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種籽
在 60 屆神研班最後一堂專講中,王榮義牧師提到,在教會乃至社會,我們的成長過程常備受期待。這些期待澆灌我們內心「優秀」的種籽,然而優秀這個概念或感覺,卻是透過比較產生的。因此,也會有相對於優秀的詞,即失敗、劣質、差勁等等。當這些詞彙跟概念進入大腦,便會使人產生焦慮、恐懼、自我懷疑、迷失,甚至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疑惑。我們被灌溉優秀種籽的同時,也正助長著這些焦慮與憂鬱。雖然我出身於非基督徒家庭,且尚未受洗,仍然可以感同深受這個競爭比較的狀態。
王牧師認為,因著這些種籽,人的內心時常產生矛盾。而我也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矛盾的人,沒有辦法在面對問題時直接下定論,或常常自打嘴巴。透過這場專講,讓我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因為這些神奇的種籽,當面對外在刺激(例如,突然遇到認識的人、被問問題、被請安),為了展現綠葉、鮮花與飽滿的果實,而壓抑自身內在使人焦慮與憂鬱的莠苗;且當被問到關於內在的問題時(像是:為什麼對於某些現象會有某些情緒?),則會呈現失語症狀或自相矛盾的回應。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不常面對那些內心的莠苗,下意識只想灌溉呵護那些優質植株,隱藏莠草,所以才無法輕鬆回應這些問題。另外,在被開玩笑或遇見衝突時容易受傷,也可能源於習慣壓抑,減少與人互動,以避免爭執及衝突,導致碰到沒遇過的事時,就不知如何是好。
在主愛中得自由
哥林多教會的分裂除了內部人事的爭執,可能也代表那些人內心的分裂:沒有傾聽他人的聲音,也沒有問過自己為何堅持或放棄某些事物;敬拜上帝成為有口無心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為比較而比較,沒有將信仰與生命連結,也沒有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在。
回頭看我自己,可能我也想要忽視那些使人憂慮的莠草,因而在他人的面前盲目地信仰上帝。我只想要讓自己好的那一面得到讚美,卻沒有去了解並親自體會愛的本質;只要換了環境,我就無法放開自己,無法接受那個脆弱的自己。
然而,既然我們已在主愛中得自由,接下來,我應該要回首這些過去,進而思考各種人事物的關聯,緊握住自己信仰的初衷,重建自己過去生命的長相,再與當下自己的模樣連結,以舒緩自我矛盾的狀況,接受內心的分裂與衝突,乃至面對在信仰或實際服事上與他人的衝突。
小組裡,有位出身基督徒家庭的夥伴表示:對於生命的困境很難感受與同理,而希望自己也可以有一點人生的挫折。我不清楚他的生命是否真的沒經歷過挫折;當然如果真的沒有,也算是主的恩賜。但也許只要再看仔細一點,更多的自我覺察以及人際互動,說不定會發現,其實自己也很不滿某些事情,很自然地也會去找他人溝通,並尋找解答。這整個過程也許就是學習如何面對自己與自己或他人,乃至與神的關係。一起在愛中誠實面對自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