統路線的舊衣,披上更清新、更有設計感、更強調進步價值的新衣,以迎合太陽花世代對「新政治」的盼望。之後在民進黨掌握立法院過半的優勢下,推動一系列帶有進步價值的改革,像是關乎世代正義的年金改革、符合轉型正義精神的「不當黨產處理」、「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以提升勞權為初衷的《勞基法》修法,以及基於性別平權而推動的同性婚姻法制化。蔡政府在短時間內啟動多項改革,又欠缺有效的解說與溝通,導致各種保守群體反彈,2018 年公投與大選結果讓蔡政府遭受重大挫敗。
 
上述的保守團體還包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17 年高雄中會與台南中會花費 72 萬,在《自由時報》刊登「反同性婚姻」的廣告。但在更早之前,2014 年太陽花運動落幕後不久,4 月 22 日長老教會第 62 屆總會通常議會中,在未清點現場人數的情況下,提出臨時動議,通過〈同性婚姻議題牧函〉,從此這份牧函被部分長老教會牧長拿來表達對外和對內的立場。
 
2015 年,在筆者協助策劃的一次「哲學星期五:公共神學在台灣——後太陽花的思索」,某位曾經參與太陽花的長老教會青年感慨:他覺得《同性婚姻議題牧函》通過的手法,和張慶忠用半分鐘時間將《服貿協議》審查案送出委員會,差不了多少。年輕人和公民團體發起太陽花運動,成功擋下《服貿協議》;但回到教會,青年人微言輕,對於教會事務的改革有很深的無力感。
 
2019 年初,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紀念大會上,重申「九二共識」,更提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並強調「不會放棄武統台灣」。這番言論不只引起台灣輿論譁然,也讓 2018 年底在地方選舉與公投受到重挫的蔡英文總統以「撿到槍」方式強硬反擊,進一步使蔡總統從選後低迷的民調中由黑翻紅;並在美中貿易戰及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外在局勢下,讓「抗中保台」成為台灣政治主軸。此後,蔡總統挺過島內保守勢力的反對,2019 年 5 月 17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專法《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國家。隔年,蔡總統更以 817 萬、57% 的高得票率順利連任,創下歷屆總統直選最高得票紀錄。
 
在蔡總統的第二個任期,不少年輕人對他們關心、需要改革的議題漸漸失去耐心,導致青年選民流向批判「藍綠一樣爛」的民眾黨。剛落幕的 2024 大選,民進黨雖仍保住政權,但立委的席次落居第二,已無法掌握國會過半的席次。
 
如何紀念太陽花

太陽花運動十年後的今日,國內政治局勢歷經劇烈變化,讓人感到一切恍若隔世。太陽花運動後,原本從此灰頭土臉的馬英九前總統,前些日子又開始「活躍」起來,成為侯友宜、柯文哲「藍白合」的協調者;得利於太陽花運動的柯文哲,甚至在總統大選中率先提出要重啟服貿;從太陽花運動崛起的黃國昌,當年曾批判國民黨「兩岸一家親、共築中國夢」是配合中共和平統戰的最佳口號,如今竟然可以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背叛太陽花運動,投身主張重啟服貿、兩岸一家親的民眾黨。
 
放眼國際,十年來政治的快速變化更是令人難以測度。2014 年全世界依舊沈醉於全球化,熱衷與中國發展關係。當時人們還很難想像川普會成為美國總統,之後美中展開貿易戰;人們更難以想像新冠肺炎肆虐,終結了第三波全球化,於是西方與中國漸行漸遠。十年前太陽花盛開時,抗爭者不知道自己的行動竟然已領先世界。
 
太陽花的盛開,一部分成就了柯文哲與黃國昌;事過境遷,柯與黃重視聲量大過價值,轉身成為與太陽花精神背道而馳的民粹型政治人物。這種演化讓人不得不承認是極大的諷刺,也讓不少人質疑太陽花的意義,甚至開始否定十年後紀念太陽花的必要。
 
一場偉大的運動,本來就需要藉著回顧與書寫,從而保存群體記憶,並讓後人從中學到不同的啟發。
同作者相關文章:
書寫,是一種喚起記憶的行動——過了十年,你還紀念太陽花嗎? (第 19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5 期 拾年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5期  2024年  4月 拾年 195
本期主題:拾年
發行日期:2024/4/10
拾起十年
書寫,是一種喚起記憶的行動——過了十年,你還紀念太陽花嗎?
變局下的徘徊:新典範下的香港基督教
同志平權運動與同婚法制化後的神學反思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的隨筆與省思
「太陽花」後的十年:台灣網路社會的變與不變
追憶蘇進安校長二三事
找回宣教熱情的根基——從新眼光讀經開始
屬於每個人的奢侈:充滿願景的未來 Public Luxury: A Promising Future
《悲慘世界》觀後感——帶來救贖與毀滅的恩典
允許慢慢來的閱讀課
在紐西蘭遇見毛利
Masay Tiúⁿ-ló
聲音
從「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看創世記 十一 1~9 與十二 1~9 中「上帝的臨在」
綻放
我要安靜,知祢是神
滯留鋒裡的陪伴網
我不願讓你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