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6期 愛及曠野
字級調整:

特稿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帶給感染者極大傷害與痛苦的不是HlV病毒而是人們的無知、偏見和歧視!
關鍵字:
作者/喀飛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愛滋修法聯盟成員)

※愛滋是可控制的慢性病

愛滋病從1980年代初期被人類發現以來,已經超過30年。這30多年以來人們對愛滋病從一無所知、束手無策,歷經許多醫藥專家的努力研究,至今愛滋病早已不再是高致死率的疾病;透過進步的醫藥控制及治療,今天的愛滋病普遍被醫學界認為是慢性病。

僅管愛滋在醫藥及治療上突飛猛進,卻還是有許多人對愛滋仍舊停留在2、30年前的恐懼。引起愛滋的HIV病毒早已不像過去那麼容易致人於死,帶給感染者極大傷害與痛苦的不是HlV病毒而是人們的無知、偏見和歧視!

每次愛滋新聞出現,就讓人「見識」一次現今台灣社會的愛滋偏見與歧視有多麼嚴重。最近媒體關注的國防大學將愛滋學生退學ㄧ案,事件爆發後,某些媒體刊載的投書內容尤為代表。

「讓你跟愛滋病患同寢共食,你願意嗎?讓你跟愛滋病患共享教室空間,在體育課流汗衝撞,撞破皮流血了,還得護著他的傷口送保健室,途中你可能碰觸到他的血液,基於同學情誼,勇敢地擦拭血液,學校醫護單位也是勇敢的承接病患,你願意嗎?

如果你都不願意,為何國防大學的師生就必須被迫願意?」「多數人感興趣的問題是,請問阿立,你的愛滋病怎麼來的?大家對感染途徑的高度興趣,跟所謂的社會歧視絕對是百分之百的正相關。」(三立新聞網站專欄,作者:曾有文)

類似的說法,也出現在許多相關新聞報導的網路留言,文字裡漫延著對愛滋的恐懼與偏見。落伍的愛滋知識加深了偏見與恐懼,帶著被渲染的恐懼最後反映在對於感染者的排擠、壓迫與歧視。其中論點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等於對台灣這些年來的愛滋教育打了一個大巴掌。

前面提及文章中最大的矛盾就是,講到愛滋感染立即想當然爾認定「當事人是男同志性行為所致」,但是表達恐懼與排斥時卻認為「只要一起生活就隨時有感染風險」。

※常見的錯誤認知

對愛滋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包括以下幾點:

錯誤認知一:「同桌吃飯、共同喝一杯飲料、衣服也一起洗、一起游泳……會感染愛滋」

澄清:HlV病毒要進到一個人體內必須要先1、接觸到HlV感染者的血液或特定體液(精液、前列腺液、乳汁、陰道分泌液),而且2、接觸時還要有明顯的傷口或是黏膜組織,以上兩個要件同時存在才有感染的風險。
也就是說,吃飯、喝飲料、洗衣服、游泳、打球根本不符合感染要件,不可能造成感染(汗水和口水都不具傳染力)。即使身邊感染者不小心受傷流血,只要自身沒有傷口,健康的皮膚接觸到感染者血液也沒有機會感染!

錯誤認知二:「感染HlV會立刻面臨死亡威脅或是立刻病倒無法再念書、工作」

澄清:很多人混淆「感染者」(指感染HlV病毒)與「愛滋病人」(免疫力指數降到一定數值引起伺機性感染);「感染者」只要定期就醫或吃藥可以維持健康身體,和一般人一樣正常工作、念書,即使發病變成「愛滋病人」,在現在的醫藥技術妥善照顧下仍然可以恢復健康。

錯誤認知三:「愛滋是特定身份者的疾病」

澄清:要降低感染HlV的風險,重點在避免傷口接觸到具有感染力的血液或特定體液,也就是說,行為模式比身份更值得關注。
HlV病毒想要進入另一個人身體,並不會分辨你是什麼性身份、什麼性道德或是選擇什麼生活方式的人,它只能分辨你是否給它傳染路徑。
過去的衞教宣導常常把愛滋當成男同志、性工作者、藥癮者的疾病,最大的負面影響就是,讓許多民眾誤以為愛滋和自己絕對無關而不去好好認識愛滋基本常識。當你不暸解傳染途徑和愛滋知識,就是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

※如果感染者是你的家人、朋友

害怕生命受威脅是人類的本能,但是如果只是存在對疾病(愛滋)的恐懼,其實不是保證自己身體健康的好方法;甚至把排斥、隔離生病的人當成「維護權益」的主張,更是弄錯了方向。

與其做出、說出一些無濟於自身健康的謬誤主張,且壓迫感染者生存的歧視説法,不如好好地思考:關於愛滋,到底自己恐𢣷的是什麼?這些恐懼如果在深入瞭解愛滋的現代知識之後,是否還存在?去聽聽感染者真實的生命故事(不是那種覺今是昨非、自我否定的懺悔式認罪告白),瞭解感染者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面貌後,想想如果那個人是你的至親好友,你還會只是想到排擠、隔離與丟石頭嗎?

同作者相關文章: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第 15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6 期 愛及曠野 (65-6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6期  2016年  10月 愛及曠野 156
本期主題:愛及曠野
發行日期:2016/10/10
愛及曠野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到「環境倫理學之父」
荒野地、野生動物與基督徒
看顧自然:從事實到價值,從尊敬到尊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健康之道——側寫羅斯頓教授訪彰化西南沿海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當美術館變成聖殿——安力․給怒的宗教藝術
泰澤東亞聚會分享
感謝主讓我們遇見彼此的差異
慈悲禧年的世界青年日
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讀經筆記25─華語「初熟」,台語講「頭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 2 ─ 南中東門教會、潘道榮、淡水教會
關於資本主義和信仰的一些思考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