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6期 愛及曠野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神研班的收穫就是學會「發現問題」,進而嘗試去解決它。
關鍵字:
作者/洪艾玫 (台北大學長青團契)

※神研班的趣味

團契輔導跟我說過,神研班就是一群人把自己關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花一個禮拜的時間研讀聖經。乍聽真的會很疑惑怎麼有人願意參加這麼無趣的營會,但迄今我已連續參加兩次。去年,剛成為大一生的我,在輔導大力推薦下懵懵懂懂的報名了,那時只覺得這個營會對於初信主的我來說太過艱澀,無論是小組討論或大堂專講都充斥著我聽不懂的想法,每個人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這一切都令我感到恐懼,甚至不斷萌生回家的念頭。

而今年,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想看看接觸基督信仰短短一年的我有怎樣的成長或改變。在這一年間,我參與了所有大專中心或PTL(台北長青聯合團契)辦的活動、負責自己團契的主要事務、進入PTL的決策核心、也在眾人的見證和祝福下接受洗禮。正因為這些經歷,讓我對於信仰、團契都有不一樣的定義和思考,我覺得神研班不只是查經,透過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教會、團契、校系的朋友們齊聚一處研讀和分享,讓我們得以聽聽別人的觀點,同時反思自己的信仰和所處的群體,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研讀聖經的方法

研讀《羅馬書》的同時我想著,我們似乎習慣說著其實自己也不太確定是什麼意思的詞彙,譬如什麼叫做「因信稱義」?只要相信就是義人嗎?為什麼敬拜團的主領總是說「讓我們用掌聲將榮耀歸給上帝」?到底什麼是「榮耀」?上帝真的需要我們去「榮耀」祂嗎?又,什麼是「傳福音」?我們又該怎麼傳?什麼方式才能讓人願意嘗試接觸我們的信仰?種種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只是透過小組討論、分享能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同時也學習尊重別人的答案。

關於研經,印象最深的是小組輔導一邊聽我們的討論、一邊在黑板照我們的意思畫了心智圖,幫助我們思考罪、律法、立約、應許、恩典、榮耀等等抽象詞彙之間的關聯,討論時間我們屢屢沉默,定睛黑板再次思考怎樣的解釋才是合理的。無論是講師或輔導都一直提醒我們不要斷章取義,僅用某一章節的經文來當作某觀點的「證據」,甚至引此做為石頭丟向別人、成為論斷他人的理由。應該小心地先回到事件當時的時代背景,甚至作者(無論是聖經經卷或註釋書都一樣)身處的社會處境、世界觀來重新檢視,然後再把該段經文拿來對應現今社會的狀況。

※經文帶來的感動

我沒有想過書信體、又都是比較生硬的信仰根本問題的《羅馬書》也能讓我受到感動。保羅說:「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也不可評斷吃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接納他了。」(羅14:3)《羅馬書》撰寫的目的是使當時的猶太基督徒和所謂的外邦基督徒「合一」,吃或不吃某些食物不是最大的問題,「信靠」才是最重要的事,然而吃、不吃的爭議卻使得當時的基督徒互相指責,所以保羅隨後也說:「……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上帝;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他也感謝上帝。」(羅14:6)我們小組討論了許久諸如基督徒是否能吃豬血糕的問題,最後歸結出每個人的行為背後之動機是應當被理解的。

譬如有人因朋友不幸餓死而難過得暴飲暴食,而另一人則是難過得都不吃不喝,他們不是因為自己貪吃,也不是為了反抗社會既定價值觀(瘦=美?),而是有各自的理由,我們要做的是去感受、理解,而不是在尚未了解前因後果就先為對方「定罪」,自詡為正確的一方,大加撻伐一切的「不一樣」。想想自己真的常輕易的以未曾好好了解的偏見對別人發怒,但基督信仰教我們的是「愛」、是感受、是理解,多一分溫柔對待世界,也許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衝突。

16章是一連串的人名和問安,每次都是被跳過、忽略的一章,但經小組輔導的提醒,我才恍然大悟且同樣深受感動。保羅並未因自己是使徒而自高自大,認為僅靠自己就凡事都能,難得的是他不忘提及傳福音的路上受了多少人的幫忙,就如同電影末尾一定會有長長的一串幕後工作人員名單,沒有人能夠單靠己力完成一件事,我看到的是一個不居功、謙卑、懂得感恩的榜樣。

雖然覺得今年沒有小組晚禱有些可惜,少了很多小組分享的時間,但每天的泰澤晚禱卻是整天疲累後沉澱心情、獲得心中平靜、安歇的時刻,四百人齊聚一處,用各自熟悉的語言吟唱相同的旋律一起敬拜上主,這是多麼美好、多麼感人的時刻!語言不是阻絕溝通的障礙,因著相同的旋律,我們能夠同時、同心向同一位上帝祈禱,這也是泰澤祈禱吸引、感動我的地方,在反覆的吟詠中,找到真正的安靜。

閉會禮拜中,PTL聯合詩班獻詩《如鷹展翅上騰 誰能使我與神的愛隔絕》組曲,刻意選了有《羅馬書》經節的歌,在一次又一次詰問「誰能使我與神的愛隔絕?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危險、刀劍嗎?」中讓我們思想整個營會帶來了什麼?獲得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又給予了什麼?關於信仰,我們能做的還有什麼?正如同獻心會時寫的卡片一樣,上帝白白給予很多的恩典和數不盡的愛,而我們該如何回應?

※學會「發現問題」

透過神研班,讓我對於信仰有更多的認識,也許不是全部都能領會,甚至可能只解決了小部分的問題,卻帶著更多的疑問回到生活中,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神研班的收穫就是學會「發現問題」,進而嘗試去解決它,能找到問題才有進步的可能。

信仰是為了使人得到自由,可是我們往往太在意一些根本不是太重要的東西,反倒使它成為束縛的枷鎖,甚至是傷害別人的理由。神研班不是個結束,反而只是個開始,願我們能一起帶著在營會的收穫,回到各自的生活中,溫柔而堅定的實踐信仰。

同作者相關文章: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第 156 期)
儀式X洗禮 (第 152 期)
收穫滿滿的神研班 (第 14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6 期 愛及曠野 (76-7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6期  2016年  10月 愛及曠野 156
本期主題:愛及曠野
發行日期:2016/10/10
愛及曠野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到「環境倫理學之父」
荒野地、野生動物與基督徒
看顧自然:從事實到價值,從尊敬到尊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健康之道——側寫羅斯頓教授訪彰化西南沿海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當美術館變成聖殿——安力․給怒的宗教藝術
泰澤東亞聚會分享
感謝主讓我們遇見彼此的差異
慈悲禧年的世界青年日
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讀經筆記25─華語「初熟」,台語講「頭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 2 ─ 南中東門教會、潘道榮、淡水教會
關於資本主義和信仰的一些思考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