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0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信仰教育是引導兒童,讓這位對生命「有使命的上主」,藉著聖靈在兒童的生命中動工,引領兒童自己「成為」教會。
關鍵字:臨安教會  全人教育 
作者/劉玉雯 (臨安小學堂堂主)
作者/吳明漢 (臨安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前言
 
教會裡的兒童信仰教育,大家能聯想到的就是主日學。但兒童信仰教育若只剩下教會的主日學,如此的信仰教育將承擔極大的失敗風險。若基督徒父母將信仰教育推給教會執行,卻無視家庭才是信仰教育的成敗關鍵,則是標準的風險外部化,無法正視信仰教育失去方向的核心問題。
 
信仰教育的方向

在古倫神父(Anselm Grün)的《踏實的靈修全人的陪伴》中,提到靈修的關鍵核心:首先察覺「我是誰?」接著再探問:「我如何被上主的靈轉化成為一個新造的人?」靈修首先就是探究「存在」的問題,第二個步驟才是「我應該做什麼?」正確的「行動」源自對於「存在」的探問。於是,我們的言語及行動就不再只是服從宗教的「誡命」,而是從我們內心原本就有的耶穌的靈湧流而出。古倫神父認為:耶穌的教導其實是要讓我們擁有新造與整全的人格。透過靈修,使我們接近上主這個超越性來源,成為一個新造的人,然後用新造的靈來轉化這個世界(21 頁)。
 
存在與行動應是朝「整全」(holistic)的方向前進。當初,教會原是為了成人而開設此書的讀書會,但在梳理「靈修核心」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這不僅限於成年人,而是可以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畢竟,從靈性的角度而言,靈命(信仰年紀)的成熟度,與生理年紀是毫不相干的。
 
因為這層啟發,使我對兒童的信仰教育有了新的看見。此外,在過去接觸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精神世界時,我也體認到知識系統的不同——原住民知識體系強調自然界、社會和精神世界之間的相互聯繫。這種整體性觀點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賴、交織的,而非如今分類分科後的知識。在原住民文化中,這種聯繫不僅表現在生活實踐,也反映在他們的語言、藝術和儀式中。
 
在此稍微改寫古倫神父的話:過去我對兒童信仰教育的態度,大多是以活動層面的「行動」為導向,例如聖經背誦、詩歌、道德教導、繪本信仰教育等等;然而,卻未沉澱下來確認與釐清,信仰教育的「存在」核心為何。古倫神父的「整全」(holistic),以及我自己對原住民族文化的接觸,指引出了一條信仰教育道路,即「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
 
全人教育的 Missio Dei

20 世紀 60 和 70 年代,隨著人文主義哲學的興起,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北美地區。全人教育強調學生在情感、社會、道德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其核心理念是教育應該關注整個人,而不僅僅是課業或學術成就。這種教育方式鼓勵學生探索自我,理解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並鼓勵他們在尋找意義、身分和目的的過程中積極參與。
 
全人教育的核心要素,可分為四個層面:

1. 精神層面:學生被鼓勵探索自我,進而思考:「我是誰?」「我在這裡的角色是什麼?」「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有助於他們建立自我意識和生活目標。
 
2. 道德層面:在道德教育中,學生學習如何行動,以及他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不僅涉及個人的道德選擇,還包括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3. 社會層面:學生須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這包括合作、同理心和社會技能的發展。
 
4. 文化層面:文化認同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須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時也要尊重和欣賞其他文化,以促進多元共融。
 
隨著台灣自 108 學年度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全人教育的理念逐漸被納入課程設計中。這新課程以「核心素養」為核心,強調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等方面。
 
為什麼需要全人教育作為信仰教育之路?是因為體認到現代社會已經帶來了太多斷裂和分離。生態心理治療認為,我們所居住的主流文化正在摧毀生命網絡。我們被從大自然的其他存在切割出來的經驗,以及從我們自身的動物天性,把我們切離了生命的源頭——那是充滿養分與和諧一體的生命經驗。這造成了數個世代的孤獨和隔絕,並產生了消費文化的巨大饑渴感,催生出一大堆身心問題(參見《地球就是諮商室》第三章)。而理想的全人教育,則是要修補這種斷裂與分離。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全人教育的理念,與我想像的信仰教育的基礎,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全人教育旨在修補個體生命的斷裂與分離,意謂重新學習把個體生命置於更大的生命網絡中,並與生命網絡建立連結。這即是創世記中人類的樣式,也是啟示錄廿二章準新娘身為新耶路撒冷(上帝的子民),自身即宛若生機盎然的伊甸園更新版。這些意象(異象)都呈現出「個體生命與更大的生命網絡連結」,而連結的起始與終結,正是上主。
 
此外,信仰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實踐「上主的使命」(Missio Dei)。正如“It is not the church of God that has a mission, but the God of mission has a church"(不是上帝的教會抱有使命,而是有使命的上帝擁有教會)這句話表明:上帝才是宣教的主體,教會則是受邀參與這個使命的群體。Missio Dei 體現了上帝對人的整全關懷,包括靈性、智性、情感、社交和身體等各層面的發展。從 Missio Dei 的角度,信仰教育應該幫助兒童認識自己是上帝救贖計劃中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因此,並非教會中的成人帶著使命去「向」兒童「宣教」,或是吸引更多兒童「進到教會」;信仰教育是引導兒童,讓這位對生命「有使命的上主」,藉著聖靈在兒童的生命中動工,引領兒童自己「成為」教會。
 
