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廚房的主日學
「你會不會覺得兒童主日學教材有夠難用?」這幾乎是每位擔任兒童主日學的老師都有的共鳴。但,我們又很清楚的知道,中央廚房要做出一道道讓人人都滿意的佳餚,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
編寫研經信息的牧長要將複雜的神學「盡量簡單」,好讓老師可以理解得深且廣;彙整課程教案的文編要將豐富的課程「盡量簡單」,好讓老師可以易操作、教學;原創繪製故事的美編要將故事的畫面「盡量簡單」,好讓老師可以看圖說故事;現場賣力演出的老師要將各種的素材「盡量立體」,好讓兒童可以身歷其境、感同身受。經過眾同工的努力與付出,終於產出每個禮拜全台灣各地教會準時上演的兒童主日學,這真是一個不簡單也十分艱鉅的任務。
我們有沒有想過,當每個人試圖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時,是不是忽略了我們要「以孩子為主體」進行課程?還是我們根本自顧不暇——在忙碌奔波的教會服事中,老師往往身兼多職,有人要招待、有人是聖歌隊,晚一點還有愛餐的服事,而小朋友只好交給有空的爸媽,或沒事的青少年來輪值就好。
我們當然可以用「信仰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來推託責任,畢竟兒童主日學一個禮拜才短短幾小時,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可是,不就因為時間短暫寶貴,我們更應該把握良機,把每週的主日學當作孩子遇見上主的特別機會;往往我們都預備不足或敷衍了事,不免讓孩子也跟著對信仰抱持無所謂、聽不懂也無奈的態度。
發展創意與深刻兼具的教材與課程
其實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我們必須發展「多元又接地氣的教材」,不只讓聖經活起來,更要讓孩子能夠實踐出來。過去的教育大多填鴨且無聊,教會則要走在社會的前端,用進步、自由的觀點,吸引許多孩子與父母參與。(例如:我的母親信主前,習慣用打罵懲罰孩子;但來到教會後,聽牧師的教導便不再打罵孩子。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可真是天大的福音!)
但曾幾何時,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早已是比教會更自由、民主與開放的進步社會,教會雖以「不要被這世界同化」(羅十二 2)為圭臬,耶穌卻告訴我們理應「作光作鹽」(太五 13~16),不只成為轉化世界的基督徒,更要作天國的子民!因此,基督徒不應該成為傳統封建的迂腐者(豈不就是法利賽人?)。難怪在今日社會,教會不單失去話語權,更是只能閉門造車,甚至還誇張的沾沾自喜。
當政府開始著手教育改革,自詡為「改革宗」的我們是否已落於人後?甚至故步自封、老調重彈,無法從孩子的角度與需要,發展適合親子的教材?當學校以 108 新課綱提倡「素養」——透過教學及實際應用來整合「知識、能力與態度」,培養孩子自行面對、解決生活中各種不同情境、困難的能力,達到促進個體的健全發展,以及培養終身學習的精神。反觀我們現有的主日學教材,是否能用這些指標來加以檢視?或者,我們可能過於強調聖經知識,孩子的能力也被視為懵懂而受輕視,更別說還有家長的態度就是當成臨時托嬰,或甚至已經完全停擺!
我們有沒有可能嘗試去豐富教材的多元面向與可能性,運用繪本、動畫、影片等多媒體,讓兒童主日學更加有趣、好玩?當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 STEAM,涵蓋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藝術(Art)和數學(Math)等跨學科教育之際,究竟我們的教會是劃清界線,還是滿懷希望地擁抱下個世代的創新及改革,甚至接軌聯合國 SDGs 等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來評估課程教案是否適合當代?現階段面對高焦慮的家長與高敏感的孩子們,當心理層面已接觸到榮格、阿德勒、薩提爾等理論模式時,我們更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主題教學;如何與當代社會、現代家長進行對話與靈性塑造,更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合班課程更應該從「聽別人說」的無聊故事,到「自己經歷」的有趣體驗,例如:亞伯拉罕的故事可以用「細沙」來呈現信心;出埃及中的磐石出水,可以用「可樂噴泉」來理解神蹟與自然科學。為要增加對聖經故事的詮釋及與處境對話,認識過去聖經人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是知識上的理解,更可以討論原因與各種可能性。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的信仰是否可以提供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途徑?天災戰爭、疾病痛苦、貧富差距、性別平權、普世人權等等,這些歷久彌新的世代議題,上主已經指示我們:「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彌六 8)
分班課程除了手工剪紙、畫圖外,建議可以增加多元體驗課程,如烤餅乾、積木拼圖、輕黏土創作、水晶黏土、動力沙、馬賽克磁磚杯墊、拼豆鑰匙圈,同時也可配合各節期製作相關的手工作品,或者各族群的傳統文化體驗,如傳統織布、手編花圈、歌謠傳唱、製作口簧琴或鼻管、認識狩獵文化等等。我們究竟是想提供參考課程教案,還是教學綱要,又或者只是素材媒體懶人包?總不能是俗稱《部編本》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吧!或許,我們可以理解所謂「新編六年輪」的迷思——企圖在國小階段讀完整本聖經,目標看似明確完整,但現場執行卻又無法落實,更直接造成聖經故事的僵化與零碎的片段,我們怎麼能將聖經刻意裁剪、又期待孩子要全盤接收信仰?有沒有可能配合「共同經課表」,以三年為循環,能夠與主日禮拜銜接,更進一步發展親子讀經?
每個孩子都是初代信徒
我深信:「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也都是第一代基督徒。」每個孩子必須經歷自己的救恩史,更要學習像耶穌重新詮釋並反思信仰的能力,而非停留在教條或知識的教導。盼望他們如同在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他(耶穌)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路廿四 32)教材編寫不只需要文字、美術編輯,更需要活動企劃發想,因此,歡迎教界許多在第一線的同工及在學校實踐翻轉教育的師資,提供優質且經過設計的教案。不僅可以提供好玩又有趣的課程,讓師生與親子同樂,同時思考如何與社會對話,相信更是進入校園禾場宣揚福音的絕佳機會。
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期盼我們成為「消滅自己」的兒童主日學老師。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應該放在「壯大組織」、不斷創造「假性需求」,而是當課程設定的目標在「消滅自己」時,意指孩子如果沒有兒童主日學老師,一樣可以「童來禮拜」,一樣可以「經歷上主」。或許,其實課程教材從不是我們該關注的核心,而是我們的生命是否可以成為見證人?見證那呼召我們來服事兒童的上主。我們願意回應委身、彼此相愛,陪伴兒童一起同行在追尋信仰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