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3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撒該的故事看路加福音中「救恩」的意涵
撒該悔改的行動「給」和「還」希臘文都是現在時態動詞,表示他悔改的行動和分享是立即且持續不斷在進行。
關鍵字:
作者/李進雄 (壽山中會復興教會傳道師)

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共觀福音),在耶穌最後一次進耶路撒冷城之前,都有「在耶利哥醫治瞎子」的故事。馬可和馬太福音在耶穌於耶利哥城行神蹟使瞎眼的得看見後,即將故事帶進福音書的最高潮──耶穌進耶路撒冷,展開最後一週的十字架之路。但路加福音卻在「瞎眼的得看見」和「進耶路撒冷」故事中間再插進,「稅吏撒該」和「交銀與十僕的比喻」兩個經段,一定是路加要透過這段經文對當時的社會傳達什麼神學信息?

十字架是耶穌救恩事工的最高峰,比較共觀福音的經文,可看到在馬太和馬可福音都只是簡單的敘述與耶穌同釘的人,如同那些從十字架旁邊經過的人那樣譏誚耶穌,但路加卻完整的描述這兩位同釘的犯人和耶穌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路加想藉由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強調路加福音「救恩」的神學觀。

路加福音中耶穌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話是:「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表達上帝通過十字架受難事件,發出主動赦免人的信息。路加描述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兩個犯人,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我們和自己吧」, 代表聽到上帝赦免的信息仍不悔改;另外一個犯人責備他的同伴並認罪,自覺所受的與所做的相稱,對耶穌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紀念我」 , 代表悔改並有行動。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對悔改的犯人宣告:「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了」,表達的正是關係的恢復。以下將依照路加在耶穌釘十字架這段故事所描述的「救恩三部曲」,來探討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撒該的故事」所呈現「救恩」的主題。

※上帝主動接納罪人── 赦罪

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稅吏是最受人憎惡的,因他們為羅馬政府向自己的同胞收稅,當時羅馬的稅務是以包攬的方式經營,他們在指定的區域內定下一個數目的稅額,然後把徵收權賣給出價最高者,只要在年終交出約定的數目,多出來的都擁為己有,且因職務關係常需和外邦官長接觸,並手拿刻有皇帝像的錢幣,所以被猶太人輕視。猶太人法庭拒絕他們作證人,會堂也拒絕他們作會員,加上常私吞稅收,以擁有的「權力」剝削人,因此猶太人把稅吏和強盜並列。在耶穌時代,稅吏在一般人心目中和罪人、外邦人是同義語,或許他們擁有財富,但卻是被自己社群拒絕的邊緣人。

有棕樹城之稱的耶利哥城,是一個富庶的城鎮,以椰棗、香油和玫瑰出口聞名,所以它是巴勒斯坦最重要的課稅中心之一,撒該在他的行業是處於領袖的地位,也因著他稅吏長的身份,有許多機會以剝削、訛詐的手段累積龐大的財富,但也使他成為最為人憎惡和鄙視的人物。他雖然富裕但不快樂而且寂寞,因他選擇的職業和作為,使他受同胞排斥和厭惡,再多的財富並不能填補他內心的空虛和渴望得到的尊嚴與愛,或許他曾聽聞過耶穌所行過的神蹟、奇事和教訓,也聽說他是罪人和稅吏的朋友並與他們同席吃喝,所以他有很強烈的意願,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或許他內心也有一個渴望:「若能得著耶穌的接納該多好!」

混在群眾當中接近耶穌,對撒該是一件危險的事,可能有不少人會趁機向這位可惡的稅吏長報復。「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路加以「身量又矮」這個雙關語表達撒該雖是財主,但他在眾人眼中地位卑微,所以群眾與他為敵阻擋他看到耶穌;然而強烈的意願讓撒該想到辦法,就趕在耶穌的前面爬到耶穌必須路經的「桑樹」上,這種桑樹所結的果實比較低級,是貧窮人吃的果實。路加沒有記載撒該看見耶穌,卻描述耶穌「抬頭一看」見到撒該,並且呼叫他:「撒該快下來!」因路加要表達若非上帝採取主動,人無法憑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上帝,更何況仍踩在貧窮人頭上的撒該。然而耶穌看到一個人,一個想要脫離現況的人的需要,耶穌對撒該「今天我必住在你家」的宣告,是一個很強烈的語氣,耶穌不僅要成為撒該的朋友,甚至要成為他的家人。路加最後做了總結:「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失喪」的意思是「在錯誤的地方」,一件東西「失喪」表示它從原來應該在的地方流失到另一個錯誤的地方,當人找到這失落的東西時,會把它放回去原來的地方;同樣,人的「失喪」是因為離開上帝,失去上帝創造時,人該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的內涵,當撒該不再踩在窮人的頭上,由「桑樹」上下來時,「救恩」就會臨到他,路加宣告:「耶穌來是要尋找並拯救這樣的人。」

