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98期 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字級調整:

特稿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我們的目的是引導青少年跟上帝的話語相遇,讓聖靈塑造他們的生命,而不是把這個青春的活力拿來納爲己用,成為壯大自己的工具。
關鍵字:海外校園  潘霍華  青少年 
撰稿/李明翰 (台南大專成大 SCM 團契輔導)
受訪者/裴恩 (校園福音團契傳道)
受訪者/李明翰 (台南大專成大 SCM 團契輔導)
採訪/毛樂祈 (《海外校園》雜誌主編,「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Podcast 主持人)
本文節錄並改寫自 Podcast 節目「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深夜書堂單元:2024 年 3 月 14  日、3 月 29 日、4 月 11 日三集。
 
進入青少年的深邃與奧祕

毛:歡迎來到「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今天我們邀請裴恩跟明翰一起聊《青少年牧者潘霍華》(Bonhoeffer as Youth Worker: A Theological Vision for Discipleship and Life Together )。我對這本書的印象不錯,想先問一下:你們為什麼想做學生工作呢?
 
裴:書中有一段提到:「童年的深邃與奧秘」吸引著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儘管兒童常被成人視為是邊緣、不完整的,但在潘霍華的神學中,兒童有完整的位格,在那裡有很真實的東西讓你一直嚮往。我覺得在學生的身上,可以看到年輕生命的深邃和奧秘。雖然他們會犯錯、誤解,或有很多的青澀,但那裡面有很多真實,比成年的穩健或「很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還來得重要。
 
翰:我對青少年工作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純粹就是生命經驗有限、年齡也離青少年比較近。不過,我很喜歡裴恩剛說的那種新鮮的感覺。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好像在追尋什麼的熱情、盼望與失望。我覺得能在群體中陪伴學生,分享彼此的脆弱,承擔彼此的生命,是一件很感動的事情。我自己在高中參加校園團契的經驗也是這樣。
 
科技型的青少年事工
 
毛:你們一開始讀這本書,有沒有特別覺得新鮮的地方呢?
 
翰: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都會援引潘霍華。例如:自由派強調潘霍華社會公義的面向,而保守派會被《追隨基督》(Nachfolge/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的勇氣與熱忱激勵。不過,大家通常都從他的著作提煉神學思想,但較少探究他實際的牧養工作到底是什麼?而作者路恩哲(Andrew Root)有趣的地方是:他把潘霍華基礎又日復一日的牧養工作闡述出來,不是從抽象的神學理論認識一個人,而是從生平及跟小孩的互動、玩樂、陪伴、扶持中,看見一個偉大的神學家日常的樣子。
 
裴:我自己則是從本書反思:我們到底要怎麼定位青少年事工?教會中一般的觀點,大多著重作者說的「科技/技術」(technology)。我覺得科技有點像是把青少年工作放進一個模板裡,或有某種神奇的東西(如敬拜團或幸福小組),做的時候會帶來神奇的效果,解決年輕人聚會不專心或不太想來聚會的問題。科技也可能是一個權力結構,是教會給予的美好想像——一個龐大的體系或企業化的經營。我就常常感受到這種科技的吸引,例如:校園團契到底要不要做一些類似幸福小組的東西?我們要不要把權力變得更科層化?或塑造一個「你只要不斷在這團體裡面,就可以變成某個樣子」,例如光鮮亮麗地帶敬拜。
 
毛:你們那個大靈班(大專靈修班)算不算一種科技啊?原本不讀經,進去就像變魔法一樣,開始讀經了。
 
裴:對,哈哈!我覺得營會也是一種科技。
 
我們可以給孩子什麼東西?
 
毛:不過話說回來,作為青少年工作者,我們到底可以給孩子什麼東西?
 
翰:我們往往把兒童或青少年視為要被填滿的容器,所以透過知識的填充或提供舞台,期待他們可以成為未來教會的明燈, 這樣青年就不會流失了。但很多時候,越這樣做就越沒辦法解決青年流失的問題,然後大家又會覺得是不是活動辦得不夠吸引人、技術不夠精進、小組魅力不夠強?但書中有一個提醒,讓我印象深刻。它說:孩童不是教會未來的潛能,不是要用活動留住的未來會友。我們應該把孩子當作 full member(正式會員)—— 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位格,等著我們去會遇、碰觸、看見,並同理他在成長中遇到的矛盾與迷惘;而且很多孩子的父母是無助的,他們也需要被關心,但大家好像只是把孩子視為「生力軍」,沒有承接這些家長的需要。那麼,我們可以給什麼?我自己的答案,也是對自己的挑戰,就是「給出自己」 ——我們把自己對於人生的困惑、懷疑、焦慮分享給青少年。我害怕工作的時候表現不夠好,得不到上司的肯定;我也害怕把計畫搞砸,KPI 不到某個程度;我也害怕同事怎麼看我。但這樣的給予,是很挑戰大人的事情。

「學生都不理我!」——潘霍華也有的牧養挫折
 
毛:潘霍華在 20 幾歲時的服事歷程,從你們自己的歷程來看,有沒有什麼想法?
 
