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通有限的基督教神學華文出版品中,除了著名的猶太學者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以外,哈洛德.庫希納(Harold S.Kushner)是我僅知的猶太拉比中最喜愛的神學家,自從二十多年前在神學院讀書時,經由教授推薦閱讀庫希納的第一本暢銷書中譯版《善有惡報》(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即後來由張老師出版社再版改書名為《當好人遇上壞事》)之後,我就成為他的忠實粉絲,四處蒐集他的所有著作包含英語原文版。儘管庫希納在歐美神學界或一般出版業的評價中,早已是人盡皆知著作等身的暢銷作家,但他的所有著作翻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卻是寥寥可數。除了上述作品和本書《拉比給我們生命最重要的九堂課》以外,還有一本探討約伯記的中文版釋義書,其他11本原文著作中不乏一出版即榮登當地出版業暢銷排行榜的好書,例如:How Good Do We Have to Be? Living a Life That Matters, When All You've Ever Wanted Isn't Enough, Who Needs God? 等等作品,可惜它們至今沒有得到華文出版業的青睞,以致於台灣讀者無法更廣泛地欣賞庫希納的神學思想和信仰之道。
我曾經幻想如果能將他的所有著作翻譯成中文,或許能造福那些對人生或信仰失去盼望的人;也曾經試著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小組來翻譯他的書,但如此浩大的工程,終究不是平日有正職者利用業餘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事。對於無法將庫希納的著作更全面性地介紹給喜愛思考信仰的親友,這件事始終是我內心的遺憾。如今我們終於有機會一睹庫希納晚年封筆時的代表作,這本書某部分來說是他的人生回憶錄,但主要內容則是他身為一個牧會的拉比,在真實的人際互動故事中,重新思考傳統的信仰與神學,並做出適切的調整以因應時代的需要。這也是庫希納為何在首章即強調,今日的宗教議程不應由昨日的答案來界定,儘管昨日的答案充滿智慧,因為人性並沒有重大改變;但信仰在今日所要答覆的複雜問題,不是過去傳統信仰強調的順服可以應付的。
本書討論的主題分為九個單元涵蓋上帝觀、苦難的問題、報復與饒恕、人性與良知......等等。這些彌足珍貴的生命功課,都是從庫希納有血有淚的人生故事或牧會生涯反思體驗而成的,其中對我個人信仰影響最深的有三個要點,一是庫希納對上帝的認識,其次是他創意地詮釋創世記第三章有關人性的伊甸園故事,最後是他對於報復與饒恕的看法。其實這三個信仰反思,也散見於他的諸多作品中,當我不斷地從他的著作重複閱讀到這些堅錘百煉的人生功課,不知不覺之間,它們也內化為我自己對於人生和信仰的價值觀。
在傳統教義和信仰環境長大的信徒,難免在禱告或言談中將上帝想像為一個高高坐在天上的寶座,蓄著白髮與鬍子並擁有無限能力的偉人;但庫希納告訴我們根本不該用任何一種形像加諸在上帝的身上,一旦我們這樣做,就限制了無限的上帝適合我們有限的「品味」。聖經所見證的上帝,並不是任我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神明,也不是一位高坐天上嚴密監控人類有無違犯祂的旨意,動不動就施加懲罰,把犯錯者打入地獄的上帝。庫希納堅稱他不相信這樣的上帝,也不敬拜祂;反之,他所相信的上帝,並沒有義務成為我們心目中所喜歡或渴求的樣子,好比醫治絕症或幫助我們所有的願望成真。上帝的角色,不是使我們的生活過得容易一些,或為我們清除困難的部分。對庫希納來說,上帝是給我們遠見或異象的「力量」,知道自己需要做甚麼,並且堅固我們的心靈,無論事情有多困難,仍使我們可以自己動手處理,並在人生旅途中與我們同在。
雖然庫希納對上帝的解說,所帶來的神學與上帝觀的影響,對我而言幾乎等同於「哥白尼式的宗教革命」,但他不認為自己是一位神學家,他的著作中較少論述上帝是誰,他做甚麼,卻更多提及上帝對我們生命的意義,以及我們是誰,我們又做甚麼。這一點可從庫希納在眾多著作中,不斷重述創世記第二、三章有關伊甸園的故事得到證明。
傳統上無論猶太教或基督教大都把這段經文視為「人類犯罪墮落」的故事,但庫希納反對將此故事解釋為原罪的神學教導,他主張伊甸園故事的主旨在於說明上帝創造了一個新物種人類,他們的生命與先前所造的動植物不同,後者僅能依據本能行事,無所謂善惡好壞的問題,然而人類雖也有受造的動物本能,即食物、睡覺或性的需求,卻被上帝賦予選擇和判斷的能力,可以不必受限於本能的衝動,這就是伊甸園故事中那棵知識樹的奧秘,也是我們身為人類擁有動物所缺乏的人性最尊貴的那部分,即我們的天性中存在著是非良知,本能地知道何事該做或不該做,並擁有完全的自由可以選擇行善或為惡。但上帝在伊甸園故事中警告第一對人類,這樣的知識和自由也會帶來人生的痛苦或死亡,特別是當我們不想依靠上帝的幫助獨自對抗邪惡的誘惑,選擇自己眼目喜悅之事的時候,那樣的行為將無可避免地帶來生命的傷害。
生命中的痛苦、失落或彼此傷害,如果是人生的常數,那麼信仰的宗教意義何在?庫希納在本書的第四章提到報復和饒恕的功課。他認為饒恕別人對我們的傷害,不要報復對方,並非只是由於聖經告訴我們應該如此行,而是我們拒絕對方在傷害我們的肉體和心靈時,也一併綁架了我們的一生或對自己的定義。庫希納睿智地指出,渴望報復的行為不是出於恢復公義,而是在於權力。有人傷害你、欺騙你,你感到無力抵抗。對方用權力欺壓你,你也想要權力挽回劣勢來傷害對方,正如他傷害你那樣,但這樣做只會令對方繼續向你施展權力,他會繼續住在你的心裡,使你更加沮喪。庫希納勸告我們,傷害者或許配或不配得到我們的饒恕,但我們絕對值得過更好的生活,請不要浪費任何精力去仇恨對方,放下想要報復的念頭代之以寬恕的力量,才是向對方最好的「報復」。
很感謝庫希納願意分享他沿途走過的信仰與人生功課,也盼望有更多人能汲取他的智慧和洞見。願我們站在他的肩膀上,更加認識上帝的寬廣遠大於我們所知道的,更加深愛上帝所創造的這世界以及他賞賜給我們的生命。我相信無論是快樂或痛苦的時刻,上帝始終與我們同在,正如同作者在本書中不斷指出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