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3期 耶穌AI你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人類還剩下什麼東西,是AI不能取代的?
當AI一個一個攻破人類的技能時,也會逼我們面對自己的殘缺、平庸與不完美,放下那些「我要展現完美」的執著,也許這一次,我們可以更積極接受「我就是不完美的」這件事。
關鍵字:AI 
作者/周加恩 (用幹話抄書的喜劇演員)
在研究AI的過程中,我一度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既然AI 可以做幾乎每一件我在做的事情,而且做得比我還要好,那我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我在網路上一直寫作的意義是什麼?」會這樣自我懷疑,原因是我見識到了語言模型的發展速度,真的是太可怕的快!
 
我從去年11月開始研究怎樣下提詞,怎樣跟AI互動,可以有最好的產出。比如說「寫作風格」這件事,因為跟我的工作直接相關,我幾乎窮盡了所有我知道的提詞方法,讓AI可以寫出跟我風格相近的文字。然後,大約在今年2月底,OpenAI發布了一個新的語言模型GPT-4.5,這個模型特別擅長寫作風格,寫出非常有人味的文字。人家一個更新,就一口氣把我所有寫好的提詞全部打翻,其時間也不過才短短幾個月。
 
在這個圈子裡流傳一句話:「如果你覺得AI技術本身有什麼問題沒有辦法解決,那就躺一個禮拜,問題就會被解決了。」這是一個顯著的趨勢:現在我們抱怨的所有AI問題:給出錯誤資訊、講話有點機器味、會鬼打牆、抓不準你的意思、暫時失憶……,基本上在五年內都會被解決。在未來五年內,AI只會越來越強,變得超懂你,超會說話,超會寫程式,超會幫你工作,超會分析思考,超會下決策,然後慢慢開始取代知識工作者,甚至取代法官、醫師、律師……。
 
在這個趨勢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當AI把人類工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接手了,我們還剩下什麼東西是AI不能取代的?」
 
人才是這場遊戲的主體,AI只是工具

如果要問:「有什麼部分的我,是AI完全無法取代的?」首先要看這個「我」是由哪些組成的。例如,我們可以純粹用「工作」的角度,把「我」拆成很多個任務:知識工作者、PM、協調者、訊息統籌者……。如果是這樣去拆解,我的看法是非常悲觀的,我認為大多數的人類工作任務都可以被AI接手。工作上有什麼角色絕對不會被AI取代?最後可能只剩下「決策者」做判斷,再交付任務給AI執行。(還有,AI當然也無法取代「資本家」)
 
但是如果我們跳脫工作面向, 使用「我,作為一個人」這個角度來討論,其實你很快就可以抓出很多AI不能取代人類的面向。比如說,AI永遠不能取代「我是真人」這件事。聽起來很像是廢話我知道,讓我說明一下。
 
AI可以做到很多人腦做不到的事情,但是AI終究沒辦法做到的是「真實存在」。至少在機器人絕地大反攻之前,AI永遠會是一個「被使用」的角色。在和AI互動時,我們必須時時記得:「AI是工具,人才是主體。」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人類的社會活動,其實說穿了就是不斷地在「傳遞東西」——人、物品、資訊、金錢等。而種種傳遞行為,最終都只有一個目的:影響其他人。
 
這個「影響」可能是讓消費者掏錢、讓一個女孩改變心意跟你在一起、讓一群人同心協力完成夏季營隊、讓人們都站在電扶梯右邊、讓小學生開心、解決阿嬤不會用Line驗證身分帳號問題……等等。眾多人類活動,只要是關於兩個人以上的,就是以「影響其他人」為最終目標。這個影響其他人的能力,就是「能動性」,改變其他人、改變環境的能力。
 
這場「我影響你,你影響我」的活動,純粹是「人的遊戲」——A I不可能獲得能動性,因為人類不會接受AI來試圖「影響你」。只有AI語言模型、演算法背後的數據公司,才是真正在影響你的人。(看看我們的生活被Sam Altman影響得亂七八糟)
 