耶穌認為他去拜訪撒該並住在他的家,將他當成朋友、家人,是他使命的實踐,說明「救恩」是上帝主動發出接納並赦免罪人的信息,而且是現在持續在進行的動作,且必要臨到像撒該這樣一個被眾人視為「罪人」的人。

※悔改與分享

共觀福音中,從耶穌第三次預言受害到耶穌進耶路撒冷的經段中,馬太和馬可的編輯都使用相同的兩個故事:「雅各、約翰求耶穌,賜他們在主的國裏,坐在主的左邊和右邊,而耶穌以誰願為首的,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回應。」和「討飯的瞎子向耶穌發出:我要能看見的呼聲,得著醫治,能看見後就立刻跟隨耶穌。」,經文的重心在嘲諷門徒眼睛瞎了,看不清楚耶穌的身份和正在走的道路,應該讓耶穌醫治並跟隨耶穌的道路。

在路加福音中,作者留下「瞎子得看見的故事」,另外插入「撒該的故事」和「交銀給十僕的比喻」,將敘述的重心轉移到「撒該的故事」;強調門徒不僅眼睛要看見、跟隨耶穌,且要以「分享」去實踐跟隨耶穌的行動,並在「交銀給十僕的比喻」強調「分享」的行動要持續到耶穌「得國回來」。

路加描述當耶穌呼叫撒該時,撒該的反應非常俐落,很快從樹上下來,並且「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路加表達了當上帝發出主動接納和赦免的信息時,罪人應有的正確回應和態度。當眾人都議論耶穌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時,顯示他們立刻定罪撒該,說他是一個罪人,並且批評耶穌竟然到這種人家裏作客。表示撒該縱然是一個財主,但他也是一個被主流社群棄絕的人,正如同前段經文中耶利哥的瞎子一樣,眾人認為他是不配成為耶穌朋友的罪人。

正當眾人忙著批評耶穌的時候,這位「罪人」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與行動,他站著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雖然經文沒有提到撒該悔改,但他卻直接以行動表達悔改所結出的果子,回應了施洗約翰的呼籲:「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加福音三8)。撒該除了將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所剩餘的一半是要用來償還曾被他用稅吏長的「權力」,以不正當的手段剝削的人。他賠償的數目遠超過律法的規定,只有故意破壞和惡意的搶劫,才需要做四倍的賠償;普通的搶劫,則兩倍賠償;若自首並自願賠償損失,只要歸還失物原來的價值,另加五分之一(出埃及記22:1,4;利未記6:1~5;民數記5:7;撒母耳記下12:6)。

撒該悔改與分享的行動,回答施洗約翰三個「我們應當做什麼」的問題(路加3:10-4)。施洗約翰要求那些來接受他洗禮的人,要用行動表達他們內心的悔過,他對群眾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更吩咐稅吏:「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並告誡兵丁:「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撒該悔改的行動「給」和「還」希臘文都是現在時態動詞,表示他悔改的行動和分享是立即且持續不斷在進行,而且他有堅定的決心。

※關係恢復

撒該以猶太人的身份成為稅吏長,除了宗教、文化帶給他的壓力外,加上他剝削、壓榨別人使自己成為財主的罪行,不但使他和上帝的關係破裂,而且令他和自己同胞的關係決裂,他被猶太人視為罪人,成為不受歡迎,被群體棄絕的社會邊緣人。

「救恩」是指從危機、疾病中釋放出來的行動或後果,意味著安穩、健康、昌盛。耶穌宣告撒該和上帝及社群的關係現在就得著醫治,他將邁入安穩、健康、昌盛的生命狀態。「救恩」有現在和將來的層面,但路加明顯的偏重「現在」,他重視此時此地的生命,這可以從路加福音獨有的幾節經文看出,它們每一節都使用「今天」這個字眼(路加2:11;4:21;5:26;19:5,9;23:43。)。可見在路加的觀念中,「救恩」是現在就可得到的。所以當撒該以「分享」和「補償」的行動,表達他真實的悔改時,耶穌宣告:「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亞伯拉罕的子孫」,除了指在血統上或藉著法律行動與亞伯拉罕有的親屬關係外,也可以指在一個團結的大群體中的個別成員。施洗約翰在路加3:8,對出來接受他洗禮的眾人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約翰強調上帝子民身份不再是建基於個人與以色列祖宗的血緣關係,憑著血緣關係去領受上帝的應許,而是個人對福音的回應,做出回轉歸向神的行動。

