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5期 中國!中國!
字級調整:

成長部落格
另類網路工程師
長青團契的經歷中讓我覺得最寶貴的,是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明辨真理。
關鍵字:
作者/fat (梅竹長青畢契)

1999年,沒想到在申請入學時的面試階段自覺表現較好,卻成了高分落榜;而在推甄面試表現較差,卻成為只高錄取門檻零點幾分的吊車尾的交大資訊系統與科學系學生。抱著一個尋求答案的心來到新竹,心裡問著上帝:祢要我來這裡做些什麼?我能為祢做些什麼?上帝很快地就把我帶到找到這個答案的迷宮入口:梅竹長青團契。

※在梅竹長青中認識自己

在梅竹的聚會內容,說來也與其他團契大同小異,舉凡查經、專講、聯誼、社會關懷、迎新茶會、福音茶會、聖誕活動、出遊、夜唱夜烤、宵夜出遊…該有的一項都不會少。只是這團契從新鮮人就開始接受學長勉勵要挑戰的三大關卡:「我是誰」、「我要去哪」、「我要如何去」。

在梅竹,雖然沒有嚴格到回答不了這三個問題就畢不了業,但是會感受到所有的聚會內容、活動,都是逐漸往這三個問題聚焦。「我是誰」不是那種表面上的自己的名字、住哪裡、念什麼科系、什麼宗教這樣表面的我是誰。在梅竹所問的我是誰是我所相信的信仰、我的興趣、我名字的由來與意義等更多對自己深層的認識。團契透過專講主題的安排,聚會中心理測驗深度的解析,幫助每一個契友一步一步認識自己。

「我要去哪」這是第二層次困難的問題。在了解自己是誰,自己與父神的關係後,接下來要面對的是要更深入了解自己被父神安排的使命是什麼。透過在團契各項服事,福音營、福音茶會與人接觸了解自己的使命,廣泛接觸世界,從當中尋找自己委身的方向。

「我要如何去」這第三個問題卻是最簡單的,也是透過學校正統教育學習過程中可以學習到的技能。但是團契卻在這個議題上灌輸我們更重要的觀念:時間管理。要在短短的三四年當中,既要深思自我,又要透過服事尋找委身方向,更要花力氣在課業上,有好的時間管理觀念,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重點配置適當資源。

※服事可以跟自己專業結合

上帝透過另外一個在梅竹團契內才特別有的事工,讓我明白他安排的道路:網路事工。由於學校的屬性,在梅竹一直有學長嘗試使用先進的電腦網路科技進行福音事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震撼:原來服事可以跟自己專業結合。

1994年就有學長利用學術網路架設BBS,一方面把全國的長青團契夥伴聚集,同時也讓通訊交通不如現在便利的當時能讓大家於聚會後有空間可聯誼、交流。在當時參與在梅竹聚會之外,也參與在這網路事工當中,持續跟著時代演進思考如何運用科技增進與落實信仰生活化的可能性。

因此,我就從BBS開始,投入網路事工。陸續幾年的在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的包容與支持下,發展了留言板、長青電子報、網路相簿等。每週一期的長青電子報旨在彙整全國長青訊息,外加些許文章,讓大家能了解更多議題與深化神學教育;網路相簿意在透過數位相機逐漸普及的當下讓大家能分享更多團契的生活。

這些事工進行兩三年,斷斷續續的過程中不斷體驗到這條窄路上有著滿滿父神的恩典與預備。這條窄路是在於自己需要更深且廣的鑽研技術,大學生涯裡的暑假當同儕、契友都在開心過著豐富的假期,自己卻需要駐紮在學校,搜尋相關資訊,研究原文文件,做系統開發與測試。即便如此,在這條路上仍碰到許多夥伴相助,有的給予建議,有的給予分享稿件,有的給予分享文字,有的協助消息彙整,有的協助管理,也有的協助校稿的工作,一起在網路的事工上合作著。

然而在經營這些數位生活平台之一陣子後,自己也碰到在網路事工上的瓶頸:還能做些什麼?這個問題把我嚇壞了。起先以為這個事工應該還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但自己身為學生還可以以學生身分做些什麼?而未來畢業後還可以做一些什麼?這事工究竟有沒有可能營運來養活自己?

