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0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或許,人類不可避免要分辨善惡,面對自己有限的命運。我們既能用知識來審判自我與他人,也能用這知識來創造豐盛的生命。
關鍵字:夏娃非惡 
作者/李明翰 (台南大專成大 SCM 團契輔導)
女性的信仰典範?

先問一個問題:誰是聖經中最有名的兩位女性?
 
如果靠直覺,你應該會想到夏娃跟馬利亞;如果你是基督徒,可能會再想到抹大拉的馬利亞。而教會傳統又是怎麼理解她們呢?這些女性的形象是誘惑者(夏娃)、妓女(抹大拉的馬利亞)與童貞母親(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讓人覺得女性可以產生關聯或認同的角色相當限縮,要不就是比男性次等的人,要不就成為超乎凡人的女神。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大衛、耶穌、保羅,這些「男性主角」才是人們關切的重點,女性若要找到聖經裡的女性信仰典範,真是困難!
 
但,真的是這樣嗎?問題可能不是出在聖經本身,而是翻譯聖經與詮釋聖經的人。
 
我先是被《夏娃非惡: 顛覆預設的女性主義解經》(Eve Isn't Evil: Feminist Readings of the Bible to Upend Our Assumptions ,書名暫譯)的書名吸引,因為它直接挑戰「女人將罪帶入世界」的傳統解釋(提前二 14)。翻開後,我便沉浸在作者流暢又幽默的文句中,彷彿坐在主日學教室裡,聽老師活靈活現地重新講解聖經故事。
 
作者帕克(Julie Faith Parker)是舊約學者、牧師,也是紐約協和神學院的訪問學者和大理石學院教堂的常駐聖經學者。她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將自己的女性服事經驗與聖經文本對話,同時批判性地以女性主義視角拆解父權的聖經詮釋傳統。本書篇幅精簡,正文才 160 頁,但足以作為女性主義釋經的指引,引導讀者更活潑地閱讀經文,獲得解放人心的信息。
 
發現伊甸園的小彩蛋

我認為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是帕克重新述說創世記第三章的故事,藉由原文的分析,讓我們用新的眼光欣賞夏娃。我簡單歸納為四個小彩蛋:
 
1. 當蛇想引誘夏娃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時,夏娃回答說:園中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園子中間那顆樹的果子不能吃,也不能摸,不然她跟亞當都會死(創三 3)。不過,夏娃是怎麼知道的?上帝跟亞當說明「不可吃」的命令時,夏娃根本還沒誕生呢!(創二 16~17)
 
2. 夏娃看見、摘下、吃下,並分給亞當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時,其實亞當「全程在場」,卻不發一語。過去我們以為:夏娃要負犯罪的最大責任,是因為被誘惑的夏娃「又跑去」誘惑亞當。然而,原文明顯地指出夏娃是給了「與她一起」的丈夫(創三 6,和合本修訂版,註 1)。所以,最知道上帝命令的亞當,卻眼睜睜看著夏娃吃分別善惡果。那時,他到底在想什麼?
 
3. 從上帝對兩人違背誡命後的宣判來看,亞當似乎比較可憐。他必須終生勞苦、汗流滿面才能從土地得到吃的,而且他的命運是回歸塵土——成為蛇的食物(創三 17~19)。相較地,夏娃生育的辛苦是暫時的,而且可以藉生產將自己的生命延續(創三 16a,註 2)。即便是懲罰,也展現出她奇妙的生命力。或許亞當驚訝這點,因此隨即將妻子取名為「夏娃」,即生命的給予者(life-giver,中文翻為「眾生之母」)。有趣的是,上帝只有對蛇和亞當說:他/牠們會「因為所做的行為」而遭受痛苦;夏娃卻沒有受到同樣的指責,為何如此?不過,夏娃不也被宣判要戀慕丈夫,且被丈夫管轄嗎(創三 16b)?這根本是合理化性別不平等的緊箍咒,讓擁護父權的人宣稱女性從屬於男性。但是,帕克指出妻子對丈夫的「渴望」也可以譯為「轉向」(turning),指的是透過「性」,回到男性與女性的一體(oneness);而丈夫對妻子的「管轄」則指作為性行為的穿透者(penetrator)。(註 3)這裡呈現的是以色列民族的起源故事(etiology),解釋為何女性生育會經歷磨難,並且儘管在古代懷胎有很高的死亡風險,她們仍(被迫)發生性行為。(註 4)
 
