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97期 離教者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沒有名字的教會
我心目中想像的健康教會,在這個世代還至少須秉持兩個理念:一、空間共用;二、軟性自在。
關鍵字:沒有名字的教會 
作者/陳思豪 (沒有名字的教會顧問牧師,台北三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教會是什麼?

我相信大部分認真的基督徒都知道:「教會」不是指一個地方、建築物或機構;而是指一群人的聚集或聚集的一群人。簡單來說,教會就是「會眾」,是上帝百姓的群體。
 
然而,教會存在於世界中,不免需要經營、規劃,甚至組織化,漸漸地,教會就把自己視為一個「組織」或「機構」。我認為,這個概念上細微的轉變,會對教會造成顛覆、致命的傷害。
 
為什麼教會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組織、機構,終究會帶來顛覆、致命的傷害?因為任何組織、機構一旦形成,想要「茁壯擴大」的念頭,乃至於要使自己能夠「永續經營」,會自然而正當地成為該組織的「目的」。例如:獅子會、扶輪社、世界展望會,乃至慈濟功德會,這些都是典型的組織(而且都是非營利經織),這些組織會不斷累積資源、擴張業務,增強自己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雖然他們各自實踐不同的價值和理想,卻有一個相同點——它們的服務和發展都是「對外」的。
 
我不是說組織、機構這樣的經營是錯的,這本是組織、機構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教會的本質卻不是如此;教會存在的目的並不是「對外」發展、擴張,反而恰恰相反,是「對內」的服事和培養。聖經所揭櫫的教會,其聚集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塑造信徒,好讓信徒散去在各自的生活中,能活出上帝國價值的樣式,亦即「身在世界,卻活出上帝國」。
 
所以,教會裡所有的聚集、聚會,包括禮拜、查經、禱告,學習互相幫補、彼此扶持的團契生活,都是為了塑造、培養、潤澤每個信徒,使其健康而有能力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戮力展現出上帝喜悅的生命模式。
 
空間共用的教會

根據以上我對「教會」的理解,我心目中想像的健康教會,除了神學家強調的,必須有上帝的話語、上帝的靈之外,在這個世代還至少須秉持兩個理念:一、空間共用;二、軟性自在。
 
關於「空間共用」,我們只要稍微觀察一下便不難發現,每個地方教會都需要預備一個大空間,作為禮拜、聚會之用,是為「禮拜堂」。然而,一旦這個空間被設置出來,就等於浪費了,而且是很大、很無厘頭的浪費。因為這個所謂的「禮拜堂」,通常只在主日使用,如果教會在週間並沒有舉行大型活動,這個「禮拜堂」的空間幾乎是閒置無用的。甚至,有些教會的牧師、長老仍存有「神聖空間」的奇怪概念,打從心裡就不想讓「禮拜堂」有做禮拜以外的任何使用規劃。那麼,這個所謂的「禮拜空間」,就更是徹底地被浪費掉了。
 
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地區,像台北市,這種空間的浪費更顯得荒謬。但基督徒卻對這樣的情況習以為常、毫無違和。尤其長老教會的禮拜堂,大多習慣配置極沉重、上好木料的椅子,根本在設計和使用邏輯上,就已經宣告這個空間的限制。我認為,除非像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那種有藝術價值的古蹟禮拜堂,否則大部分新建的禮拜堂,都應該要思考如何在空間上有更多元的使用方式,甚至開放給教會外的團體或非基督徒私人用途。這與是否收費無關,純粹是對空間資源的尊重。
 
軟性自在的教會

所謂軟性自在教會的發想,如前所述,認真的基督徒要在世界中淋漓盡致地活出上帝國的價值和樣式,一定是非常辛苦且疲累的,因為這是身心靈全面的委身投入。因此,基督徒在週末或主日到教會聚集時,應該是最疲累、最需要休養和充電的時候,反而不是精力旺盛、躍躍欲試的狀態。
 
當教會把自己當做一個組織或機構,而想要對外「茁壯擴大」時,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要求教會的信徒付出、奉獻,盡力委身在教會事工。如此一來,本來在週間就非常認真過活的基督徒,週末來到教會又必須認真投入教會事工;美其名是服事上帝,卻是蠟燭兩頭燒的狀態,也難怪很多認真、順服的基督徒,到頭來都在教會生活中枯竭耗盡。
 
「軟性自在」是我理想中的教會非常重要的特質。基督徒帶著不同的狀態、不同的需求來到教會——有人需要安靜休息、有人要戮力學習、有人要接受幫助扶持、有人透過伸出援手而使自己成長。教會提供加油站、休憩處、避難所的功能,有施、有受,各取所需。靠著基督,全教會會友都連接得緊湊,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使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也彼此建造。
 