好多好多的問題在大學畢業前半年冒出來,想的自己頭皮發麻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後來在父神的光照下,將數年神研班感動與網路事工連結,以函授課程的訂閱概念發展了一個系統雛形希望能夠督促、提醒每日的讀經運動,加上彙整網路上的資料作為每日經文進度的參考資料。如此可以延續往神研班所想要傳達的讀經運動,讓五天神研班所燃起的讀經熱情,能延續到日常生活之中。

※到基督教機構服事

很多人問我,一個這麼好學歷的畢業生為什麼想到機構服事,我常常都笑笑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複雜心情。心裡想的與其都要當四年的國防役,那還不如花四年那還不如花四年延續在長青的網路事工,而且到機構中資源更多可以嘗試做更不一樣的事情。就這樣我又再度進入了上帝安排好的路上,走向全職服事之路。

全職服事的四年中,最值得一提的,就屬跟當時夥伴,策劃「摘星計畫」這樣的活動。摘星最初的想法,就只是讓青年人能在暑假中四處跑跑完成某一件事。後來念頭一轉,各區個別長青團契,都跟梅竹團契一樣有到各教會巡迴募款的活動。想想我們一生當中能有機會到訪多少個教會,了解不同的教會建築、所進行的設去工作、聚會型態等等。因此摘星計畫的活動,就是鼓勵青年與教會招牌合照,上傳到活動網站上,讓青年在巡迴的過程中有機會了解當地教會的生態。

摘星計畫連續舉辦了數屆,雖然活動參與人數不如預期,但是看到幾乎每屆參與者在暑假期間都能跑個八九百間教會,全體參賽者甚至加總起來都把全台約一千兩百間教會跑透透,這樣的成果也令人覺得開心。因著這樣的活動,相信這些參與的青年人未來不管出遊、遷居、離家念書,每到一處定會尋找敬拜的祭壇。

※團契經驗的傳承

原以為過去這麼順利,上帝一直安排著我走在他預備的路上,沒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離開全職服事。上帝奇妙的安排也,四年機構的服事之後,發覺自己的性格需更多修磨。機構的服事者需要的特質是包容吸納更多人參與事工,自己過於工程師的性格與年輕急於表現,反而在全職服事的團隊中成為刺蝟。離開機構回到新竹園區工作,並也回到團契擔任義工輔導,把自己過去在團契所學得的往下傳承給新一個世代的學生。

在長青團契所認識的夥伴,所學習的經驗,將是生命中非常懷念與受用的。現在看到前後幾屆熟識的長青夥伴,現今都在台灣各領域當中堅守。每每在網路上或營會中看到認識的夥伴們分享著自己正在進行的服事,心中總是感謝父神讓我經歷六年的長青團契生活。

如果要我挑選一件長青團契的經歷中讓我覺得最寶貴的,我會說是在長青團契的訓練中,是在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如何明辨真理。在團契的訓練中,常常在一件小事上被追問「為什麼」?每一個論述的背後邏輯一不清楚馬上有人要釐清;碰到事情難以解決時,馬上回到事情的本質去思考,更多一步替喪失權益者多思考與關懷。

在離開全職服事後,上主並未離棄我,在工作上仍然引領我前頭的路。從技術的學習,聆聽不同需求的意見,一直到最近略帶管理規劃的工作上,職場上要考量照顧的面相越來越複雜,以及明辨自己是否陷入名利之間的誘惑。雖然並不能每次面對難題都能順利如意迎刃而解,但是在這些歷程中不斷的操練學習讓自己更多的替弱勢思考,更少的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另類網路工程師 (第 1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5 期 中國!中國! (70-7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5期  2013年  4月 中國!中國! 135
本期主題:中國!中國!
發行日期:2013/4/10
中國!中國!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面對中國議題的處置建議
四川地震與零八憲章中的中國基督徒
家庭教會:中國的清教徒運動
「認識中國」閱讀建議
重新認識中國NGO
兩岸關係下的就業迷思
歡迎降落火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素描吳震春
在工作、祈禱與靜默中和上帝重新相遇——我在曠鄉(上)
50屆神研班,史上最值回票價的營隊
神研班,讓我更期待查經
「因為上帝國在你們心裡、在你們中間」──我在神研班中的所得所感
與邊緣人面對面
另類網路工程師
日本反核歌曲:「ずっとウソだった」--攏teh嚎滫!
讀經筆記11 “Kap Siōng-tèkiàn-li̍p ha̍p-gî êkoan-hē.”是啥意思?
畢契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