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7)
"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obtain mercy."
「憐憫人ê人有福氣,因為in beh得tio̍h憐憫。 」(台語)
憐憫人,指的是看到別人的受苦與需要而流露出的慈悲。神學家John Piper 說憐憫是能看見危難、心生同情、出手相救、不顧反對。我們憐憫的動機,並非為了要得到別人的憐憫,反倒,基督徒相信一個人有能力且應該憐憫,是因為神先憐憫了我們,拯救我們於罪惡的深淵之中。這是另一條天國子民的寶訓。
作慈善,應該也是如此。聖經上有多處記載耶穌見到困苦有需要的人,就動了慈心。耶穌伸手相救並非求得任何回報,就是單純的憐憫那些人。耶穌所舉的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也是如此!在現代社會,我看到很多慈善工作,都要做媒體的形象包裝、為了募款或是對於捐款者的交代等等理由,非得讓越多人看到與知道不可。很多的商業操作因此也滲入,我只怕這樣的現代慈善模式會離原來只是動了慈心的初衷,以及耶穌的天國福音越來越遠而已!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馬太5:8)
"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清氣心肝的人有福氣,因為in beh 看見上帝。」(台語)
「清心」或是"pure in heart"大致是描述一種靜態的心靈狀況,但台語的「清氣心肝」則多了些行動。這個字的希臘原文katharos 字面上有離開髒污事物,潔淨的意涵。上帝是聖潔的,如果我們不隨時潔淨自己,斷不能接近祂。耶穌天國福音中的天國特質必須是遠離罪的邪惡與污穢的。
關於「清氣心肝」,我想到過去帶學生到原住民部落時,在進入部落或是入山前,泰雅族耆老總是會帶領眾人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事後耆老告訴我這是一種潔淨的儀式,用意是求告上蒼讓進入的人可以去除邪念,避免做出冒犯土地的事情,也因此可以得到祝福。耆老同時告訴我,過去獵人們要集體行獵時,剛開始也必須舉行類似的儀式,在潔淨儀式中,對於過去的所作所為尋求衝突的解消與彼此寬恕,這樣打獵的結果才會受到祝福。現在想起來,我們的學生往往在這些行程中都有美好的收穫與回憶,無非是一種「清氣心肝」的結果。事實上,這也是每次我帶學生出外教學,最為擔心的地方。奇妙的是,每次都得以行囊滿滿。泰雅族的傳統信仰與基督教畢竟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我的經驗中卻是有許多類似的道理彼此是可以對話的。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馬太福音5:9)
"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for they shall be called the children of God."
「hō͘人和平ê人有福氣,因為in beh稱做上帝ê Kiáⁿ。 」(台語)
「使人和睦」(peacemaking))的希臘原文意為「連結成一體」(connecting into one),這是耶穌天國福音的重要屬性。自古以來,人群內外的衝突一直是社會的常態,往往在護衛個人與我群利益為至上考量的處境下,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事。在這個現實下,使人和睦的要求是否顯得天真呢?然而,耶穌卻說:這是成為神國子民必須履踐的行為。使人和睦的人,有能力看到超越個人(群)在各別利益與欲求之外的共同價值,並依此進行協調。使人和睦的人,有能力讓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與過犯,並依此進行彼此的和解。
這樣的能力確實困難。所以「使人和睦」有必要配搭在前耶穌所講的其它登山寶訓的實踐,如:虛心 (心內喪鄉)、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憫人、清心 (清氣心肝)。所以,使人和睦不是一個個人能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懇求上帝的幫助,讓自己內心先和好,因為如果自己在諸般的欲望與利益的糾葛之下衝突不堪,將如何擔當和睦的使者呢?
