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青年的創造力
青年的教會參與首先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或者憑什麼?青年可以參與教會決策。筆者認為核心的關鍵是:青年的創造力和行動力。從前年的洪仲丘命案組織了公民一九八五,到三一八學運後的遍地開花,都可以看到青年最有價值的部份即在於行動力,以及他們把自己的創造力、想法和計劃實現出來的能力。創造力代表更多種的可能性:有時候教會的決策容易落入非A即B的邏輯之中,或是完全依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創造力可以提供教會更多重的可能性,讓決策有更多的空間。行動力則代表把創造力付諸實踐的能力:創造力和伴隨而來的計劃,也讓教會事工不淪於會議記錄的內容,而是能確實的付諸實踐,讓有意義的創造力能在經驗的協助下真實的成為教會事工的一部份。
但是現今長老教會地方教會的權力基本上以長執會和小會為主,青年要進入權力圈參與決策困難重重,包含:受洗年限、累積的人脈、學業的阻擋、經驗的不足都影響青年參與現有長執會的可能性。因為在現有的教會制度下參與決策圈的難度過高,教會青年很難透過正常體制來影響教會運作,更難以表達青年族群的意見。1977年第一屆總會青年大會通過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十大信念中提到:「今日青年是今日教會,我們確信我們是今日教會的一份子,不能免除教會對時代的責任。因此,根據我們的信仰告白,我們願意接受青年應有的責任。」38年前的青年即意識到教會是我們的責任,今日的青年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對長老會的認同,所以我們期待參與在現在的教會中。因此,對長老會的認同,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認識所屬信仰群體
一般長老會青年所面對到的信仰群體認同基本上有五層:普世基督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中會、所屬堂會、所屬團契。因此對這五層信仰群體的認識和投入經驗,便成為塑造青年認同很重要的關鍵,如果對所屬的群體不認識、不熟悉信仰就等於失了根飄浮在水上,大水一來就被沖走。這也是為什麼團契歷史、堂會歷史、宣教歷史是這麼重要的原因,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十一章論述了以色列族群的歷史,目的是在第十二章提醒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見證人,我們為何還不信?整本聖經也不斷的提醒我們,信仰是群體的,更是有歷史性的,這也是信仰必須包含認識信仰群體的原因。
來到實際面上來看,我們的認識必須包含對上帝、世界、所屬群體、自己的四層認識。青年必須在這四層上建立自己的神學、想法和處事態度,並從自己的認識上使用創造力和行動力,透過參與形塑信仰認同。在台灣這樣的多元處境,透過認同讓青年成為上帝造他們的樣式,這也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此外,青年參與教會決策,也是一種建造認同的方式,當青年對教會有各種層面的投入,並能夠認同群體,青年才能真正投入整個信仰建造的歷程。
回歸到青年自身的反省,我認為聖經和神學素養的不足才是核心。上述所說的問題即是歷史神學最重要的地方之一,而諸如教會應該如何決策?如何對待別人?如何傳福音?這類的問題,即是如何以基督教信仰來做行動和決策判斷的問題,這也指出:教會對聖經和神學的不熟悉可以說是現在教會充滿混亂的原因。再來是教會領袖的問題,青年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成為教會的領袖?青年必須透過不斷的認識來擴充自己的世界和經驗,並用經驗來輔助創造力,最後實踐自己的行動;現實是大部份的青年的自我認知不足,無法讓創造力變成行動力,也欠缺足夠的經驗來做督導,這也是青年必須提升自我價值的原因之一。
※重新思考基督徒身分
我想青年如何參與教會的關鍵在於教會如何教導和陪伴青年。對信仰群體的認識必須一代一代努力的耕耘,也必須讓青年透過信仰群體的認識參與在上帝不間斷恩典的顯現當中。今日的教會應當跳脫事工和增長的假象,回頭堅固我們遺忘的聖經和神學,重新思考和行出基督徒的身分,並參與在社會當中,做上帝的見證人。
今年是台灣宣教一百五十週年,也是總會所定的青年年,在這當中我們重新思考青年的事工;但青年不只是一個「事工」,青年是一個不斷變動的群體,會有人不斷的脫離青年,也有人不斷的加入青年,時代也會不斷造就出新一代的年輕人,青年是一個變動的有機體。如何在後太陽花時代形塑青年對長老會的認同?如何讓教育普及化、資訊爆炸又快速流動、知識取得容易的這一代參與在現有體制中?體制是否應該變化?我們對青年的看法是否也要更新?而青年能否更投入的參與在教會和社會中上帝呼召他們的地方?這都是長老教會青年必須投入和參與的,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也許,對信仰的不夠投入、對上帝的呼召不夠謙卑委身,我們沒有在各自被呼召之處回應上帝,導致當今教會真正的問題是「我們都沒有把自己完全獻上給主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