翰:好難想像喔!(潘霍華是)一個 21 歲就拿到博士學位、25 歲就拿到大學教職的人。
 
毛:所以我一直在看,他到底有沒有什麼挫折?
 
翰:有!他有挫折。潘霍華曾擔任一間柏林技術學院的校牧,當他邀請人來聚會時,大家都不想理他,甚至學生還數次把他貼在公布欄的聚會資訊撕掉。他想要跟學生建立關係,但沒有人響應。我讀到這一段小故事時很有共鳴。我自己剛當輔導時,曾牧養過一個科大團契,但我在那邊超級不適應。過去我在成大團契談論的話題,都比較偏中產知識分子的調性。但你今天到一個科大,沒有辦法用同樣的思維跟他們互動。例如:他們願意來聚會就已經很棒了,如果你還要他們坐下來享受讀經的氛圍,就不太容易。他們沒辦法很快地進入閱讀的狀態或自然地分享,所以在帶的時候很辛苦。大家最期待的是團契聚會結束之後,要去哪裡吃宵夜。或許在宵夜中,才是想一起團契的契機,那是他們最放鬆的時候。總之,想到潘霍華也曾經沒辦法順利地跟學生團契,這對青少年工作者是一個安慰吧!
 
毛:所以要把宵夜帶進聚會中。
 
「詞藻堆砌」的信仰抽離
 
毛:書中提到潘霍華去紐約時, 批判很多白人教會的講道是「詞藻堆砌」(phraseology)。作為青少年工作者,你們有沒有什麼想法呢?
 
翰:我就是一個需要被反省的對象啊!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很常透過不同的知識去闡述信仰,但沒有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與具體的生命處境關聯起來。我自己的情感生活很混亂,在帶團契的時候都覺得好空洞、好虛假喔!跟學生講了很多大道理,回到房間後,卻沒有能力去面對自己情感的挫敗。那很矛盾,一點都不真實。
 
裴:我當時參加的大學團契,發現團契裡面的學長姐會討論教義的問題,花很多時間讀經。有一次,學長約我陪讀約翰福音。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學長就開講,前三節就講了一個多小時。然後……,我們就結束了。那是我們唯一一次的陪讀。
 
翰:好尷尬喔!
 
裴:我被嚇到!怎麼會是這樣?我……,我不敢了(笑)。我在那一個多小時中,就只是聽學長講而已,當中完全沒有什麼心靈的交流。學長本人是很有料的,但那次的陪讀,或是團契給我的整體感覺,讓我留下一個印象:這裡的信仰跟我生命距離好遙遠。
 
什麼是真相?是與非以外的思考
 
毛:在潘霍華的生命晚期,加入暗殺希特勒的行動。面對這樣的倫理抉擇,你們有什麼看法?
 
翰:書中講到,他明白如果扣下板機,就會變成一個殺人犯,但他還是決定承擔這罪行,寧可以殺人犯的身分站在上帝面前,也不要明知有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被屠殺,自己卻什麼都沒做。我讀到這邊的時候很感動。
 
裴:另外,潘霍華在獄中被審問時,隱瞞了很多資訊。他那時寫了一篇關於「『真相』是什麼?」的文章。在我們科學式的想像中,真相是黑白分明的,但對潘霍華而言,真相指的是位格,是耶穌基督本身在世上帶來的真相。但這位格與真相要怎麼被發現?必須在具體的處境中。真相不是資訊的正確,而是在具體的處境中展現的真誠。它是關係性的,關乎人與人之間真誠接納彼此的生命。他在這複雜處境中決定說謊,是因為他要維持對家人與猶太同胞的那份真誠。他可能做了一件大家認為不是很好的事,但某種程度又帶來更多的善。那是在處境中發現的真相。
 
毛:所以,真相是一個位格,不是一個意念,它是指耶穌基督。如果耶穌以被釘十字架者的身分活在世上,他會不會犧牲自己的名聲去救這 600 萬人?或許,潘霍華追隨耶穌這個位格,認為如果是耶穌的話,祂可能也會這樣做。說到真相,教會很喜歡講聖經真理。我們習慣活在聖經真理的世界,反而不會去看處境中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裴:當我們嘗試回答信仰的問題時,太想要得出「支不支持、可不可以、是不是」的陳述。但在潘霍華的架構中,這些都是「意念」(idea),這些念頭都不是跟真相、位格、處境有很大的關係。那些意念是死板的、沒有活力的。有一次,我在某大學團契分享同志議題,我介紹觀點、現況與相關的經文,最後我就說你們要自己來判斷。我沒有給「可以/不可以」或「好/不好」的答案。然後,學生就非常不開心。
 
翰:哇!好精采喔!(驚)
 
裴:我離開的時候,他們憂憂愁愁。負責聯絡的同工跟我說:「大家都不是很開心,看裴恩哥是不是可以再來跟我們說你的答案是什麼。」毛: 因為你把他們想要的選擇題變成申論題。裴: 對,我把處境講給他們聽。讓他們知道這問題背後是活生生的人,就是位格。我們跟這些「人」沒有關係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的。
 
信仰就像嗎哪一樣
 
毛:最後,你們覺得本書可以給當今的青年事工什麼樣的啟發呢?
 
