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到台灣的住宅環境之美為何,恐怕有諸多見解、也難有定論。
1995年2月6日, 德國《明鏡週刊》把台灣形容為「像一座垃圾場」、「台灣人好比生活在豬舍一樣」,來諷刺我們的週遭環境;對此,在這一二十年各方的覺醒與努力之下,無論是都市設計、建築造型或城市鄉村風貌的塑造上,多少有些進步。然而,相信許多出過國的兄弟姐妹,或看過許多網路、各種媒體有關國外風景遊歷之報導,「我們對家園的想像是甚麼?甚麼可以代表台灣環境之美?」的疑問仍會油然而生,原因之一在於部分國家的視覺感受與環境氛圍,都有獨特及鮮明的感受;相較於台灣環境,似乎懷鄉的思念可能多於景色優美的讚嘆。近年來,許多在地的文化地景再造,試圖找出屬於台灣的特殊情境,例如三峽老街、宜蘭厝、或老房子運動等,有些深刻成功,有些卻無法融入常民生活、成為某觀點詮釋的樣板。站在基督徒的角度上,台灣環境的塑造,我們又有甚麼可以盡力之處?如持續心中霧霧不明、漠不關心,在信仰反省中也難以忍受。
※環境的視覺印象
日本環境相信是國人最熟悉也最具識別性的代表,除了基本的整齊清潔之外,無論在鄉間或是在東京大都市,我們幾乎一眼就可認出,這就是日本的風情或環境,不會張冠李戴;當然這麼清晰的識別,係來自於深厚的文化底藴,在硬體中反映蛻生出一些符號、元素或環境中的要素,讓我們對於日本的視覺有著深刻的印象。
求學時讀西方著作談及都市意象時,講到香港無非兩個印象,一是高密度的高樓群、另一則是街道中幾以蔽天的諸多招牌;換言之,西方看待後者是代表香港的獨特印象,足以代表香港的特殊情境。
求學當時正處全球化思潮,如何強調在地性以補足全球化所帶來的缺損,似乎是我們當時感興趣的話題。因此,許多有關台灣夜市文化、招牌、傳統市場、或亭仔腳等研究各有偏重,企圖找出其中要素並加以改造,達到台灣獨特環境之塑造;然而,與此同時,心中卻論證着這些所謂台灣特殊的「情境」與合宜的生活有時卻不能共存,例如,過於整齊清潔的夜市似乎就少了「味」、整齊清潔的招牌卻讓人感覺「假掰」、維護亭仔腳的存在卻留下違法佔用難以通行的現狀,難道台灣的風情就僅能從這些元素中尋找,而不能從台灣的文化或精神蛻變而出嗎?對照日本環境應非千年前就是如此,而是古典與現在、去蕪存菁後留下珍貴的對話與創新。
※異質空間的美善
或許上帝選召第一個建築師的過程可以讓我們來思考,這位建築師記載在出埃及記卅一章中,一位來自猶大支派的比撒列,他是上帝選召用來製作上帝的住所-會幕及其他器物的總工頭,能想出巧工,無論金銀銅或各樣寶石都難不倒他;以現今角度,會幕的元素,可能連一般豪宅也比不上,或許您還會覺得過於俗氣;然而在出埃及時,漫漫曠野中,有一處雕刻有各式珍寶與及奇異空間的會幕,代表的是「分別為聖」及一種「異質空間」的產出,不同於其他泛泛地點,這個空間代表着至聖所的意涵。
我們也可以此來思考世界一絕的香港招牌其背後意義,從視覺上競相爭出的水平元素來解析,每個招牌彷彿不安於只是建築物的附屬品,均努力向街道中間延伸,甚至可以聽到其吶喊「選我、選我」的迫切聲音,這樣的街景遮蔽天空、填塞視覺,甚或帶有點的「視覺暴力」,雖然能代表香港不同於世界其他都市的獨特意象,然隨之帶來的紛亂感官,及閉不見日的負面物理環境(光與通風),並非是對人最友善、最好的結果。觀察台灣大多數街道亦同,許多店牌市招張牙舞爪,寧願遮住別人也惟恐路人看不到的心態,雖代表地方特色,但卻造成紛亂的街景氛圍,加上亭仔腳佔用,路人紛紛走入道路與車爭道,這就是常出現在你我身邊的環境樣態;街邊建物或許雕梁畫棟、風情萬千,但再美麗的硬體,也遮攔不住人心與環境薄弱的互助連結,產生不出「美」的情境。
因此,吾人可以從心做起,改變我心對於環境的理解與對話,多一些善意、多一些願意,就能產生出獨特美善的「異質空間」,這也是無法臨摹而來,而是根源於文化的美好轉化;若僅純粹打造樣板桃花源,其實只要資本與視覺美感分析專業即可,一點都不可貴,然而眾人心境改變的文化轉向,才是可長可久、帶領環境變佳的意境根源。近年來台灣軟實力與友善關懷的國際形象屢獲提升,事實上比起其他國家,台灣人民的熱情與友善也確實令人感動,若是我們願意一點一滴、回歸本心在身邊事物上妝點,不為私利、不求己名的善意表現,再平凡的老舊建物一草一木之溫心擺設,也會比名建築師設計的冷漠豪宅更令人咀嚼再三、流連忘返。
因此,當您在構思自己的招牌要怎麼表現實,可以更友善一點,適度地表達出代表店家的美;當您在妝點住家的環境時,哪怕是幾盆花、一棵樹,若放在適當的地點,也可以造就出常人就可感受到的美善空間,比起日本街頭的冰冷美麗,台灣若能表達從心而出的溫情善意,更能取代視覺美感,創造直達人心的美麗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