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6期 基督教美學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公東的教堂》探索教堂美學與信仰
美學藝術與信仰的相互探索,透過交融來接近上帝,這是深入信仰的重要路徑。
關鍵字:
作者/曾宗盛 (美學藝術與信仰的相互探索,透過交融來接近上帝,這是深入信仰的重要路徑。)

※台東孩子閱讀《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我是個台東鄉下出生長大的孩子。小學時,經常在周六中午放學後,迫不及待地搭上公車到台東市區去找做裁縫的母親。每當公車經過一個大轉彎,看見公東高工那棟屋頂豎立水泥十字架的大樓,就知道台東市區快到了。我的心就會雀躍不已,期待到市區裡度過愉快的周末下午。此外,坐落在市區附近的天主教聖母醫院是我從小就認識的地方。在我上幼稚園時,曾因生病在此住院幾天。後來,在我大學時期祖父母相繼中風,住進這醫院。還有數年前先父癌末時,也在這裡的安寧病房度過幾日。因此,我對這所庭園裡豎立著白色聖母像的醫院印象非常深刻。這裡讓我感到溫馨安詳,還有感傷,帶著悲喜交織的回憶。而醫院旁邊的白冷會則是我高中信主以後,經常去訪的地方。在這裏,我認識幾位神父與修士,尤其和歐斯定修士和魏主安神父成為二十幾年的朋友。

2009年初,我讀了《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心裡非常激動,因為從我手中翻閱的書裡「浮現出」不少我熟悉的場景,還有我認識的人物。有些是我耳聞的故事,有些是感覺陌生,卻又新鮮的內容。特別的是,在這本書裡許多生動的描寫與美麗的攝影作品,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感受到,作者將我們台東幾處可愛而隱密的「花園」披露在讀者眼前,以溫暖、細膩而感人的筆調,真實而貼切地描述這一群神父和修士(可惜未介紹修女)的簡樸生活,以及他們在這裡默默做了數十年的美善工作。作者范毅舜先生生動地「重現」了我們台東某些角落的故事。有趣的是,在2010年《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被台東縣政府選為代表本縣的「一城一書」。

今年(2013)春節假期,我和家人回到台東老家過節,再次有機會閱讀范毅舜先生的兩本作品:《山丘上的修道院》和《公東的教堂》,讓我不只對教堂建築的風格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更深刻認識在這建築物背後的寶貴信仰與可愛的人。 

※《山丘上的修道院》 

《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的核心故事環繞著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道明會艾倫‧考提耶神父(Marie Alain Couturier, 1867-1954)和拉圖雷特修道院(Convent de la Tourette)三者之間交織的關係。無神論的偉大建築師柯比意為何願意為道明會設計及興建拉圖雷特修道院(1957-1960)?這是個讓人好奇的問題。作者范毅舜先生透過他抽絲剝繭的探索,融合一連串的可愛故事,生動地描述這個奇異組合的起因與發展過程。最後,作者以整章的篇幅來介紹修道院的建築風格與空間特色。此外,美麗而色彩豐富的攝影圖片更導引讀者,深入欣賞這修道院的風采,以及體驗在那不同空間裡散發的信仰氛圍。

范毅舜先生將一連串感人的小故事編織在這本書的敘述架構裡,最後拼出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更觸動我心的是,作者在敘述故事主題時,同時也在文字間流露出豐富而曲折的靈修旅程。有時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相會時的悸動與共鳴,有時是在心靈相通中,沉浸在無言而深刻的共融裡。這本書還提到,藝術與宗教之間的共通性,兩者確實有融會的可能性。書中的闡述讓我深有共鳴。

※《公東的教堂》 

至於《公東的教堂》也有類似前一本書的寫作風格。本書的核心環繞著錫質平神父(公東高工的創校人)、公東高工(創立與教育理念)和公東教堂(設計與建築)三者的關係。

首先,重要的靈魂人物是錫質平神父。第一章簡介錫神父的生平,1953年三十六歲的他來到台東鄉下地方,開始宣教的工作,也興建教堂。由於發覺教育的重要性,隨即在1959年創辦公東高工。剛開始先建造融合教堂、學生宿舍和實習教室於一體的四樓建築物。然後錫神父又以其一生的心力,苦心投入校務的經營。當然,來自瑞士的神父、修士,和一群專業技術的義工老師,在這學校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後來,錫神父罹患癌症,曾回瑞士治療,最後卻不顧重病與長上的反對,偷溜回到台東,度過人生最後的旅程。根據幾位後人的口述見證,活現出錫神父「鐵漢柔情」的人格,還有「麥子落入土地」的精神。

其次,本書第二章分享公東高工的創校及發展延伸闡述其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們今日追求升學與強調文憑的台灣社會認真地反省,到底什麼是好的教育?公東高工創校的理念為了讓東部鄉下的孩子有機會受教育,學得一技之長,可以改善生活。這種強調實用的技職教育,直接回應不少台東本地人的需求。近年在升學主義浪潮的衝擊下,這所技職學校遭遇嚴峻的挑戰,在堅持中持續經營。

