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0期 食 不實在?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基因改造食品」面面觀
基改生物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有適當的規範,防範利用基改科技的不正當用途,我相信這項難得的科技將成為增進人類福祉的有效工具。
關鍵字:
作者/馮騰永 (中研院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基因改造食品」是現代科技產品中,爭議性相當嚴重的議題之一。本文希望盡量客觀地提供多方向思考,供關心這項議題的讀者們參考。 

※基因的奧秘

基因(gene) 一詞來自希臘語,是「生」或「起源」的意思。「基因」是用來描述生物細胞內,幕後指導生命現象的「生命藍圖」的「基本因子」;是生物體內控制遺傳性狀的基本單位;是很小的一段DNA分子。生物在細胞增生的過程中,需要先有遺傳信息DNA的複製。正常狀況下,DNA複製十分嚴謹、精準;也就是新合成的DNA和原來的DNA序列是完全相同。但在特殊環境下,也會偶而出現差錯(稱為變異);也就是出現幾個與原版不相同的核?酸碼;這種情況稱之為「基因突變」。

最常出現基因突變的情況是生物暴露在惡劣環境之下,例如過多紫外線的照射、或受到致癌物的沾染等。另一種比較容易產生基因突變是當生物交配繁殖的時候,生殖細胞產生DNA交換。人類就是利用自然界的基因可變現象,發展在農業上的育種工作,藉由產生大量的「雜交後代」中,進行「新品種」選育。

還有一種基因突變來自病毒或細菌這類微小的寄生生物在進入或離開寄主的過程中,會攜帶小片段DNA進出其寄主,帶來基因的交換。

生物學家從自然界的「基因突變」現象,發展出人為的DNA改造技術,稱之為「重組DNA技術」。 

※基因工程與品種改良

「基因改造」縮寫成『基改』;「基改食品」乃是指我?的食物原料來自「基改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改造」手段(又可稱為新品種選育)可分成兩種:傳統的雜交技術和現代的基因轉移技術。這兩類科技都是人類效法自然的產物。上帝創造「基因」作為「生命」運作的基礎。人類使用基因改造的生物技術作為改善生命品質的利器。

近年來,由於大量開發各種生物的基因,使這項新發展的生物技術如虎添翼。於是傳統育種配合了重組DNA技術,新品種的選育工作就變成比較有效率。 其實,「基因改造生物」早在人類發展出「重組DNA技術」這類現代生物科技之前就出現,只是當時稱為「雜交育種」的「新品種」,現在我們稱之為「基因改造生物」。兩者在本質上沒有區別。

但是,為了要有別於傳統育種(使用自然雜交或人工誘導突變),通過人為的重組DNA技術,修改生物體的DNA遺傳物質,將其產物稱之為「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簡稱GMO)。

從「重組DNA技術」與「傳統雜交技術」兩種基因改造產生新品種的最大分別是:傳統雜交只可將基因轉移於同一生物的物種之間,但重組DNA技術的基因改造則可不受物種的限制,可將某物種的基因轉移至完全不同的生物品種(生物的基因可以隨意轉移至其他生物)。例如,將北極魚類的"防冷蛋白質"基因抽出,移植在植物內,使植物增強禦寒能力,或將細菌抵抗乾旱的基因移植至植物內,使植物具有耐旱能力。

重組DNA技術除了可以使生物增加某種基因功能之外,亦可以精確地使特定的基因不再活躍,達到剔除某項生物功能的目標。目前,人類能夠任意對已經存在生物體內的DNA,進行基因的剪接或做基因的局部修改;進而對生物產生各種可能的改變。 

※基因改造科技帶來的新課題

藉由生物技術,我們已經可以將一些重要的經濟作物如: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等,變得更耐旱、耐霜害、抗病蟲害及更有營養等。許多人對這項新「基因改造科技」的認識有限,卻誇大基因工程科技的本事,造成極大的恐慌與憂慮,以為基因改造可能出現「超級生物」;也有人認為基改生物也會生出新的代謝成分,造成食物安全問題。更有人認為這項科技是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會創造新的生物、造成生態浩劫。

自從二十年前出現基改食品以後,對於這類科技產品存有正反兩種觀點。以下列舉常見的論述。

※支持者的論點

現時並無事實證明基因食物會產生任何不良的後果。基改食物是經過很長時間的不斷研究及測試,是高科技的成果。

現代農作的作物品種都是經過不斷的育種技術改良而成,基因改造技術只是這方面技術的現代化。經基因改造的農產品,本身可具備天然抗病害及抗蟲的能力,因而無需大量噴射殺蟲劑和農藥,確保農產品可供安全服食,同時亦可減少農藥對土地造成的破壞。

基因食物可增添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增強蔬果的維他命A含量,亦可加入抗癌成分的物質,解決貧窮國家人民因營養不良而引致的各種疾病。

基因食品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解決世界糧食短缺的問題,間接亦可保護環境,因為如果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增進速度不及人口的增長,農民便會開墾雨林,破壞生態環境。 

※反對者的論點

反對基改科技聲浪的常見觀點如下:

對基因的誤解:把食品加入外來基因產物,想像成是加入外來生物。例如許多用以改造食品的基因可能來自蠍子、飛蛾、細菌,甚至是老鼠等,就以為基因既然是來自人類絕少/不能進食的生物,若食用此類基因改造的食物,等於是在食物中加入此等生物,於是就憂慮其對人類有何影響。

