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工作者–余哥
「我叫余哥,姓余,名哥。」是嘉義大專工作者特有的自我介紹。一頭白長髮、耳洞、魁梧的身形,時常讓初次見面的學生青年摸不著頭緒,直到聚會結束的禱告時,才發現原來是牧師阿!余哥自二〇〇一年開始參與嘉義中會的大專工作,二〇〇六年受中會指派擔任青年事工部輔導牧師,因而成為教會青年與大專青年的夥伴,開始了大專與地方青年連結的契機,也為嘉義中會的學生工作開啟新的發展可能。
跳脫大眾對牧者的既定印象,嘉義大專工作者顯出灑脫風格,思想前衛但不失傳統精神,好於嘗試但不放縱毫無目標,在變化迅速的新世代中,工作者能走進青年人的世界,以青年人的方式與之相處,成為青年人的陪伴者。在十八年的大專工作經驗中,工作者在「沒有原則」的原則下,對於青年的想法保持開放,先瞭解青年的想法、想成就的事、想前往的方向,並在陪伴的過程中給予需要的扶持,讓青年擁有足夠的空間,使青年能在邁開步伐盡情嘗試之後,看見自我特質源於上帝,藉此發現來自於上帝的形象,好在學習的旅程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路。
當代青年的困境
無論是大專青年,或是地方教會青少年,余哥在與青年相處的過程,除了給予空間與支持,同時也須在青年天馬行空的想法中成為引導者,提出令人擔憂的部分,讓青年在發揮創意的過程能被提醒,進而在自我省察之後,修正不全然適當的方向。然而在提醒、討論、說服與被說服的過程中,也看見青年普遍的困境。
1.對未來徬徨
高中與大學的求學階段,是多數青年尋找未來的緊張時期,此階段的青年人面臨的是選擇的壓力,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可以做什麼,甚至是自己需要做什麼。從高中畢業要選擇什麼科系,進入大學後要選擇什麼社團、參與什麼活動、關心什麼議題,從大學畢業要選擇什麼方向,擁有許多的選擇機會反倒讓青年陷入困惑,不清楚適合自身的選項,也無法為自己立下決定。
2.務實的行動
當青年能夠為自己選擇一目標時,面臨的另一困境則是如何落實。青年人對於想完成的事物常有美好的理想,然而要如何完成這理想,卻無法有具體的行動。對於前往理想目標的過程中,經常選擇邊做邊看,往往無法事先思慮可能會遇到的挑戰,直到需承擔行動中產生的難題與後果時,經歷挫折與懊悔。
3.眾多的期許
而青年在參與團契或事工組織中,也需面臨眾人期待的壓力。在團契或一事工組織,會長或是主席通常僅有一年任職,任期結束後在同工交接中,除了行政的接替外,也在無形中交接了團契的期許與傳統。新任會長滿懷熱情想延續好的傳統,卻也不自覺地背負上屆同工好名聲的壓力,時常受限於上一任同工的行事風格、想法,無法跳脫前人的模式,也不容易發展出新的、屬於當屆同工的特有想法。
4.相處之道
在人與人的互動方式,如何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風格的夥伴同工,亦是青年在團契或事工組織中普遍遇到的困境。不同的人相處時,必定都會產生摩擦,然而在衝突排解的方式中,如何調整各自的期待,並傾聽對方的聲音,對於當代青年似乎顯得困難。甚而認為獨自一人完成工作,勝過與缺乏默契的人同工。在缺乏同心同工的情況,亦間接導致新任團契同工無法銜接,使團契或事工組織在團契精神與事工上遇到斷層。
面對青年人的困境,陪伴者應當給予青年人所需的協助,無論是大專中心或是地方教會都需在看見青年人的軟弱之後,正視青年的困境,並帶來安慰與醫治,如同耶穌帶來接納,並賦予新生命一般,讓青年在關懷與接納中,有足夠的力量繼續前進。
教會與青年的處境
在普遍青年的認知中,時常認為教會對於青年不重視,對於青年人的需求無法顧及,或是無法建立有效的溝通平台,似乎地方教會對於青年事工的推行總遇到困難或是不給予支持,然而地方教會面對的處境與大專中心不同,地方教會除了青年之外仍須顧及其他族群,在眾多不同對象的事工中,牧長與長執便必須在有限的資源中做適當的取捨,以牧養教會中有各樣需求的會眾。
在此一限制下,教會能給予青年的空間自然當受限制。在青年的理想與教會實際的現況中,時常需要拉扯與妥協,教會的空間、軟硬體的設備資源,更須顧及到教會其他族群是否能接納青年人充滿熱情與活力的方式。
故此,教會與青年族群的溝通更顯得眾要。然而教會的牧長同工在與青年溝通方式,時常被一竿子打翻認為溝通無效,但無效的溝通往往不是單方面的問題,當教會與青年嘗試提出自己的立場時,兩方是否能站在傾聽的角度?是否能聽見他人的建言?抑或是堅持自我的理念,認為對方應當、必須以自己的想法來行?
青年,正值成長的階段,在茁壯前一定是軟弱的,在情感、思考、意識上仍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以地方教會的角度而言,青年人的心思言行是不成熟的,甚而是幼稚的,使得青年在教會中容易受到否定。或許青年有自己的想法,但對教會而言不一定適合,或是這些想法是否有越過信仰的原則,在諸多不完全的思慮中,若能以鼓勵支持來代替直接否定,或許能使青年發展出更多可能性。
未來正在萌芽
青年人,是世代交替的銜接者,亦是教會歷史的締造者,在教會發展的歷史中,我們期待下一個世代傳承什麼,取決於現今我們留下了什麼,長老教會要如何發展出下個紀念週年,取決於我們現在給予了什麼。青年人是充滿熱誠與創意的,擁有理想和抱負,相對也有著稚嫩和限制,從青年走過來的我們是否能給予空間,讓青年發展、強盛?又是否能在青年跌跌撞撞時伸出扶持的雙手?陪伴青年人需要時間與耐心,更需要理解與支持。
十餘載的青年工作中,曾經陪伴的青年已成為教會的長執,同時擔任教會行政的核心同工,亦是教會中的社會青年,見此,社會青年的想法與經驗,應當能成為學生青年的提醒與建議,社會青年也能以自身的經驗,成為教會與青年的連接者,更期許中會層級的事工部門,能發展青年事工部與傳道部合作的可能。
過往我們對於青年事工的認知總停留在「今日青年,明日教會」,認為青年人培育起來,將會是教會未來的同工,然而青年人應當屬於教會的成員,此時此刻便是教會的一份子,是弟兄姊妹,更可以是教會的同工,不需在無法預期的明日才成為教會的支持。因此,當代教會對於青年人的期許應有新的調整,「今日青年,便是今日的教會」,照顧青年族群的困境及需求,如同對新生的芽苗呵護、澆灌,每一株年幼的苗都將有無可限量的發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