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0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字級調整:

特稿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新使者》應該有更大的雄心,將我們對信仰與實踐的的看法,分享給更多的讀者,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關鍵字:
作者/陳錦生 (新使者前社長,長榮大學教授)

※見證「焚而不燬」的上帝

今年是基督教入台宣教150週年,這一期《新使者》也恰好是第150期的出刊。從《使者》、《使者新刊》到1990年開始更名為《新使者》,其實都秉持同一個理念,就是強調「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基督教雜誌。《新使者》從1990年創刊至今剛好滿25年,150期。若從最開始的「前世」,1963年二月的《使者》創刊算起,至今,也有52年約300期了。不管是25年或52年,雜誌的存活實在是個奇蹟。過去有一句戲言:「如果想要害一個人,就勸他去辦雜誌。」可見雜誌難辦,自古皆然。

雜誌難辦,基督教雜誌更難辦;特別是一些高成本,高價位的新雜誌以及各式各樣的政論或腥羶雜誌充斥的環境下,《新使者》要堅持其「理性的、信仰的、本土的」三個編輯原則而能存活這麼久,更是難上加難。25年來,教會的環境變化很大,各式各樣的獨立教會一個個成立,所謂的市場導向的「大型教會」如雨後春筍地出現,長老會卻仍然堅持其一貫不討好的多元包容,關心社會,並重視聖經教導的立場。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努力傳揚上帝國的福音,雖不容於當權者,卻仍然秉持「行公義,好憐憫」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做時代的見證。150年的教會和150期的雜誌,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同樣辛苦地存活下來,再次見證「焚而不燬」的上帝與我們同在。

※一本很有深度的雜誌

雖然如此,過去的成功或存活,並不表示未來的10年,50年甚或再一個150年也一樣。教會如此,雜誌也是如此。長老教會過去曾有「倍加運動」,「廿一世紀宣教運動」,現在則提出了「一領一,新倍加」的口號。反觀我們的《新使者》,雖然曾有成長,但近年來,成長緩慢,甚或停滯。存活,如果只是苟延殘喘,不如早早了斷;存活,如果形同植物人,不如及早安樂死。所幸,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上個月新舊社長交接時,新社長林益仁教授提了一個問題:到底《新使者》對教會或對社會有什麼貢獻或影響力?我們大約知道,有許多學術論文在參考文獻中引用《新使者》的文章,而且至少有兩篇碩士論文將其做為研究的對象(註)。就在不久前,偶然遇到教會史學者魏外揚老師,提到《新使者》時,他隨口說道:「那是一本很有深度的雜誌。」由於他不知道我和雜誌的關係,因此絕非是客套話。但如果比較其他教會雜誌的發行量和訂戶數,我們只好說我們是「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啦!

像這種讀起來有點「硬」或深度的「半學術」雜誌,25年來卻都能準時出刊,財務也多能勉強平衡,好像曠野中的嗎哪,不多也不少,真的是上帝的保守。除了張德麟牧師幾乎「一生懸命」地長期全力投入之外,林元生長老和幾位歷任的社委,總編和許多教會(如:台北東門)和機構(如:馬偕、彰基),長期的全力支持也是主要因素。另外,每年聖誕節發行的「聖誕特刊」算是業外收入,在財務上也不無小補。沒有這些支持者和業外收入的挹注,光靠雜誌本身其實很難維持下去。

台灣的教會雜誌面臨的主要困境包括:人才不足、經費不足、教會市場狹窄、一般市場難入、缺乏有效行銷、總體經濟環境不佳及讀者群越來越少等幾個因素。過去《新使者》靠著內容吸引讀者,靠著「永久會員」籌募基金,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但廿餘年來,物換星移,環境漸漸改變,教會在變,讀者也在變。在到處充斥著濫情感性的「特會文化」和一窩蜂地向韓國、新加坡取經的潮流下,《新使者》堅持「理性的、信仰的、本土的」理念,好像與潮流格格不入。再加上網際網路的興起,社群網站的大舉入侵,對整個社會大眾的閱讀習慣都產生重大劇變。《新使者》仍然可以存活,勿寧說是一種奇蹟。雖然如此,《新使者》應該有更大的雄心,將我們對信仰與實踐的的看法,分享給更多的讀者,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在150期時做一個自我檢討,也是必要的。

