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0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字級調整:

特稿
走過 200 期的坎坷路
我們言所當言,不討好教會,對於不同觀點也盡量維持平衡、理性的報導,期望在這個一個依賴網路懶人包、忽略獨立思考的所謂「理盲時代」,能成為一個思辨真理的清流。
關鍵字:使者  新使者 
作者/陳錦生 (《新使者》雜誌社社長)
從《使者》到《新使者》——與我

從 1963 年的《使者》到 1979 年的《使者新刊》是《新使者》雜誌的前身,再到 1990 年轉型為《新使者》,歷時超過一甲子;而從《新使者》第 1 期出刊至今第 200 期,亦歷時三十幾年。對一個以小眾為對象且沒有固定資金支持的紙本雜誌而言,能夠存活至今,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記得在我念高二時(1966 年),有一天,基隆安樂基督長老教會卓忠信牧師從北區大專輔導委員會的莊文生牧師那裡拿了一本《使者》雜誌給我,並且介紹這是長老教會為大專生出版的雜誌,那時我就對《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學時,雖然參加學校裡的長老教會學生團契(那時尚未有長青團契之名),但因為是在中部的學校,也沒機會看到《使者》,直到大學畢業後,才看到《使者新刊》。
 
而我真正與雜誌發生關係,則是因緣際會參與了短期間《使者新刊》的社務,後來更因為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的緣故,從 1997~2016 年和 2018 年至今,我都擔任《新使者》社長一職,因此可說是陪著雜誌走過廿餘年的歲月。值此 200 期發行之際,我也藉此機會從社務的角度,說說我的感謝和期許。
 
內容與定位

從《使者》到《新使者》,雜誌的內容和定位主要以大專學生為對象,關心信仰、神學和社會議題。因此早期雜誌可以見到許多介紹當代神學思潮的文章,後來對象漸漸擴大到教會的知識份子,如畢契、社青、神學生、牧長等,發行範圍亦曾擴及港、澳和海外華人神學院、教會。
 
《新使者》的宗旨印在封面,以「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表明立場。因此,我們的雜誌與一般教會雜誌不同的地方是感性的文章、個人見證較少,而以強調理性的思辨和知識性的探求為主。隨著時代的不同,我們也從信仰的角度關心當代的社會議題。
 
我粗略地把《新使者》從 1~199 期各期的主題分成:教會與信仰、社會脈動、政治關懷三大類(有些議題兼具),其中教會類佔 108 期,社會議題 73 期,政治議題 37 期。各期主題形成的過程主要由編輯委員會決定,而每屆編委會則由總編輯、執行編輯和大專學生、社青、大專工作者、神學院師生、原住民青年、地方教會牧者及平信徒代表等廿餘位共同組成,還要兼顧性別和族群比例。由於每屆編委成員不同,關注的重點也不相同,但絕對是以信仰的觀點、理性的態度來討論,這也是幾十年來一貫的宗旨,並保持其多元性和時代性。
 
在此特別感謝歷任總編輯,尤其陳南州牧師和張德麟牧師前後堅持編輯的方向,使《新使者》得以貫徹宗旨至今,成為雜誌的主要特色。然而,由於《新使者》是雙月刊,因此在決定各期主題時,有時無法顧及當下發生的時事,這是與日報或週刊不同之處。但也因為如此,讓我們可以避免受一時情緒的影響,而能在事件發生後再做理性的檢討。此外,《新使者》也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機關報,因此在言論方面能有較大的自由度。過去有些主題如:體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性別議題、幸福小組、特會、敬拜讚美、太陽花運動、政教議題、迷因(meme)、霸凌、離教者等等,此類文章在一般教會雜誌也較不易看到。
 
我們言所當言,不討好教會,對於不同觀點也盡量維持平衡、理性的報導,期望在這個一個依賴網路懶人包、忽略獨立思考的所謂「理盲時代」,能成為一道思辨真理的清流。不過,理性思辨和批判是我們一貫的特色,但也是限制。曾有牧者對我說:「你們的雜誌太硬了,用語艱澀,很枯燥。」客氣一點的說就是「曲高和寡」。因此,《新使者》也開闢不少專欄,如: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厝邊頭尾、感情婚姻、信仰生活、母語葡萄園,以及非常受歡迎的主題漫畫等等較軟性的內容作為平衡。
 