從這個通則出發,我們大概可以說,只要一件事是屬於「人的遊戲」,那AI就不太可能取代這件事。例如:一個劇團想要辦一場表演,跟政府申請補助款。寫補助款企劃書有機會用AI取代;但是帶一群人實際排練,完成一場演出,AI能介入的地方不多。又或者,我在網路上寫作,文章當然有很多部分可以用AI協作加快產出;但是「跟讀者互動,建立連結」這點只有我能做,AI不可能取代。
 
「人的遊戲」AI無法取代

使用「人的遊戲」這個概念,可以看出一些比較「通則性」的、AI不能取代人類的地方。比如說:
 
1. AI不能真的跟你建立關係

自從AI爆發之後,現在我們出國玩,基本上一定會大量使用ChatGPT——看不懂的招牌問GPT、大眾運輸問GPT、新的城市有什麼景點可以玩問GPT……。整趟旅程,你會大量地跟AI互動。甚至如果你一個人旅行,你有什麼旅行上的觀察,也可以直接跟GPT分享,還可以在旅行途中跟GPT聊心事,幾乎就像是一個真的旅伴一樣。
 
那麼,GPT跟一個真人旅伴,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我直覺想到是「不會吵架」,這大概是機器最大的優點,但這不是重點。最重要的差別是:「當你到了新景點,你不會跟GPT合照一張。」(至少大多數人不會)
 
AI工具可以非常厲害,可以幫你工作、提供你陪伴,在你有滿滿情緒時聽你訴苦水……。但它終究不是你生活中的另一個人,它不能跟你建立關係。
 
2. AI不能當你的敵人

我聽過一種說法:「AI再怎樣厲害,KOL(網路自媒體創作者)仍然不會被取代。」但不是因為真人可以做出什麼無可替代的內容,而是因為酸民要罵真人才會爽。這個觀察真是太深刻了,堪稱至理名言。如果酸民只要罵AI就能滿足,那我馬上寫一個「讓你罵3000」AI機器人,從此世界太平不再有酸民,AI成為造福人類文明的最重要發明。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人們在網路上用AI彼此吵架。你看久了會發現,最終其實沒有人在乎事實,這場遊戲本質上只是一場「語言權力鬥爭」,比賽誰家的AI比較會吵。罵人與被罵,恰恰就是「人的遊戲」,語言權力鬥爭只有人類可以進行。
 
敵人,是我們區分「你/我/他」的重要媒介,幫助我們確認自己存在的界線。沒有活人來當一個群體的敵人,群體的社會邊界與認同只會模糊。基督徒的修行,也是在敵人面前進行的。任何人都能說「我願意寬恕」;但只有當你面對真正的「敵人」——傷害你、背叛你、讓你痛苦、讓你無法原諒的人時,「寬恕」才有了真實的重量和張力。「要愛你的仇敵,為逼迫你的人禱告。」(太五44)
 
AI越來越強大之後,人類還有什麼東西不能取代:給酸民罵,給人罵,當眾人的敵人,當你的敵人。
 
3. AI不能負責

AI可以取代各種知識工作者的職業內容,但沒辦法取代「決策者」的角色。但不是因為AI沒有能力做決策,其實用AI來分析,可以更廣泛處理海量資料,有機會做出遠比人類更客觀的決策。AI無法取代決策者是因為:當事情砸了,得要有一個人出來負責。當辦活動砸鍋了,得要有人出來檢討。
 
AI浪潮下,大多數的討論都聚焦在「科技」、「工作」等面向,但其實人類社會運作的本質,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始終是關於倫理、責任、敵我。「決策者」的角色也幾千年沒有改變,他們只有一項工作:負責任。負責做出對團體最好的決定,當這個決定做錯時出來擔責、背鍋、被公審、被咎責。決策者當然會使用AI工具做輔助判斷,但最終被追責的都是人。
 