本書第三章探討全書的核心:公東屋頂的聖堂。先前作者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已經對柯比意的建築風格與特色已有深入的介紹,在這裡他對公東教堂的「清水模」建築風格,做了生動與深刻的說明。還有教堂的內部空間,粗曠卻又前衛的十字架基督,以及彩色玻璃的苦路圖,都一一做了精闢的解說。有趣的是,介紹教堂建築之外,還連結了萬里以外的教堂原設計者瑞士建築師─達興登(Dahinden)先生,帶出一段溫韾的插曲。

此外,本書第四章也加入〈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續集,繼續介紹在台東無私奉獻服務的神父、修士和修女的故事。還有台東當地的教堂也是特色。這一章延續2008年出版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的故事,補充那本書遺漏的內容。這一章的人物故事多為各地駐堂神父的小故事,還有身懷絕技的修士,和默默奉獻的修女們,以及一位外籍醫生獻身醫療的小傳,生動而感人,更添增在海岸山脈服務的上帝僕人們豐富多樣的面貌。事實上,這些只是眾多故事中的部分面貌而已,還有其他許多感人的故事等待發覺。正如雲彩一樣的見證多元而豐富。

※教堂之美以外,美麗的信仰生命故事 

在《公東的教堂》這本書裡,對美麗聖堂的深刻描寫讓讀者心靈得到洗滌,而技職教育讓許多台東學子脫胎換骨。不只如此,書中許多人物的生命故事更令我深深感動。畢竟是這些人的信仰生命,讓教堂、學校以及在台東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群,綻放旺盛的生命力,還有散發迷人的光彩。這些是無可取代的寶藏。

對於今日我們的處境(社會、教會、神學院)而言,我認為本書的內容可以激發我們讀者繼續深入思考以下幾個議題:

1.宗教與藝術的對話,教堂與藝術的融合。小五哥(范毅舜先生喜歡人如此稱呼他)在《山丘上的修道院》和《公東的教堂》兩書中一再闡述這主題,強調兩者對話與共融的重要性。美學藝術與信仰的相互探索,透過交融來接近上帝,這是深入信仰的重要路徑,值得繼續推展。

2.《公東的教堂》強調(適切)教育的重要性,書中內容不斷地邀請讀者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何開拓人生視野,提升生活品質?尤其對於偏鄉與弱勢者的技職教育,讓人可以學習一技之長,改善生活。這樣的教育比過分看重文憑的升學主義更為重要。

3.不同於當前台灣不少教會追求的成功神學,《公東的教堂》提供另類的服事神學觀念。小五哥生動地描述白冷會這群謙卑可愛的長者,以低調而實在的方式,默默地委身服事上帝,照顧上帝的百姓,與當地人一起生活。這樣的信仰實踐與牧靈(牧會)服事,值得在此地生活的信仰者去欣賞與珍惜,甚至參與學習與實踐。上帝的教會(基督的身體)是一體而多樣豐富的。

4.小五哥的前述三本書用許多的篇幅探討靈修與靈性成長。而他本人也經歷多年的靈修旅程,經驗生命的蛻變與提升。從某方面來說,這三本書是幫助我們靈修的好書,鼓勵讀者接受不斷地淬鍊,邁向成熟。

最後,小五哥的書也不停地激勵我去思考,什麼是永恆?這一群神父、修士和修女們遠離可愛的家鄉,來到台灣的偏鄉角落,與本地人一起生活,自然地老化,甚至葬身此地。我常覺好奇,是什麼讓她/他們如此坦然面對生命與死亡?曾有一次,我到台東一所聖教,想要拜訪某位相識的神父。教堂裡的人神態自若地回答我:「他不在這裡,已經到天主那裏去了。」這些修道者如此淡泊而自然地看待死亡。讓我深深震撼,卻也更激勵我勇於想像,當人地上生命結束,進入永恆時,那會是什麼樣的滋味?! 

同作者相關文章:
意識形態與聖經詮釋 (第 186 期)
古代猶太教觀點看「創造」:《塔木德》與《創世記註釋書》舉例 (第 167 期)
「綑綁以撒」故事的詮釋 (第 163 期)
簡介創世記的內容主題與神學特色 (第 139 期)
從《公東的教堂》探索教堂美學與信仰 (第 136 期)
上帝是窮人的保護者──淺談舊約中的貧富關係 (第 11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6 期 基督教美學 (24-2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6期  2013年  6月 基督教美學 136
本期主題:基督教美學
發行日期:2013/6/10
基督教美學
基督宗教的美學—在神學與靈修當中遇見「美」
藝術與信仰:從美感認識信仰、從信仰中體會美
教堂裡的現代藝術——衝突與接納
有意義的教堂美學
從《公東的教堂》探索教堂美學與信仰
我的亞洲基督教藝術經驗
學習聽聞大地的聲音
在工作、祈禱與靜默中和上帝重新相遇——我在曠鄉(下)
打造從心而出的美麗環境
「吃」與「饞」
旅行中的心靈相機
話說彌迪理牧師
教養、宗教與基督:從《矢内原忠雄傳》想到的
媠䆀無比止
參與 WSCF-AP Women Doing Theology 心得
核四?核能?究竟為何而反?
成為天國的富翁
三驚有夢——讀吳祥輝的國家書寫三部曲系列
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