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以及其所抱持的價值觀
人都喜歡跟社會名人能沾一點邊,從握手、合照,或成為粉絲團、後援會會員等。支持對方的理由千百種,不變的是,我們都想與所追隨的對象、團體,甚至是他們背後的價值觀能有所連結。
政治人物被追隨,通常結合了許多因素,外表長相、談吐氣質、學歷成就、評論時事的能力和政黨屬性等等,都可能是原因;更有可能,只是因為其所屬的政黨或個人提出的價值理念,而引人願意跟隨。
頗受爭議的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
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 於 2022 年 8 月受邀出席「普世教會協會(WCC)」於德國卡爾斯魯(Karlsruhe)召開、八年一度的年會並致詞。他除了大肆抨擊 2022 年 2 月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普丁政權和支持入侵行動俄羅斯正教會,更暗示 WCC 應該對其會員教會之一的俄羅斯正教會,採取更進一步的舉動。此說法引起現場不少共鳴,而台灣,也有人如黃琬珺於媒體投書,高舉 Steinmeier 在 WCC 年會批評普丁的舉動,認為 Steinmeier 此舉是正義之舉,並附和呼籲 WCC 須對俄羅斯正教會採取更進一步的制裁(註 1)。但,這過於簡化 Steinmeier 在德國外交政策上扮演的角色,也將 WCC 看得太純潔美好,反而忽略幾天後德國教會代表在 WCC 年會上,針對性質類似的以巴問題的雙重標準。
事實上,Steinmeier 在 WCC 開會禮拜的言論,引起不少普世宣教機構前輩們與工作者的撻伐。批評者主要論點是 Steinmeier 對於俄羅斯態度的大轉變,從原本德國親俄政策的設計者,搖身一變成為反對普丁政權的鼓吹者。普世宣教前輩如「世界傳道會(CWM)」總幹事 Jooseop Keum 認為,WCC 與年會協辦單位「德國福音教會(EKD)」邀請 Steinmeier 蒞臨致詞本身就是個錯誤的決定,因為 EKD 在德國政府採取親俄政策之際,未盡基督教會該有的社會責任,對政府有問題的政策未提出該有的建言。
人的雙重標準
歷史學者李筱峰曾說過:「歷史要拉長看,看人也是一樣。」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與價值觀是否一致,需要經過更長的歷史脈絡進行審視與經得起時間和各種政治利益的考驗。前後矛盾甚至是政治立場的轉變,除了原本支持的選民無法接受之外,更意味著一種「背叛」與「欺騙」之感。這不單關乎個別政治人物,更代表政治人物其政黨採取的立場轉變。這樣的轉變,不管是所謂「變差」或是「變好」,皆須付上代價。
以 Steinmeier 藉著 WCC 年會開會禮拜的場合,大肆抨擊普丁政權與俄羅斯正教教會為例,他所高舉的價值是「反對侵略」、「反對殖民」與「自由民主」的重要性。他的蒞臨是通過「德國福音教會」的安排,因此,也可以推測他的舉動背後代表的意涵同樣是該教會在這次年會的刻意安排。但若將視角再拉到幾天後的 WCC 年會議場,主辦單位安排議程,討論針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聲明,及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民所採取種種不人道制裁措施的公開聲明,結果,現場有位德國教會代表發言,認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與加薩地區的所作所為,並不足以稱為「種族隔離」,而強烈要求刪除或是改寫相關字眼。
WCC 做為基督教最大的普世宣教機構,已經不是第一次成為國際政治的角力現場。各會員教會將各自關心的國家和社會議題帶到 WCC 年會要求關注時,就是各國政治角力拉扯的展現,而非僅是宗教與政治之間的緊密性而已。WCC 可說是一面照妖鏡,顯示各會員教會間存在的矛盾。換句話說,依照 Steinmeier 高舉反對普丁政權侵略的那些標準,那位在 WCC 年會議場公開反對認為以色列正對巴勒斯坦實施「種族隔離」的德國福音教會主教,明顯與 Steinmeier 以及德國政府在面對烏俄戰爭使用的種種論述背後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對於政治人物發表的言論、立場和價值觀的更迭,我們要謹慎小心地檢視和思考。就像台灣有不少人因為美國政府自 2016 年開始對中國祭出一連串制裁與批評,便進而成為擁護川普的粉絲。然而,川普的外交與內政,不但使他成為美國性別平權運動者、民主黨甚至共和黨支持者抨擊的對象,更因他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種種破壞國際慣例的做法,危及國際長久以來試圖緩和各宗派在耶路撒冷的衝突所做的努力。如此強化以色列政府結合基督教錫安主義者的企圖,合理化對於巴勒斯坦人的種種壓迫,使得以巴雙方關係幾乎無緩解的可能(註 2)。
宛如「白蓮花」的 WCC
我們如何能不輕易地過於簡化國際局勢,在面對政治人物立場轉變時,首要檢視對方是否有一套完整論述,並願意為之前的政治立場負起該有的責任。就像是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於 2022 年 12 月 8 日在柏林歐盟之家(EU-Haus, Berlin)舉行的「動盪的地緣政治和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研討會中,展現與 6 年前親中完全相反的立場,詳細說明他在思想上、論述上,以及立場上由親中到支持台灣的過程,並願意為他過去親中的立場負起責任(註 3)。
我們支持哪位政治人物,等於支持這位政治人物所持的價值觀甚至是利益考量。當這些利益考量與我們所持的價持觀有所衝突時,就必須好好靜下心來思考,我們支持的究竟是什麼。Steinmeier 在 WCC 年會開幕禮拜批評普丁政權以及俄羅斯東正教的做法,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應細看 Steinmeier 在德國外交政策所扮演的角色,並細聽是否每個隸屬俄羅斯正教會的地方教會都支持牧首的立場。另外,Steinmeier 是否對於他反對普丁能提出完整的論述,並對自己在德國外交政策上曾經扮演親俄政策推手的角色,擔起該負的政治責任?倘若真的對普世宣教運動以及國際地緣政治有所理解,至少對於 WCC 內部各會員教會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有基本認知,明白當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之際,WCC 從未停止與俄羅斯正教會和該教會牧首對話。甚至能理解對於 WCC 而言,採取積極措施「制裁」俄羅斯東正教教會是最不得已的手段。藉此更能明白因為國際政治局勢以及種種利益考量,WCC 為何對維吾爾族在新疆地區遭受壓迫,以及香港人民在反送中運動期間所受的種種欺壓保持沉默。
「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人」
國際局勢變化多端,作為小國的台灣如何能在這樣的混沌局勢當中堅定地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如同鄭南榕所說:「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人。」身為台灣人又是基督徒的我們,如何得以在國際局勢當中解讀時代的徵兆,同時秉持上帝國的公義、和平與愛?這應該是我們在看待烏俄戰爭、普世宣教機構內部的國際政治角力和國際地緣政治時,需要無時無刻學習的功課,以及反思的出發點。
附註:
2. 關於以色列政府在加薩與巴勒斯坦地區對巴勒斯坦人民採取的各種種族隔離政策,以及基督教錫安主義如何與以色列政府結合強化這樣的種族隔離政策的相關書籍非常多,在此僅介紹兩本給有興趣的讀者翻閱與認識:亞歷斯.阿瓦德,《巴勒斯坦回憶錄——一位巴勒斯坦母親和她同胞的故事》,老旭暉等譯(德慧文化,2017)、亞榮.布列格曼,《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佔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林書媺譯(聯經,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