AI越來越強大之後,有什麼東西不能取代:被公審、被咎責。
 
4. AI不會真的讓你失業

其實從前面「人的遊戲」出發來想,你也大概抓得出來哪些工作/角色不容易被AI取代了——那些必須「跟人建立關係」的人。例如很強的「業務」不容易被AI取代,因為業務處理的純粹是「人的問題」,是玩這場遊戲的佼佼者。
 
「牧師」也不可能被AI取代,因為牧養會友是跟人建立關係的活動。PM、製作人不容易被AI取代,因為需要有一個人給客戶罵。深夜食堂的老闆、有個性的私廚、釀酒師、作家、喜劇演員、音樂人……等等有藝術性質的人,不容易被取代,因為他們的工作是也是建立連結,只是是靠作品。
 
而除了這些本來就不會被取代的工作以外,我們也不用太擔心「AI讓人失業」這件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工具取代人」的情況,例如攝影術取代版畫匠、印刷術取代手抄經文的修士、工業革命機器取代勞工……。每一波取代都會引起焦慮、恐慌與反抗。
 
但是每次大規模取代發生之後,把時間線拉長來看會發現,新的技術永遠都會帶來更多新的工作,創造更富裕的生活。人類是基因注定閒不下來的生物。人類學家James Suzman在《為工作而活》這本書裡,用了一大堆原始部落研究跟考古證據,只是要說一個觀點:「人是為了工作而活,我們天生必須忙碌才能活著。」
 
你可以確定,AI問世解決了大量今天的問題,但基於人類必然瞎忙的個性,一定會帶來更海量的「明天的問題」,創造一大堆前所未見的工作需求,需要一大堆前所未見的人。如果你的工作內容,真的不幸是會被AI取代的,我覺得也不用太擔心,你還有好幾年的時間可以去研究新的工作需求,站上新的位子。尤其AI工具在輔助學習方面是很有效果的,轉換跑道的難度正在不斷降低。
 
在信仰上,AI不能取代人的地方是什麼?

思考AI跟人的關係,如果再加上「信仰」這個標籤,那會有很多有趣的問題跑出來。
 
例如:「AI寫的講道,可以拿來說/聽嗎?」
「AI生成的敬拜詩歌,可以拿來唱嗎?」
「AI生成的禱告詞,可以拿來對神禱告嗎?」
這些題目本質上是接近的,都是在問:「我能不能用AI來靈修、讀經、禮拜?
 
對於前兩題,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我曾經想更深入理解路加福音19章《交銀於十僕的比喻》,針對這段拿去跟GPT對話,直接召喚出三個神學家來提供看法。我甚至架起一個舞台,場景設定在咖啡館,讓三個神學家進行一場對談。(可以掃下方的QR code,旁觀我的這場對談,那個過程是很精彩的。)雖然AI的解析度還有待加強,但已經對我自己靈修有很大的啟發。重點不是AI產出的東西能不能講,用什麼工具寫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最後學到了什麼東西,讓我對神的理解有怎樣的變化。
 
過去在印刷術發明的時候,教會的修士也認為:只有用手抄的經文才有精神價值,還會說出「筆是處女,印刷術是妓女」這樣的話。但現在,我們誰不是用印刷的聖經?誰家裡會有一本手抄版聖經?難道我們在信仰上的問題,只要換一本手抄版聖經就可以解決嗎?想必不是。如果使用AI工具可以讓人更靠近神一點,還可以減輕牧者的負擔,多出時間去照顧會友,那也是好事一樁吧。
 
比較有趣的是第三題:「AI寫的禱告詞能用來禱告嗎?」我覺得不行。雖然一段文字是不是AI寫的都不是重點,禱告詞也不一定都必須是自己寫的,但我還是覺得:「祈禱」是最後一塊AI無需介入的地方。畢竟,我們禱告是給人聽的,還是給神聽的?
 
