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去年(2021)中多少都關注到了解放軍地圖的新聞。
解放軍地圖製作動機和緣起
筆者和該份解放軍地圖的淵源至少 8 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國中時期。2012 年,我在時雨中學求學,那是一所以住宿管理且嚴格聞名的升學主義學校,在那裡,我度過了求學生涯中最煎熬和不快樂的一段時光。那時的最大期待,就是在每個即將到來的下課,與兩位啟蒙軍事興趣的好友聊軍事、每個月存幾百元購買軍事雜誌。而後,這樣的興趣就一直在心底發芽並延續,直至大四畢業的暑假,進入公眾視野。說到該份圖資的製作發想,也是偶然。去年六月,一個晚上睡前,突然想到之前看到中國軍事雜誌做的台灣軍事部署概略圖,一時興起,打開電腦打算做一份中國空軍的就好(因空軍的相關公開資料較多),沒有預料到,越做越多。記得那晚,一夜沒睡,就像某種開關被開啟一樣,越繼續做,越挖掘資料,越覺得有動力。所以,若是要回答何謂製作動機,我想「興趣」是最大動力。
兩岸日益嚴峻的新常態
說到當前兩岸局勢之形成,軍事上可溯源中共對於我國西南空域的襲擾,從 2019 年的 10 餘架次,一直到 2020 年增加到 380 餘架次,2021 年則已超過 850 架次。2022 年亦發生台美關係重大進展,即裴洛西訪台,也因而觸發中共圍台軍演。過往中共對於台澎金馬的軍事襲擾,皆有時效性,但若是檢視近幾年,尤其今年,其對於我國的海空襲擾皆為咬緊後不放鬆。若是讀者有關注台海軍情動態,就會知道 2022 年發生圍台軍演後,軍事力度上又增加許多,若是 2023 年又發生台美關係進展(美國核心官員訪台、我國總統、副總統或中央核心官員訪美等等),中共對台軍事上施壓,恐會進入前所未有之局勢和壓力,我國勢必需要提前預備並想定。
政治方面,中共是一龐大人治政治團體,隨著近期局勢變化,中共已從集體菁英領導轉為單一政治強人領導。而西方乃至東亞民主國家對中政策,從先前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擁抱政策,轉為現實主義(realism)的結盟對立。習近平在二十大之後 ,亦開啟自鄧小平以來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對台工作在這幾年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對台方面,習近平在二十大開幕式的工作報告中,提到台灣,主要是針對外部因素的干涉,且把所謂的「反對台獨」寫入黨章。這一切都說出北京不再只把統一作為口號宣示,而是作為具體實踐標的,且此標的的實踐與台灣自身接受與否、主流政治團體是否配合參與,並無太大關係。如何實踐?何時進一步推進過程?更多是取決於中美兩大國間的互動格局、風險管控和政治利益。
中共整體戰略佈局方面,未來 5 年為中共方面認定的「中國軍事發展機遇期」,即中共加速建軍之階段,對於台灣,也應該會繼續維持襲擾力度,不過全面軍事犯台的可能性仍然偏低。可能增加的,則為兩岸軍隊頻繁接觸下而觸發的非意圖性軍事衝突,以及台灣和歐美民主國家關係重大進展而有的懲罰式、遏阻式的對台軍演。但在整體對台統戰論述上,仍會延續第三份對台「白皮書」和習近平在二十大開幕式的工作報告內容,即和平統一仍為宣傳主調。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兩岸關係現狀與未來,受到四大因素制約:
一、中美兩大國的政治理念、結構性分歧持續演化,至少 15 年內只能管控風險,但無法解決。
二、台灣方面,基於台灣本土意識增長而有的本能反中意識,在台灣持續發酵;中國方面,基於 2049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的和民族主義的本能,對台偏見和仇視亦繼續發酵。以上兩者皆特別發生於年輕族群。
三、兩岸官方缺乏政治互信基礎與良好溝通管道。
四、兩岸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可能在台灣走向長期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兩黨特質鮮明,底線思維明確,彼此都不會接受彼此主張與看法。
我國社會內部分歧對國防建軍造成的影響與中國共產黨的機會
台灣是一高度分裂社會,相信許多讀者心有戚戚焉,也因此筆者在談及國內議題時尤為謹慎,恐涉入國內不同政治意識形態敵意螺旋。若以下拙見與讀者看法有出入,還請見諒。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國內最大困境,在於對國家認同分歧的管控。基於歷史原因,國內對於國家論述持不同意見者和團體所在多有,台灣政壇的不良政治競爭和分歧點,亦多發生於對兩岸關係的不同看法,少見長遠內政議題討論。這樣的現象和困境,歸結台灣主流政黨在國家論述上並無共識,且這樣的成本不只造成內政討論遲滯,更反映在全民國防上,此影響是致命的。
目前我國全民國防所受制約有以下幾點:
一、國軍和社會民眾、團體之間缺乏互信基礎,短時間看不到解方,前者亦缺乏社會給予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二、台海防衛作戰之失敗主義和僥倖心理,對國內部分民眾持續發酵,每個年齡層和群體都有。
三、全民國防教育進入校園行之有年,卻難以在學子身上深耕,流於湊學分、抵兵役的現象並不罕見。
四、軍方部分人士和制度特質鮮明、底線思維明確,較少接受體制外大膽、前衛的主張與看法。
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對於台灣問題的論述,北京並不期待於 5 年之內能夠完成統一,但其計畫在 5 年之內,在統一的歷史進程必須取得重大成果,這個成果很可能為透過中共單方面定義的所謂「民主協商」,來談及國家統一議題,並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但當前台灣主要政黨,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和台灣民眾黨皆不會接受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故中共未來在此方面的工作,重點將著力於對台灣社會基層和不入流統派網路媒體、網紅、政治及非政治團體的滲透和培養工作。如此實行的主要目的,並非爭取台灣民意,而是取得所謂「民主協商」的對口和法理基礎,與 2022 年的俄國佔烏克蘭吞併公投模式相似,但在培植和籌劃上應會更綿密且已行之有年,不會如此粗糙。上述提及的台灣社會分歧,即為此對台工作的著力點。
後山之後,再沒有故鄉
綜合以上,對於社會共識一面,如何管控分歧並取得最大共識,為國民應思量之議題。對於全民國防一面,將全民國防意識深耕台灣民間基層,否定並防止台海防衛作戰失敗主義和僥倖心理的發酵尤為要點。此方面也已有黑熊學院等民防團體在努力並呼籲,但仍限於特定族群,期未來能擴大至同溫層之外。
製作解放軍地圖的目的之一,亦是希冀能以微薄之力,喚起台灣社會對中共研究的興趣和了解中共的渴望。了解敵人,或能成為敵人,便是抵禦敵人的第一步。如同以上所述,當前兩岸局勢的發展,更多是由中、美大國互動格局而定,而非取決台灣本身意願。國際現實既是如此,我等國民便不能只於台灣視角作為標準,亦不能以意識形態掛帥,唯有基於理性主義,了解中共中央視角和西方國家視角。於外部環境,此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誤判;於內部矛盾,則可以外部視角為出發,亦能跳脫桎梏,並更知如何取得當前台灣社會分歧的平衡點。「後山之後,再沒有故鄉」,若為青年,則更應感到此責任之重大。因此,面對當前嚴峻,我們都應要有急迫感並思索前路,使現今台灣得來不易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續並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