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76期 厭世青年啟示錄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淺談台灣原住民神學
文化是來自於上帝的創造,也述說上帝的創造,文化不應該與福音對立。
關鍵字:原住民神學  台灣  對立  處境化  宋泉盛  台南神學院  玉山神學院  楊啟壽 
作者/Tulbus Isinkaunan (麥寮恩惠長老教會傳道師)
前言

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及主體性近乎裂解之際,正逢台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地展開,原住民族也紛紛起來走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而原運當中,有一部份是來自原住民的神學生及牧者,他們受原住民神學的影響,為幾近裂解的原住民文化,帶來曙光。
 
處境化下的台灣原住民神學

台灣原住民神學,可以說是來自1970年代處境化神學的概念。當時政治神學、黑人神學、女性神學及解放神學思潮興起,深深影響WCC普世教協的神學態度及方向。而時任「普世教協神學教育基金會」的台灣神學家黃彰輝牧師提出「處境化神學」的概念,催生了第三世界的神學及台灣的處境化神學。
 
於此同時,宋泉盛牧師的亞洲神學及故事神學,影響台灣的神學甚深,他認為亞洲的神學要摒棄那些建構在西方文化的神學觀。要從「創造」的觀點來重建亞洲的宣教神學:亞洲自己的文化、歷史、社會變遷,以及政治等這四個層面來做神學。而早在1965年宋泉盛就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時,曾說道:「我們都還深深地被束縛在歐美教會的傳統裡,以至於我們看到的是神學的貧弱,教會以及信徒從本有的社會、文化精神等游離。」他表示,文化是來自於上帝的創造,也述說上帝的創造,文化不應該與福音對立。以上處境化的神學觀點,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從原本的殖民信仰,變成了解殖民的信仰,開始探討福音與文化的對話。
 
福音與文化

1970年代中期在玉山神學院出刊的《玉神之音》,就已開始討論福音與文化的關係,甚至在1977年玉山神學院的聖誕節布置,就將聖經人物穿上原住民的服飾,象徵「耶穌在山地文化中誕生」。而1978年任職院長的楊啟壽牧師,也多次在重要的禮拜當中,提醒原住民的神學生:「要聽見部落的吶喊,看見部落的痛苦,並要像摩西一樣帶領自己的族人出埃及。」這樣的神學教育,模塑了原住民神學生有關懷部落的心志,也為1980年代的原運孕育了一股力量,使原住民神學生或牧者,成為推動原運的重要角色。
 
以上簡短分享,可粗略看見台灣原住民神學,是活潑且帶有盼望。福音與文化的對話,使原住民文化與福音不再相抵觸,而是可以真實連結,並促使原住民的神學生及牧者,帶著這樣的感動及使命走上街頭,為原住民的權益發聲。過去近乎裂解的原住民文化,也因為台灣原住民神學而漸露曙光。

參考資料:

1.王崇堯,《台灣本土神學對話—為台灣教會把脈》(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1年8月),104-112。
 
2.艾美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72。
 
同作者相關文章:
神學生的迷因歷險記 (第 179 期)
淺談台灣原住民神學 (第 17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6 期 厭世青年啟示錄 (58-5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6期  2021年  2月 厭世青年啟示錄 176
本期主題:厭世青年啟示錄
發行日期:2021/2/10
讓改變發生
我們乘著什麼來?乘著什麼而去?
離開教會之後
盼望不會消失!
陪伴年輕人探索呼召的港口
斜槓,讓萬事互相效力
拾起遺落在都市叢林的羽冠與彩衣
柔軟
榛果裡的聖誕樹
厭世精神
一半,一半
尋找呼召的探險之旅
疫情期間的線上牧養
籃瑪烈姑娘
淺談台灣原住民神學
重建共善:現代社群關係的再想像
雲上太陽
《海德堡要理問答》上網
Malas bunun tu sinpabazbaz對話
做時代ê創史者
以陪伴的愛,孕育福音的種子
Make the travel to be「 The travel 」
厭世是一種誠實
彼此陪伴,分享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