4. 上帝很擔心亞當接下來會做出吃生命樹果子的不智行動,因為那他就會變得像神一樣。因此,上帝先發制人,把亞當趕出伊甸園,並設置天使看守生命樹的道路。夏娃呢?仔細一看,經文根本沒有說上帝把夏娃趕走,所以她還在伊甸園內?那麼,夏娃在裡面做什麼?她後來又為何離開伊甸園跟亞當生小孩呢?
 
禮讚夏娃:知識的追求者與生命的給予者

當我們發現這四個小彩蛋,對伊甸園事件是否有新的想像?
 
夏娃因著原始的好奇心與聰慧,想要把握機會獲得分別善惡與倫理判斷的能力,經過審慎的觀察,她決定吃下果子。儘管她知道違背上帝的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還好當天沒有直接死亡),還是為了知識而冒險。亞當在夏娃身旁,但不發一語,表示他其實很想吃又不敢直接摘果子,而夏娃幫他完成了內心的渴望。
 
難過的是,當上帝質問亞當時,他卻推脫給夏娃,甚至直接譴責上帝說:是「你賜給我、與我一起的女人」給我吃的(創三 12)。相較地,夏娃很直白地說出事實:蛇引誘了我,我就吃了(創三 13)。這也難怪,上帝對亞當的宣判比較嚴厲,而且不放心把他留在伊甸園。亞當獲得分別善惡的知識,卻用來責怪配偶與上帝。如果他又擁有永生,那這位「像神」的人類,會不會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於是上帝把亞當趕出伊甸園,但把夏娃留下來。她繼續成為生命的給予者,與眾生命分享上帝的創造。最後,夏娃意識到她必須與世界慷慨地分享生命的力量,所以離開伊甸園的舒適圈,與亞當創造新的一代。
 
或許,人類不可避免要分辨善惡,面對自己有限的命運。我們既能用知識來審判自我與他人,也能用這知識來創造豐盛的生命。帕克禮讚夏娃:「她是開拓性的神學家,與上帝的話語摔角;她是深思熟慮的決策者,行動前總會慎重思考;她是渴求知識的人,渴望理解倫理以在世界中立足;她是所有具備洞察力之人的神話般的母親,我以身為眾生之母的孩子而自豪,希望你同樣如此。」(22 頁)
 
讀者第一次看到如此正面稱讚夏娃的文字,可能會感到相當驚訝,但或許我們只是長期缺乏不同詮釋的刺激罷了。
 
批判聖經文本的父權意識形態

帕克在其他章節還會告訴我們其他的彩蛋,像是:女先知普遍存在於以色列社會;約伯的妻子可能是叫約伯感謝上帝而非詛咒上帝;女性音樂家在古以色列的崇拜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抹大拉的馬利亞不是妓女,抹大拉也不是地名,而是代表「高塔」或「偉大的那位」(the magnified one)的稱號;馬大與馬利亞姐妹倆都是耶穌的核心同工;上帝創造的多元性肯定了跨性別、非二元與酷兒的存在。
 
帕克採取的釋經方法論不只是透過歷史與原文的考究來為女性「翻案」,同時也以「懷疑的詮釋學」(hermeneutic of suspicion)批判作者的父權意識形態。例如:喇合往往被歌頌為幫助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的關鍵要角(書二),但身為一個性別與種族弱勢的外邦妓女,她求生存的方式是不得不與殖民者合作,協助有權力的男性征服她的國家。這著實是場悲劇!帕克質疑:我們似乎從不懷疑這父權體系一方面給予順從的女性獎賞,另一方面讓大多數無辜的人民遭到屠殺。
 
帕克指出,我們應該提問:寫下這些故事的作者在推崇怎樣的價值?為何某人或某事會以特定的方式再現或被理解?誰會因為這些經文的翻譯或詮釋受益?而這又會付上誰的代價?她指出:聖經描寫(describe)了以色列民族在他們的掙扎中認識的上帝,祂幫助他們打勝仗,但並非指引(prescribe)我們去仿效他們的行為。
 