經營的困境

《新使者》雖幾次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和大專事工委員會,但一開始其實就被定位為自給自足的雜誌;主要資金來源依賴廣告、訂戶和奉獻,而非「文字事工紀念主日」的補助對象。
 
過去這些年來,感謝一些教會允許我們去請安報告,特別是前總編輯張德麟牧師,只要有機會講道,一定會介紹《新使者》,而且成果豐碩。此外,為了增加雜誌收入,我們自 1999 年起,每年發行聖誕特刊至今,鼓勵讀者以此代替聖誕卡,作為慶賀聖誕兼傳福音之用,也可體現信仰感性的一面。聖誕特刊發行之初迴響不錯,後來又與監獄事工合作,獲得各教會極大的支持,也挹注了《新使者》虧損的財務。在此,我也特別感謝盧俊義牧師在他牧養的教會和各地查經班大力支持和宣傳。
 
在社務和人事方面,目前我們除了一位全職的行政(兼財務、推廣和網管)同工和一位兼職的執行主編之外,其餘包括社務委員和編輯委員都是志工,另外有許多人出錢又出力地支持《新使者》雜誌,在此也一併致謝!由於《新使者》部分文章頗有學術性,也被「華藝線上圖書館」收錄在其「期刊索引」,供學術研究;雖然獲利微薄,但也增加了雜誌的知名度。
 
未來的挑戰

隨著網路和數位媒體的崛起,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劇變,許多讀者選擇在網路上搜尋或閱讀電子書。因此,我們開始將雜誌數位化,並且全文上網,開放給所有人閱讀。同時,我們也成立一些社群媒體,如:Facebook、LINE、Instagram 等群組來服務讀者,而在「母語葡萄園」專欄,我們更嘗試請作者朗讀文章,並上傳至 YouTube,供讀者聆聽、學習,以增加閱讀效果。雖然這些嘗試仍不算成熟,但在目前的人力條件下,還是稍有成果。
 
有人說,成功的雜誌有幾個特色:明確的定位、高品質的內容、品牌形象與信任、吸引人的設計、讀者的參與和互動、與時俱進的主題、多樣化的內容形式、數位化和社交媒體的運用和靈活的商業模式。這些特色有些《新使者》已經具備,有些則在進行中。關於讀者的參與,我們過去曾經辦過幾次講座,將來應該加強或利用網路媒體改變互動形式。此外,商業模式則是我們還要再努力的地方,這是社務委員會責無旁貸的任務。
 
最後,謝謝現任總編輯鄭仰恩牧師和執行主編鄭君平牧師對每篇文章的審核把關,更謝謝唯一的全職行政同工張巧怡姊妹,以及許多過去與現在的同工,共同走過這一段崎嶇的路途,期望 200 期之後,《新使者》會有新的突破!
同作者相關文章:
走過 200 期的坎坷路 (第 200 期)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第 150 期)
教會的變與不變 (第 146 期)
大學教育與就業準備 (第 129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幸福,一種靈性生活 (第 89 期)
論「大補帖」 (第 52 期)
教會狂想曲 (第 4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0 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46-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0期  2025年  2月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200
本期主題: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發行日期:2025/2/10
主日學,然後呢?
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
有谷哥還需要恆偉哥嗎?
再思教會信仰培育:從囤積到對話
教學設計中的跨域合作、信念與省思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無聲的開拓者:王長勝傳道師
打開家庭屬靈大門:重新教會「α 世代」小萌班幼兒主日學
2024 年平安夜,亞利桑那州的第一次
走過 200 期的坎坷路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尼西亞信經〉及其對今日基督徒的意義
《LĀI GŌA KHO KHÀN-HŌ͘-HA̍K(內外科看護學)》成書經過佮白話字醫學名詞
「教會音樂師」課程心得筆記
瑪利歐、教會與人生:檢討與成長的必經之路
100% 的查經營
家:Madawdaw 的回憶
在日光少年營體驗體驗教育
加入新使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