我描述的教會,功能和目的主要都是「對內」的服事和培養。但這並不表示此信仰群體不須關注對外的議題和對象。基督徒群體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主同行,對外關懷弱勢、直面不公義,當然都是教會不可忽視的責任。只是教會仍要考量順序先後,主次有別。
 
Nameless Church,沒有名字的教會

我們「沒有名字的教會」正是依照以上理念設立的教會。在主日下午,我們租用勵馨基金會總會地下室的會議室,進行「聖代亞弗德潤禮拜」(Sunday Afternoon Service);星期五晚上,承蒙義光基督長老教會的恩典,提供免費場地讓我們舉行「TGIFN(Thank God It's Friday Night)查經班」。在空間的使用上,都是「共用」的概念。只是,此時是教會創建之初、資源稀少的時期,是我們和他者「公用」其空間。待來日我們有自己的空間後,「沒有名字的教會」也一定會依循「空間共用」的理念,來使用空間資源。
 
「沒有名字的教會」非常注重上帝話語的教導,不是單向的宣講,而是雙向的討論和辯證。不論是查經班或禮拜中的講道,會眾都可以即時提問、進入討論;沒有標準答案或牧師權柄的強勢主導,合理、不見瑕疵的解釋都會受到重視。主日禮拜講道約 50 分鐘,TGIFN 查經班則是兩個小時。兩個聚會都有線上直播的服務,每週聚會不論實體、線上都有許多弟兄姊妹參與。
 
「沒有名字的教會」沒有一些突兀的事工或不可更改的規定,只要經過討論、達成共識,都可以安心採用。譬如禮拜,牧師僅提供講道經文和講題,而音樂、詩歌、宣召、啟應、信仰告白、公禱等程序內容,則是由教會兄弟姊妹自行設計規劃。雖偶有生澀、出狀況,但也常驚喜不斷。
 
我們相信:所有聚會(包括禮拜)都是基督徒休養、茁壯、學習應對進退、彼此相愛的時候。是否是敬虔的基督徒?並不是看其在教會聚會時的表現,彷彿在教會比較熱心、積極服事、慷慨奉獻捐款的,就是好基督徒;事實剛好相反,基督徒是否敬虔,則取決於其在日常生活的表現:是不是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簡單明瞭地說,就是好兒女、好父母、好配偶、好員工、好老闆,乃至於好的鄰舍。不用懷疑的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是這樣的好基督徒,那麼在教會聚會時一定很累、很需要止停和休息。因此,她/他可能正是在聚會時,最安靜無聲、沒有特出表現的那位!
 
所以,「沒有名字的教會」不施加責任義務在信徒身上,也不會情勒信徒要去服事上帝、服務人,遲到、早退不須向任何人負責,歡喜來,安心去,完全都是自己和上帝的關係。將來,「沒有名字的教會」還會出版書籍和網路短片,探討聖經、神學、社會相關議題。我們既自稱「沒有名字」,就是不願意受到太多框架、包袱的限制。歡迎任何感到自己不適應體制內教會的人,都可以放心和我們一聚。
同作者相關文章:
沒有名字的教會 (第 197 期)
那欸那欸共款,牧師這條路…… (第 190 期)
我如何成為網紅? (第 166 期)
你所「不吃」的,你明白嗎? (第 152 期)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淺談情略說愛 (第 96 期)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 9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7 期 離教者 (36-3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7期  2024年  8月 離教者 197
本期主題:離教者
發行日期:2024/8/10
離教(會)者
我信仰的是什麼?
關於我離開教會的事
我是牧家子女,離開教會是為了保護自己
上帝、祖靈與我
躺在我家客廳的電車難題
進出之間——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觀察與思考
真實信仰是需要經過深思的——從彭明敏教授重新受洗談起
沒有名字的教會
無教會主義與當今的離堂者現象
一點也不寂寞的寂寞鐵道呀!
結合信仰與生活:倫敦會傳教士鮑克斯與漢口博學書院童子軍運動(1915~1925)
外遇的苦難——帶著過第一個逾越節的心情敘說十災的救恩
隨(tòe)主的人有幸福
上帝是信實的,主必供應!
有朋自遠方來
讓我收心「回轉向神」的神研班
我的神研班經驗與「離經叛道」的查經心得
諮商比信主更有用嗎?
台灣好所在˙做伙來𨑨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