耶穌在「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告訴我們,拉撒路死後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死後在陰間受痛苦,當他望見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裡,就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用指頭尖蘸點水涼他的舌頭。但亞伯拉罕要他「回想」生前拉撒路的情境,所以現在情境的對換是應該的,而且他們之間有深淵的限定是無法越過的。路加表達了,有能力「分享」的人還活著的時候就要與窮人分享,否則末日時上帝將帶來逆轉,窮人要「受安慰」而富人要「受苦」。

「亞伯拉罕的懷裡」是古猶太人宴會習俗,飲宴時向左側臥, 最尊貴的客人倚在主人的懷中,耶穌使用此語是描述天堂的情景。拉比著作和次經「馬加比四書十三章17節」,都認為義人死後將在天國受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款待。

在路加的神學觀,財主雖然血緣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但因他不懂得「分享」,被排拒在「亞伯拉罕的子孫」的團體之外,而且他和這個蒙福的團體之間有「深淵限定」是不能跨越的。當耶穌宣告:「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時,即是將原本與「亞伯拉罕的子孫」,這承受應許的大群體隔離的撒該,再次連回到亞伯拉罕的家中,恢復他在以色列中合法的地位,撒該不再需要逃離同胞憤怒和鄙視的眼光,他要活出全新的生命,因為他就如眼睛被醫治的瞎子一樣,「看見了」並以行動來跟隨耶穌。

耶穌所帶來的「救恩」是一種醫治,他醫治人與上帝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社群的關係。

※結語

以路加福音整體的文脈來看,路加福音的作者在資料的編輯,是以「撒該的故事」當作一至十八章的結語。讓耶穌在故事中的作為與宣告及撒該「分享」與「補償」的行動,成為路加藉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傳道信息的實踐,並藉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話語,將信息帶到最高潮,強調「救恩」是人要懂得回應上帝發出的「赦罪」信息,結出悔改的果子,跟隨耶穌不能只是像耶利哥的瞎子「看見」就好,而是要像撒該一樣,以具體持續的行動「與窮人分享」,並對曾受他「剝削」者做出補償,讓社群中的關係以「分享」取代「剝削」,則「人與人」、「人與上帝」、「整體社群中」的關係就會得著恢復──即是上帝「救恩」的臨到。

從以上的討論可知道在路加福音中,「救恩」是由上帝所發動,為了要恢復現實社會中因為人錯誤的作為,所破壞的和諧「關係」,人應以行動來表達願意回應上帝「赦罪」的信息,就是:有權力者不濫用權力「剝削」人,擁有財富者願意以實際的行動將財富與窮人「分享」,即是讓上帝的「救恩」真實的臨到「此時此地」。

路加透過這本福音書資料的編輯,藉著耶穌傳道和具體的作為告訴當時的社會和屬上帝的群體,「救恩」是什麼?現在台灣的社會處境,不管是政治、經濟、貧富差距、或有權力者以制度或結構性的不公義對弱勢者剝削和宰制,都與耶穌時代巴勒斯坦的社會處境相似。路加福音同樣在對現今的台灣社會、教會及基督徒說話:上帝已經發出赦罪的信息,我們該起來回應,讓「救恩」臨到此時此地的台灣。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撒該的故事看路加福音中「救恩」的意涵 (第 13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3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34-3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3期  2012年  12月 此時此地讀路加 133
本期主題:此時此地讀路加
發行日期:2012/12/10
此時此地讀路加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路加福音中的「做門徒」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讀路加福音
與路加福音中的女性談心
今日女性讀路加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從撒該的故事看路加福音中「救恩」的意涵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聖靈?人靈?邪靈?簡介《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與《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
你支持那一邊?淺談「基督教錫安主義」
西裝、赤膊與黑衣:從反洗腦教育看香港的記憶與認同
矢志為受苦族人射下烈日的泰雅勇士——多奧.尤給海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愛使我們相聚一起---日本重建志工團第四梯次心得
花蓮的小小果實們
PTL城鄉福音隊(第三屆大學生活體驗營)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魏廷朝ê「改朝換代」
讀經筆記10 保羅敢有可能講「兄弟姐妹」?
聽到不一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