翰:我覺得最衝擊我的是潘霍華的〈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他說:教會首要的目標,不是要抓住年輕人的「靈魂/精神」(youthful spirit),使用他們的青春活力幫助教會增長,而是唯獨讓青少年聆聽上帝的話語。因為教會的未來不在青少年手中,而是在上帝的話語中。所以我們的目的是引導青少年跟上帝的話語相遇,讓聖靈(Holy Spirit)塑造他們的生命,而不是把這個青春的活力拿來納為己用,成為壯大自己的工具。
 
裴:還有,青年事工的心態常常是投資未來,算一顆蘋果樹可以結出多少果子,用企業化的角度去投資這些人,期待他們以後變成教會的中堅。但潘霍華說:如果你是為了將來的信仰,那它一定會壞掉,因為信仰就像嗎哪一樣。在學生工作中,常講畢業生的「夭折率」。但如果我們想的不是他未來會怎樣,而是教他每天來上帝面前領受信心,會不會對他反而是有幫助的?這有點弔詭。如果我們不是「為了他的未來」,反而對他的未來才會好。
 
毛:他們被納粹逼迫時,每天的信仰都會遇到疑惑。他們不是在一個安穩的機構,而是在充滿衝突與苦難的場所中祈求信心。但我們好像是倒過來,覺得我們要趕快好好讀聖經、裝備學生,給他「存款」滿一點,以後才能面對外面的試探,這樣扣款時才不會讓夭折率變高。
 
翰:對,我們擔心、疑惑生命會變得脆弱,所以盡可能裝備自己,讓自己堅強起來。但是,就像《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剛強,是反脆弱》(Antifragile: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提到的,面對人生各樣的衝擊時,培養「反脆弱」的心態更能幫助我們產生韌性。我們不是把這建築物蓋得很堅固,覺得可以抵擋一切挑戰,而是深信就算暴風雨毀了一切,我還是能倚靠上帝的恩典再站起來。是的,信仰是嗎哪。
 
毛:這次很謝謝兩位青年工作者帶來的分享,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本書,幫助我們拓展對潘霍華的神學與青少年事工的認識。我們下次見。
 
裴、翰: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1. 路恩哲,《青少年牧者潘霍華》,李小釧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20。
 
2. 潘霍華,《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鄧肇明、古樂人譯,香港:道聲出版社,2000。
 
3. 潘霍華,《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鄧肇明譯,重編修訂第六版,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4。
同作者相關文章: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第 200 期)
因為有限,才能去愛——臨終陪伴給我的功課 (第 199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亞伯拉罕通過考驗了嗎? (第 196 期)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 190 期)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第 184 期)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第 179 期)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第 166 期)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第 164 期)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第 162 期)
讀經的美麗:淺談神研班與大靈班 (第 161 期)
一個基督徒關心同志議題的心聲 (第 157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第 200 期)
因為有限,才能去愛——臨終陪伴給我的功課 (第 199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亞伯拉罕通過考驗了嗎? (第 196 期)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 190 期)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第 184 期)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第 179 期)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第 166 期)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第 164 期)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第 162 期)
讀經的美麗:淺談神研班與大靈班 (第 161 期)
一個基督徒關心同志議題的心聲 (第 157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8 期 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52-5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8期  2024年  10月 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198
本期主題: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發行日期:2024/10/10
走過七十年,大專宣教再出發
那些年乘勢而起的台灣大專宣教工作
漫談台灣的大專工作及團契發展
關於我們都忘記「TSCM 是什麼?」這件事
在街頭遇見上主:三代台北大專青年的社運記事
世代在變,我們要跟著變——淺談牧養 Z 世代青年
紀念一位無私的給予者:林宗要牧師
在羅雅牧養一群優(ㄋㄢˊ)秀(ㄍㄠˇ)的青年
成為一個____的人
歐洲交換學生奇遇記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如何閱讀《新世代來了,我們該如何讀聖經》
我的囡仔講台語
大專工作者一家的冒險之旅
希望在我有限的愛中,你們可以感受到上帝無限的愛
學分_代碼:大專長青
無障「愛」的空間
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