我想到十年前的馬告國家公園的爭議,它凸顯了長期以來國家、保育團體、原住民、學術界等,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不同立場的權力(利)糾葛,因此釀成了不同階段的社會運動與政治衝突。馬告國家公園至今雖未成立,但是每到山上我總會在不同菜餚中嚐到清新提神的醃製馬告果實,泰雅人將馬告(Maqaw)視為調味的聖品。我一直覺得馬告應該是很好的「和睦」象徵,可惜的是以當時激烈衝突的現實很難凸顯這樣的精神。時過境遷,現在應該是很好的反省時刻。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10)
"Blessed are they which are persecuted for righteousness' sake: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為tio̍h義bat受khún-tio̍k 5人有福氣,因為天國是in ê。」(台語)
義,是耶穌所傳福音內涵的實踐依循。如果耶穌所傳的福音是真的,是對的,那就必須去行才是。義,不單單規範於猶太人所遵守的宗教律法,或是統治猶太人的羅馬法律系統,而更是超越這些,日後耶穌親自走上為世人捨命贖罪的十架道路。回到當時的時代脈絡,耶穌傳講天國福音的處境,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自由。想像當耶穌說出:「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之時,會惹怒多少當權者並帶來殺生之禍。在這裡,耶穌說出了一個悖理(paradox),不同於我們平日所求所理解,耶穌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天國的福氣超越了現世的福氣,甚至為了義往往必須放棄現世的福氣,耶穌自己以及歷史上無數追隨祂的殉道者都見證了這件事。
我因此深刻體會到原來登山寶訓中的八福,跟我們台灣民間所說的福氣竟然是如此的不同啊!這樣的福氣得來並非物質的報酬或是社會地位權力的獲得,反之,卻是在流淚、犧牲、受苦當中,對於生命的真實體悟。
這讓我想起前些時候在靜宜觀看的「牽阮的手」紀錄片,片中除了令人敬佩的台灣民主前輩田朝明醫師與田媽媽的故事之外,尚有許多在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為義受逼迫的民主鬥士的故事。在觀影時,從一開始我的眼淚就一直無法止住,心中充滿了激動與感動。我還想起,最近過世的魯凱族原運鬥士許進德,也是相當值得敬佩的一位。他們都不是眷戀世俗福氣,為義奮鬥學習耶穌精神的人,我深信他們應得的福份,都已經在天國中被紀念著。他們都是如紀錄片歌曲所說的會發光的靈魂。
※結語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耶穌在宣講完後世所稱的登山寶訓之後,話鋒一轉,說了以上這番警告的話。登山寶訓,也有人稱八福,與其說是福氣,倒不如說是實踐耶穌天國福音要求之後,耶穌的祝福與承諾。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對於天國如何實現,有一個清晰的圖像,但顯然跟身處壓迫、欺凌、流離的猶太人,期盼得救贖的救世主彌賽亞國度有所不同。在登山寶訓中,我們看到的天國子民屬性是看無自己、謙遜自處、關懷它者、促成一體、堅持是非。事實上,耶穌所傳講的其實已經超越猶太人的族群命運與眼光,也超越了世俗與靈性的二分,耶穌的天國福音不僅照顧到心靈的需要,律法的要求,以及公義的實踐。這個天國的福音不僅在此岸,也是在彼岸。如此的不同,但卻又包容猶太人過去所遵守與企求的。但是,耶穌知道這將惹怒當道,也將引發許多不同立場的人的爭議,所以不得不先勸勉這些追隨者。
登山寶訓不是武林祕笈,學了以後便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或是永保安康。反之,這是一條極為艱難的修行道路,以耶穌後來的身體力行來看,這就是一條犧牲捨命的道路。有別於世俗的福氣,且必須是用生命去換取的至上福份。這是馬太福音作者所描述,耶穌在確立自己世上的工作,接受魔鬼的試煉之後,首先昭示的福音內涵。綱舉目張,條條深刻。我在大學教授的專業是從社會與文化角度看生態學。環境或是生態關懷中蘊涵了對人與環境和諧關係的營造,甚至是一種對於烏托邦的理想。因此,不同的環境主義提倡者都有他們的立場與堅持,背後也有它們的實踐論述。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論述與實踐本身並不一定構成和諧的樂章,其中互相齟齬、衝突、與對話的地方所在多有。同樣是關心環境,背後的出發點與實踐方式確實有所不同,這樣的現實難免讓有理想性的實踐者氣餒。但是,換個角度想,原本人世間不同人類社群就因文化、生活與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各自不同,但藉由我們所必須共同依賴的土地與環境的連結,這些互有差異的人群忽然找到了一個可以共同對話的溝通平台。所以反而,這個平台變成了一件值得珍惜與努力的嘗試。
但是,如果環境或是生態的關懷確實可以是一個對話的平台。那麼基督徒,在為數眾多的人群中受上帝選召立志走一條信仰的道路。面對這個共同的環境關懷課題,基督徒將要說些什麼?這是我長久一來放在心上的問題。最近在靈修中,透過閱讀馬太福音省思耶穌的所說所為,特別是在山上寶訓耶穌所宣揚八福的福音。當我每天一節地閱讀後,感受到毫無疑問地,這正是耶穌傳道之初,走向人群,廣傳福音的「天國宣言」。其中,對於生態關懷作為一種社會改革的做法有極為深刻的啓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