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提供青年參與空間
記得在東榮教會服事時,為了關心要成立的安和國中,教會以二年的時間籌備關懷的得勝事工,以便學校一成立,教會立即進入學校,進行得勝者事工。得勝者事工每學期都會舉行結業式。是由教會與國中合作進行,其中有一段是由教會代表勉勵學生。第二年的結業式,我邀請服事團隊的召集人負責勉勵,他的回應是「怎麼可能?」但是經過一番的鼓勵,他終於答應,結果他的勉勵,令人激賞。之後這成為一項美好的傳統,勉勵國中生的是大學生,而不是牧師。我記得當時以「早期來台的宣教師平均年齡是二十多歲」來鼓勵這位大學生同工。
教會的宣教,事實上有許多地方是必須感謝每學期有30-50位的大學生的參與。
教會當時開啟了幾項向青年學生開放的空間如下:
(1)畢業禮拜:全程由當屆大學畢業生主理,這成為教會的學生的年度大事。
(2)司會:每一位長青團契學生在畢業前,有一次的機會擔任主日禮拜的司會。
(3)學生執事:類似實習的角色,也呈現青年學生的觀點和意見,由東海大學長青團契和靜宜大學長青團契合選派一名擔任一年。學習、了解教會的制度與實際參 與教會的決策。
這些參與的空間,形成青年學生喜愛到教會的原因之一。然而形成青年學生喜歡到教會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教會設立時,就把對於青年學生的服事,作為教會主要的宣教使命。因為這個使命,教會設立多位教會家長關心外出來讀大學的學生。
※以父母之心疼惜青年
教會家長常主動探訪學生,開放家庭關心學生,因此青年學生也學習這些教會家長的服事態度、信仰等。因此,教會成為青年學生喜歡去的所在,也是青年學生自我組織外出參與關懷的動力。
成人的長執基督徒關心青年的學生,再由青年學生關心國中、小學少年,形成一個循環,是當時在東榮教會的情形。我想教會打開了給青年學生體驗信仰、經歷服事、學習成長的門,他們就有機會在基督的信仰團體中長成。
像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樣地疼惜這些外出的青年學生,就是我所體會到教會家長的心。青年人在形塑信仰、人生觀的決定時期,需要一個向青年開放的教會,提供他們一個學習成長的空間。
※期待青年成為什麼樣的基督徒?
當時我想教會應該先想可以提供給青年什麼?以及希望未來教會的基督徒成為什麼樣的基督徒?假如我們成年的基督徒希望青年可以接下前人的腳步,甚至超越現今的現況,我們就必須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年輕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組織,在區域或依族群分佈設立中會(Presbytery),堂會數不足時,則設立族群區會;全國的中會組成總會。所以在體制組織的縱向聯繫依小會-中會-總會來設立。橫向的聯繫則依宣教對象的需要,設立不同性質的委員會,負責相關事工的宣教決策與推動。例如:總會傳道委員會負責傳福音相關事工的決策和推動,中會傳道部負責傳福音相關事工的擬訂與執行。
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負責大專學生宣教與關懷的決策與推動。中會大專事工部則負責大專生宣教與關懷相關事工的擬訂與執行。由於目前中華民國統治下的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導致各中會所負責的大專生輔導與宣教的工作也有許多差異。例如北部的大學,有一半的學生來自北部,但是其他區域的大學,仍以外出的學生為多數。因此,大專生所面對的教會情境就不一樣。
教會對於大專學生的開放,個人認為在於教會期待大專生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基督徒?若是要成為對教會與社會有使命感的基督徒,目前所提供的幾種培育課程仍然是重要的。如即將進入第50屆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對於青年學生信仰重新辯明與建立有相當的助益。自2000年開始舉辦的青年靈性養成營,則旨在於培育青年認識與體驗改革宗信仰的靈修傳統。自2000年開始設立的Taiw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TSCM),則旨在於讓青年了解現今所處的社會、國家情境,並進而學習如何與社會的弱勢站在一起,組織人民,以愛與非暴力的方式,爭取人權;以及台灣青年學生所缺乏的機會,就是與普世的教會青年學生的互動,幸而台灣的長青團契(或TSCM)是亞太基督徒學生組織(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Asia Pacific Region, WSCF─AP)的會員,因此多年來長青團契的學生就有機會與亞太區的學生青年互相學習、互動。這些都是目前已有的培育機會。
※大專長青團契的發展建言
但是,個人認為現今的教會,仍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可以開放讓青年學生有參與的空間:
第一、尋求長青團契在大專院校以社團形態設立的可能性:
過去長青團契因為國民黨政權以政治的手段,逼迫而離開學校,在外設立團契,保存了信仰的自由與改革宗的信仰,當初工作者與長青學生的努力,值得敬仰。如今,大專院校的情勢已有改變,是否可以尋求在學校以社團的形式設立?這牽涉到團契在大專院校的發展,讓青年學生更容易接觸到長青團契的機會。
第二、尋求詮衡長青的畢契擔任中會大專部長,牧者擔任中委輔導的可能:
讓實質擔任團契輔導的畢契擔任大專部的部員和部長,可以提升長老教會大專事工的服務品質,讓擔任長老、執事和信徒的畢契有機會在畢業後,服事在學的學生,可以幫助長青團契的穩定成長和延續性。長老教會大部分的委員會和部會是由牧者擔任,假如與青年有關的大專部與青年部,能讓青年與社青信徒來擔任部員與部長,牧者擔任部會的輔導則可增加青年信徒學習服務的機會。
第三、有計劃地提供機會讓青年可以參與:
今年普世教協(WCC)在牙買加舉行International Ecumenical Peace Convention普世和平大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6位參加者中,一半是青年,和2002年以來青年的我愛台灣宣教營和青年交流計劃,提供青年參與普世的機會,是值得繼續鼓勵的例子,我們的教會若能持續提供這些機會給青年學生,青年也就有機會參與貢獻教會與社會的行列。
最後,我認為現今青年所面對的處境,比過去更為困難,因為全球化和目前執政者的經濟鎖入中國的政策,明顯地讓青年面臨畢業即失業,就業卻低薪的威脅。加上貧富不均所造成的,貧者得到的教育資源較少的問題。我們除了尋求社會改革、政治改造的途徑,以改變社會福利政策可以更公平外,教會對於弱勢的青年學生所提供的課後陪讀,也帶給弱勢的青年學生希望,是值得鼓勵的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