遊戲、社交、閱讀、語言與創作的進擊小學堂

在臨安教會實現全人教育的「上主的使命」:我們使用「全年齡禮拜+大、小學堂」的主日事工型態;不稱為主日學,是因為臨安教會設計的禮拜方式就是全年齡的禮拜,禮拜結束後會進行成人與學生的主日學,我們稱其為「大、小學堂」。
 
「全年齡禮拜+大、小學堂」就是臨安教會在信仰教育事工中的具體行動。大學堂是成人的研經班,小學堂則分為五大面向:遊戲、社交、閱讀、語言與創作。
 
1. 遊戲:遊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透過遊戲,孩子能夠在輕鬆的環境中體驗深刻的感受。小學堂的老師們閱讀王永福老師的《遊戲化教學的技術》,設計了各種互動性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理解自我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並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
 
2. 社交:社交跟數學一樣,不會就是不會。學校教育自 108 課綱之後,開始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但這是學校、家庭與教會三方都應重視的事。我們鼓勵孩子在小組活動中互動,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分享和解決衝突。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溝通與信任,也讓孩子在信仰的共同體中感受到歸屬感。
 
3. 閱讀:閱讀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和想像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提供各種適合不同年齡的信仰書籍及文章,帶領小學堂全體成員一起閱讀、提問與討論。這樣的方式不僅提升閱讀與思辨能力,更加深了對信仰的理解。
 
4. 語言:語言學習是信仰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因為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希望孩子能自由使用台語、華語和英語表達自我的思想。我們使用 SoR(Science of Reading,閱讀的科學)的課程幫助孩子有效學習華語與英語(SoR 使用注音作為音素學習)。這是一件大膽的嘗試,使用 SoR 教材作為信仰教育的一環,克服雙語甚至三語以上的語言學習困境。
 
5. 創作:創作活動指的是帶小學堂的孩子針對教會各樣需求,動手修復或製作各種需要的物品,例如粉刷牆面或製作書櫃。讓小學堂學生從小就能動手創作,並且與教會軟硬體連結,產生責任與情感。這是小學堂創作活動的主要目的。
 
結論
 
在臨安教會,我們相信全人教育能夠為兒童的信仰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透過「全年齡禮拜+大、小學堂」的模式,我們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與成就,更重視他們的靈性、情感、社會和文化發展。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修補生命的斷裂與分離,更能讓孩子在信仰的旅程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體驗上主的愛與使命。
 
直至 2030 年,臨安教會將持續深耕與實踐全人教育的信仰生態,讓上主的每一位兒女都能在臨安教會這個生機盎然的伊甸園中茁壯成長,成為上主的使者,將信仰的光芒照亮每個成為教會的自我。
 
延伸閱讀:
 
1. 古倫神父、吳信如。《踏實的靈修全人的陪伴:本篤靈修體系與靈修陪伴的運用》(BENEDIKTINISCHE SPIRITUALITÄT UND GEISTLICHE BEGLEITUNG geerdet und ganzheitlich)。鄭玉英譯。南與北文化出版社,2023。
 
2. 瑪莉—珍.羅斯特(Mary-Jayne Rust)。《地球就是諮商室: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邁向生態心理治療》(Towards an Ecopsychotherapy)。周大維、陳俊霖、劉慧卿譯。心靈工坊,2022。
 
3. 王永福。《遊戲化教學的技術》。商周出版,2022。
同作者相關文章: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第 200 期)
失落的女史:士師記的閱讀筆記 (第 193 期)
寫在「好好生活」之前 (第 182 期)
我門徒,我做神學 (第 177 期)
馬可福音書──十字架的起義 (第 175 期)
但她(們)喊不出聲 (第 170 期)
夏甲 (第 163 期)
教會的簾幔之外──讀林立青《做工的人》 (第 160 期)
其中,最大的是愛 (第 158 期)
愛與死刑的對話錄 (第 119 期)
巫譜 (第 109 期)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第 200 期)
基督教家庭裡的民主就是一起吃飯 (第 178 期)
性別、族群的宰制與自覺:路得記與以斯帖記 (第 162 期)
基督徒學生運動在台南的實踐 (第 149 期)
為什麼耶穌要禱告? (第 116 期)
「人性化」的基督教? (第 10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0 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26-3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0期  2025年  2月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200
本期主題: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發行日期:2025/2/10
主日學,然後呢?
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
有谷哥還需要恆偉哥嗎?
再思教會信仰培育:從囤積到對話
教學設計中的跨域合作、信念與省思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無聲的開拓者:王長勝傳道師
打開家庭屬靈大門:重新教會「α 世代」小萌班幼兒主日學
2024 年平安夜,亞利桑那州的第一次
走過 200 期的坎坷路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尼西亞信經〉及其對今日基督徒的意義
《LĀI GŌA KHO KHÀN-HŌ͘-HA̍K(內外科看護學)》成書經過佮白話字醫學名詞
「教會音樂師」課程心得筆記
瑪利歐、教會與人生:檢討與成長的必經之路
100% 的查經營
家:Madawdaw 的回憶
在日光少年營體驗體驗教育
加入新使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