※面對艱難的挑戰

在內容方面,幾個專欄,像「神學淺說」、「解惑之窗」都是既通俗又有深度的文章;「厝邊頭尾」、「潮流脈動」則是分享實務的經驗交流;「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方面讓我們認識信仰長輩的典範,也為台灣的教會留下珍貴的資料。有許多的內容,常常是敏感,卻又重要的,如:台灣的前途、同性戀議題、全球化、網路、學運、體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都是走在其他教會雜誌的前面,勇於面對和用開放的胸襟來討論。縱有爭議,也希望都能秉持「理性的」態度相互包容與尊重。

在讀者方面,《新使者》出版時自我定位為大學生或知識份子的雜誌,早期在大學生社群,或畢契當中尚有許多讀者。時至今日,大學生人數急速增加,讀者卻未相對增加。顯然雜誌與現代大學生的品味仍有距離。雖然在編委和社委中加入了學生代表,但大學生的讀者在流失中,卻是不爭的事實。當然,這與網路和智慧手機的興起,部落格、臉書、電子書變成了閱聽主流有關。然而,網路世界不斷地前進,我們稍有停滯,便將會造成致命的落後。因此,網路世界的開拓,必須急起直追,這也是未來要開發的部分。另一方面,台灣社會讀書風氣的下降,也影響到雜誌的成長。據《遠見》的2012年的調查,國人完全不看書的比率,從2010年的24.1%,上升到2012年的27.9%,若加上很少看書和不看書的總數,幾乎有一半的人口不讀書。購書量、購書經費和閱讀時數都較四年前下滑,這對雜誌(特別是紙本雜誌)也是一種威脅。如何鼓勵學生、團契利用《新使者》的文章或專欄作為討論的材料,也是要思考的課題。

在行銷方面,可以說是最弱的一環。從行銷學常講的4P原則: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和通路(Place)來說,雜誌內容再怎麼好,價錢便宜,若沒有有效地行銷,仍然白費工夫。尤其基督教書籍及雜誌,除了少數教會書房外,很難進入一般民間的通路。過去的行銷,常常是傳統地方法,靠團契輔導,靠牧師介紹,利用神研班的管道等方式。主要靠人際關係與交情,雖有效卻不一定找到真正的訂戶。如何擴大讀者群,鼓勵更多的讀者產生閱讀動機和養成閱讀的習慣,需要再加強。當然,過去也曾有專人負責行銷,成效也不錯,但經費有限加上行銷人才難求,影響了後續的發展。《新使者》過去曾針對某些主題,辦過幾次研討會,邀請作者與讀者做雙向溝通,效果其實不錯,可惜因人手不足而後繼無力。

當然,一個雜誌要成功,除了賣內容、賣產品、還要賣交情和賣服務。也許我們要學習其他成功的雜誌,比如封面的設計如何更吸引人、如何下標題、如何利用網路行銷、建立FB粉絲團、辦理各種促銷活動等等。今年初,曾隨《教會公報社》赴香港觀摩幾個基督教出版社,學習他們的經營和行銷手法,獲益良多。香港彈丸之地,這些出版社卻對世界華人教會影響深遠。《新使者》是否有發展華文市場的雄心大志,值得考慮。當然,在轉變的過程當中,重要的是要維持原有的理念,不應隨波逐流。一個真正好的雜誌不是順應讀者的喜好,而是要帶領讀者應走的方向。這也是最難的挑戰。

【註】兩本以新使者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

沈游振(201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論述之分析—以《台灣教會公報》及《新使者》為對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祈得(2015),使者—新使者雜誌的解放神學脈絡與政治實踐。台灣神學院。

同作者相關文章: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第 150 期)
教會的變與不變 (第 146 期)
大學教育與就業準備 (第 129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幸福,一種靈性生活 (第 89 期)
論「大補帖」 (第 52 期)
教會狂想曲 (第 4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0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0期  2015年  10月 這世界繽紛多元 150
本期主題:這世界繽紛多元
發行日期:2015/10/10
這世界繽紛多元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在多元社會中的基督徒公民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如何放下歧見
培養跨越文化的多元溝通能力
妳是我的姐妹
多元又平等,這塊島嶼的驕傲
我在馬來西亞山城牧會
從香港參訪反思教會與社會的關係
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
台灣教會界的女先鋒──李明安牧師
每一顆石頭,都是以愛之名
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
讀經筆記20 「短視」m̄是台語
敬覆「否定的否定敢m̄是肯定」
你跟上主摔角沒?
※神の家族
與永恒交會:記「我愛台灣宣教營」
用愛與非暴力開創島嶼天光
彼此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