危害人類健康:由於許多農作物都移植了抗蟲害的基因,令牠們具有抵禦抗生素的功能。如果我們吃下這些「新」品種的食物,可能會在我們體內誘導出一些抗藥性及難以治療的「超級病毒」,以致日後得病時,抗生素便不能發揮治療作用。

道德及宗教上的困擾:若將一些動物性基因加入植物內,食物的性質便有所改變,對不知情的素食者來說並不公平,可能會引發道德及宗教等問題。

對自然生態來說,經基因改造的新產品,可能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數十年後,或許會令某種動物或植物瀕臨絕種。

筆者試著提出個人觀點,分述如下:

倫理問題:

人類可能藉由「基因改造科技」扮演「上帝的角色」嗎?我認為不可能。原因很簡單:人類的知識與科技永遠建立在祂的創造之內。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所有的智能都是透過認識萬物(自然現象)所提供的啟示而來。如果我們心目中的上帝是無限,祂所造的都甚好。那麼,在邏輯上,我們就不可能透過「模仿」而能超越上帝的創造。我們不必為上帝擔心。只有我們刻意「把上帝縮小,把人類放大」,才會憂慮這項倫理問題。

事實上,人類無法藉由DNA重組技術,造出具有生物功能的「人造基因」。而且,一種生物的特質是由數千上萬的基因整體表現而成,基因改造技術所能做到是改變一個或少數的生物特性,不可能創造「新的物種」。

生態安全問題:

有人提出質疑:這些能夠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在生物體之間流動,會不會有一天也意外地送給了雜草,使得雜草更難於應付?這些基因改造作物能對害蟲產生毒性,人類若是吃太多一樣會中毒嗎?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目前仍無確切的數據去證實,基因改造作物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是長遠的,要經過許多年之後,才能看到真正的結果。

大小環境的「改變」表面看起來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其實,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強,人類古老城市的廢墟光景,可見證這項能力。有人擔心環境中許多生物的平衡與消長,會受到人類引進基改生物的影響。若將時間拉長來看,我們就能見識到上帝創造的自然力是何等強大。一片森林開墾成的農耕土地,棄耕百年之後,又恢復成了茂密的原始林園。

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是否安全完全取決於我們的使用經驗。從古到今,任何取自於生物的食品,都必須經過人類食用之後,才能得知其安全性。天然食材所含的成分多樣到無法分析完全,且其中複雜的成分經消化之後,會被吸收或排泄更是所知有限。因此,我們以為知道「飲食之道」,其實是不知道;我們以為安全,也不見得安全。所有食物可吃與否,全部是經由人類經驗相傳的結果。基改生物不可能產生「新的生化物質」;況且,目前所有能夠商品化的基改食品,全部經過嚴格的測試把關,其嚴格的程度遠超過任何非基改食品。基改生物的食品安全,絕對不會比傳統育種新品種隱藏更多的疑慮。

※超級嚴格的GMO監管系統  

聯合國發動各會員國簽訂國際公約「生物安全議定書」,規範基改產品的流通。該議定書提出的管制觀點非常嚴格。其原因分述如下:

1. 經濟(貿易)競爭的工具:基改科技進入產業化的時間適逢人類的環保意識抬頭,生物多樣性受到高度重視之際。提出基改食品的安全問題與基改生物的生態安全疑慮,正好可以藉機提高管制門檻。基改科技發展與基改作物的商品化的進程上,美國遙遙領先歐盟與日本。因此,基改作物商品化的門檻提得越高,投入GMO研發的時間與金錢也就越高。如此,跨國大企業(孟山都Monsanto)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同時,在全球競爭激烈的世界自由貿易中,歐盟與日本等生物科技相對落後美國的國家,也可以用嚴格把關為由設置進口貿易障礙,重挫美國生技產業的競爭力。這種情勢之下,以經濟大國主導的國際公約「生物安全議定書」很自然地充斥著極端不合科學的門檻。

2. 嫉妒心態的作祟:前面提到「基因改造科技」其實是「現代育種科技」。從事「傳統育種」的科學家起初輕忽基因科技的潛力,且一時無暇吸收新的DNA科技。快速的DNA科技發展,十年之間就讓多數的傳統育種者望塵莫及。等到基因改造作物產業化的巨雷一響,這些傳統育種家的種苗權威受到嚴峻挑戰。很自然地,在釐定新科技的種苗產品規範時,這些人難免設法百般刁難,質疑這些產品的安全問題。於是,對於基改產品的上市,立下了極

同作者相關文章:
「基因改造食品」面面觀 (第 13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0 期 食 不實在? (9-1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0期  2012年  6月 食 不實在? 130
本期主題:食 不實在?
發行日期:2012/6/10
食 不實在?
上帝國的飲食
「基因改造食品」面面觀
馬鈴薯vs. 在地食物
食物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改變世界從吃開始——《美味代價》的啟示
老闆,來一顆幸福的好蛋!
回家種田
吃、工作方式與生活──三件看似不相關的事
一起吃飯
好「食」在的淡江長青學舍生活!
備餐分享
日治時期主日學和教會公報的耕耘者——潘道榮牧師
從獵人、傳道人到電影明星——林慶台的見證(上)
淺談使徒行傳中的「方言」現象
請主搶救迷失t?家己土地頂e台灣母語
原來,?一直都在
第一次參加神研班的心得
從學員到籌委——神研班「讀經運動」的迴響
我也想放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