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0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教學設計中的跨域合作、信念與省思
108 課綱的跨域共備、系統思考、溝通合作、自我省思及社會參與,是我近期的體會與自我要求,時而用在工作上,也用在信仰服事場域中,而我也會持續不斷省思。
關鍵字:108 課綱 
作者/戴慧真 (大專義工輔導,現職中學輔導教師)
現在各級學校的教師編制、教育政策,因應當今的教育多元性,並隨著政策的實施與課綱的調整,發展出各校、各領域、各社區不同且多元的教育模式。如今已經實施了將近六年的「108 課綱」,所著重的核心素養概念、自主學習精神、學習歷程發展,也都不斷受到現今教育環境的挑戰,進而讓教育工作者得透過共備(教師合作、共同備課)、專業學習社群、自我能力提升來與時俱進,並且與學生、家長、社會一起營造教育環境。無論在學校或教會,現今的教育多元性,也衍生出不同脈絡交匯而成的教育風貌,共構學生的學習風景。
 
共備與引導跨域學習

108 課綱有個重要的部分是強調學習歷程,即記錄學生在學校中的各科學習進程;108 課綱也不斷告訴人們不必過於焦慮,重視歷程學習才是重要的事。但我近幾年深深發現,學習歷程的成效往往同樣受到環境、老師的影響——教師的備課多元性、對課程的熱情和對學生的引導能力,這些因素常常影響學生能否在學習歷程中呈現具深度和廣度的學習成果,甚至因應時代而行?而學生如何在教育引導下,能夠真正學習到應該具備的向度?教師時常要透過不同的評量方法,甚至用跨域和共備來更完備學習的內容。
 
以我最近正在執行的教學主題為例,想引導學生了解並參與台灣近幾年極具特色的歷史和流行歌曲,從學習主題:「刻在我心底的歌曲」,進行自我探索的跨科學習。學生在此學習單元中,不會只學到歌曲與自我探索的知識,還能體會到台灣的歷史文化如何影響歌曲,並進行如國文、歷史等領域的深度跨學科探索,因而教師必須有跨域科目的討論和設計。這樣的經驗也讓我靈機一動,下班之後回到教會好友間,與一位牧者、一位神學系畢業的平信徒討論相同的單元,從基督教的敬拜、詩歌、音樂團體和曲風,來看近十幾年的變化,其實也非常有趣。
 
教育者的思維模式常會影響下一代的發展,無論是教育還是信仰的傳承,我常思考我們的教育信念與內容,是如何大大牽引、甚至決定學生在學習歷程的收穫和品質。在108 課綱中,共備精神是我滿喜歡的概念,透過共備,能與各科教師確認不同的學科、領域能夠發揮的部分,進而帶出更正確、多元的思考。在教會的服事中,我有幾次結合牧者和長老一起備課的經驗,執行過例如宗教改革、流動畫、媒體識讀等單元。牧師們引導出宗教改革的意義、宗教色彩學、媒體識讀與聖經和神學批判的關聯,都讓我覺得驚艷;牧者們貼近信仰生活與文化,使學校的靈性教育和信仰課程又更上一層樓。而共同合作或不斷共備的結果,使我們都像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透過跨域,設計出多元且具有啟發性的課程。
 
設計思考與議題教學

設計思考是我秉持的教育信念。起初會留意到教育需要設計思考,是我剛念完碩班、開始穩定在學校工作時。當時,學校的美術老師送給我一本 2018 年出版的暢銷書——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的《社區設計的時代》。這本書影響我非常深遠,書中一項主軸提醒讀者: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
 
另外,在議題教學與社會參與的教育精神方面,我非常欣賞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美國教育學者 Henry A. Giroux 說的一段話:「教育工作者必須與其他公共知識者合作,創造新術語,提供學校內外的空間,為社會運動的整合提供新契機。藉此作為,我們將能從各式價值、實踐、社會關係及主體位置間,重新思考及體會民主,擴大人類能力及發展的版圖,更體恤的為社會秩序奠基。
 
108 課綱的跨域共備、系統思考、溝通合作、自我省思及社會參與,是我近期的體會與自我要求,時而用在工作上,也用在信仰服事場域中,而我也會持續不斷省思。
 
進行教學設計,為了成果還是反思?