不過,這樣的講法我認為也不精確。聖經不只是描述事件,也帶來形塑群體的道德觀與倫理實踐,任何的描寫都帶來某程度的指引。重點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辨識當中的意識形態,並在新的處境中用新的方式見證上帝。
 
結語:找到滋養靈魂的食物

對某些壓制女性的經文感到不自在,《夏娃非惡》是一本相當精彩的入門作品。若你想更了解較為學術的探討,作者也於最後一章給予頗豐富的延伸資料,滿足進階讀者的好奇心。
 
就如神學家蘿特(Rosemary Radford Ruether)在《性別主義與言說上帝》(Sexism and God-talk: Toward a Feminist Theology)所言:女性神學的批判原則是提升女性完整的人性,而任何對這完整人性的否定、貶抑或扭曲,都不是救贖的,也無法反映上帝真正的本性與工作。帕克亦在文末寫道:「女性曾被灌輸聖經的話語,產生『自認低劣』的有毒思想。但問題出在灌輸者,而非經文本身。沒有人應強迫他人接受經文,使其窒息、萎縮或受苦。相反地,我們應翻開聖經,看看哪些經文是滋養靈魂的美好食物,哪些能令人感官愉悅,並賦予我們智慧?」(129頁)
 
我們都不是帶著中立或純真的視角來閱讀聖經,撰寫經文的人亦是如此。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讓祂的話語能帶來解放人心的力量。
 
附註:

1. 作者指出:「與她一起」在經文翻譯中被省略,是來自於四世紀教父耶柔米(Jerome)的拉丁文譯本,這導致後來近乎三分之一的英文譯本都省略了這關鍵詞彙,讓女性成為更容易被責怪的對象。1919 年的和合本聖經便沒有把「與她一起」翻譯出來。
 
2. 這裡又有翻譯的問題,原文指的不是夏娃必受懷孕的「痛苦」,而是「艱辛」。
 
3. 帕克引用聖經學者 Carol Meyers 對創三 16 的翻譯:” I will make great your toil and many your pregnancies; with hardship shall you have children. Your turning is to your husband, and he shall rule/control you [sexually]. ”見 Meyers, Carol. Rediscovering Eve: Ancient Israelite Women in Con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4. Meyers 指出:這段經文揭示鐵器時代以色列農業生活的艱辛。嬰兒和母親的高死亡率,讓人擔心失去新生兒或因生育帶來的死亡風險,使女性對懷孕產生抗拒或性厭惡。因此,男性控制女性性行為的命令,可理解為一種藉宗教信仰合理化多次懷孕必要性的文化措施,以促進社會整體存活的利益。
同作者相關文章: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第 200 期)
因為有限,才能去愛——臨終陪伴給我的功課 (第 199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第 198 期)
亞伯拉罕通過考驗了嗎? (第 196 期)
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我讀《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第 190 期)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第 184 期)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籌備同工視角 (第 179 期)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第 166 期)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第 164 期)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第 162 期)
讀經的美麗:淺談神研班與大靈班 (第 161 期)
一個基督徒關心同志議題的心聲 (第 1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0 期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50-5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0期  2025年  2月 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200
本期主題: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發行日期:2025/2/10
主日學,然後呢?
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
有谷哥還需要恆偉哥嗎?
再思教會信仰培育:從囤積到對話
教學設計中的跨域合作、信念與省思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生機盎然的伊甸園——在臨安教會實現「上主的使命」的全人教育
無聲的開拓者:王長勝傳道師
打開家庭屬靈大門:重新教會「α 世代」小萌班幼兒主日學
2024 年平安夜,亞利桑那州的第一次
走過 200 期的坎坷路
滋養靈魂的女性主義解經——《夏娃非惡》
〈尼西亞信經〉及其對今日基督徒的意義
《LĀI GŌA KHO KHÀN-HŌ͘-HA̍K(內外科看護學)》成書經過佮白話字醫學名詞
「教會音樂師」課程心得筆記
瑪利歐、教會與人生:檢討與成長的必經之路
100% 的查經營
家:Madawdaw 的回憶
在日光少年營體驗體驗教育
加入新使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