注重學生的自我省思,也是 108 課綱在多元表現中所提倡的亮點。當我們深入當前的教育現況也不難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目前仍可能沒有確定的解答,例如:家境較好的學生,能夠參加更多競賽型、國際性、多向度的活動,這是否會讓他們在多元表現上佔有優勢?而只能參與在學校內活動的學生,是否會感到自己不夠好,或覺得自己不夠精進?理論上,政策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的學習框架,每個地區的教育情境都有其獨特性,但如何讓所有學生都能在這樣的政策下得到發揮,也備受討論,更是教師們在現場時常面對的課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了解答案其實並不一定,縱然大部分學生尚在尋找方向,也有在此環境的倖存者得到更好的機會,但我對自己期許更重要的任務,是看見學生對自己學習歷程的反思與成長。這些不僅是學習履歷的堆砌,更是對自己成長過程和軌跡的深刻反思,有時更會激起學生亮眼的表現,那些亮眼與獨特可能在此刻,也可能在未來出現。
 
反觀近幾年在參與信仰服事工作時,我也經常參與一些成果導向的討論,更多的例子讓我們不斷檢討,若過於看重指標或成果,有時讓信徒產生不適應、不認同的想法,並且對整個信仰精神的永續性帶來挑戰。因此,當我們設計學習主題,若不單是為了有效的成果,而是期待產生更多省思,或是更真摯的傳承,能紮實地在真實情境中互動,反而會有不錯的收穫。
 
與信仰現況交會,在教育中體會上帝的心意

往後,若我自己在信仰團體中服事,或者持續進行教育工作,一樣會不斷運用跨領域與協作精神,設計信仰教育課程。若要再談及關於課綱的觀點,我會持續留意團契學生的反思與自我探索。雖然我也認同成果導向固然重要,教會確實不斷處於傳承與分享的過程。因此,團契服事對我而言,省思與成果導向二者的平衡須善加拿捏,讓學生有機會在學習中尋找更深的意義,而非只追求外在的成就或過度尋求社會的認同感,以免對信仰產生錯誤的期待,或過度壓抑自身信念,而產生自我的失衡。這部分就像是 108 課綱在素養導向方面的提倡,幫助學子們培養應對未來生活的能力。我也將此思考轉換至服事上:如何幫學生建立更加穩固的信仰基礎,試圖讓他們了解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能夠保持開放、謙卑與感恩的心,在每件微小的事物上持續努力、省思。
 
在不同的教育場域中,信仰引領我尋找意義,也帶給我不同的視野和啟發,並且幫助我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中,省思生命的成長與價值。不過,這跟教育歷程一樣,現場發生的情況和過程都很不一定,也時常受到社會和公共環境影響,以致我們要不斷地去適應、變動與調整自我;更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還有待我們努力去發掘與省思。
 
我常常鼓勵學生要自我省思,而我自己目前的省思也體會到:有機會能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上帝的愛與關懷,並在這愛中成長,共同在這個世界和社會中成為有責任感且能實踐信仰的人,進而體會上帝的心意。對我自己而言,這算是到目前為止,很不錯的工作與信仰歷程。
同作者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中的跨域合作、信念與省思 (第 20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0 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18-2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0期  2025年  2月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200
本期主題: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發行日期:2025/2/10
主日學,然後呢?
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
有谷哥還需要恆偉哥嗎?
再思教會信仰培育:從囤積到對話
教學設計中的跨域合作、信念與省思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無聲的開拓者:王長勝傳道師
打開家庭屬靈大門:重新教會「α 世代」小萌班幼兒主日學
2024 年平安夜,亞利桑那州的第一次
走過 200 期的坎坷路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尼西亞信經〉及其對今日基督徒的意義
《LĀI GŌA KHO KHÀN-HŌ͘-HA̍K(內外科看護學)》成書經過佮白話字醫學名詞
「教會音樂師」課程心得筆記
瑪利歐、教會與人生:檢討與成長的必經之路
100% 的查經營
家:Madawdaw 的回憶
在日光少年營體驗體驗教育
加入新使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