是給神聽的。「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馬太福音六5)正因為是給神聽的,我們無需使用華美的文字做裝飾,神非常清楚我們是不完美的,我們的禱詞是不完美的,聖靈是我們的中介。發自內心的話語,是充滿很多不完美的語言痕跡的,有很多贅詞、很多口誤……;但禱告詞時常會打動人心,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
 
一個人祈禱,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一群人祈禱,則是聯合眾人一起與神建立關係。讓AI來介入雖然可行,但總感覺少了一點誠意。
 
人類最珍貴的價值,在於「不完美」

從文書處理、寫作、自動化流程……,我們發現,AI可以輕鬆地做到「完美」的事情。這時候,我們該問的問題是:
 
「當完美變得快速且普及,我們還需要追求完美嗎?」
「如果不要追求完美,我們要追求什麼?」
最直觀的答案是「不完美」。可是這裡就很有趣了——不完美,那不就是「罪」嗎?難不成我們要追求「罪」嗎?這怎麼可能?
 
我說個自己在寫作上的經驗。過去我在寫文章時,總喜歡引用誰說了什麼話、哪本書的內容如何。因為這樣做會讓文章看起來很有「料」,我會刻意讀很多書,做很多筆記,抄下這些話,準備好隨時在文章裡引用。但是現在AI變強了,我不斷地抄寫似乎也變得有點沒意義。現在我隨時可以請AI找一個適合的名人佳句、一個故事、一個商業案例、一個歷史傳說……,放進去文章裡。
 
「刻意抄下段落,作為未來寫作材料」,完全不需要這樣做了。哇!那我現在讀書,所為何事?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自我懷疑時刻——會不會我過去的聰明都是裝出來的?如果現在AI能輕鬆做到這點,那我的聰明是什麼?我繼續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我在這個自我懷疑裡沈淪了一陣子,有一段時間我寫不出任何東西,因為我怎樣寫,心裡都有一個聲音在說:「AI 都能寫得比你好,何必寫?」直到有一天我終於理解:其實,沒有人想看你有多聰明,沒有人在乎你引用了尼采或愛因斯坦。沒有人喜歡跟聰明、完美的人相處。
 
最終,我們都只是在說故事。人們在意的是:你說了什麼故事,以及——這個故事怎樣跟我連結?然後,我才發現:在AI面前,人類最珍貴的價值就是「不完美」——在於人會犯罪。正因為我們都是殘缺、平庸的人,我們訴說的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因為聽故事的人也是如此,於是建立連結。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請務必理解,這段話絕對不是鼓勵人犯罪,絕對不是在說「因為AI太厲害了,人類就自甘墮落吧」的意思。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雙重性——我們同時是因信稱義的神之子,同時也是充滿罪的凡人肉身。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
 
我們時常忘記經文上說的:「世界上沒有義人,一個也沒有」,焦慮於自己的不完美,設下好高的聖潔標準,試圖讓自己達成;然後因為達不到,而忍不住論斷自己,論斷他人。唉!這不是自己打造了自己的地獄嗎?我們何苦這樣做呢?我們又如何從自己為自己打造的地獄解脫呢?
 
我覺得AI可以是一個契機。當AI一個一個攻破人類的技能時,也會逼我們面對自己的殘缺、平庸與不完美,放下那些「我要展現完美」的執著。也許這一次,我們可以更積極接受「我就是不完美的」這件事,於是放下論斷,如實地認識自己;於是我們說自己「不完美且真實」的故事,使用「無用之用」的力量;於是,我們更能夠跟彼此站在一起,用故事治療彼此,彼此相愛。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同作者相關文章:
人類還剩下什麼東西,是AI不能取代的? (第 203 期)
躺在我家客廳的電車難題 (第 197 期)
「上帝幽默嗎?」基督徒喜劇寫手的信仰反思 (第 192 期)

原文來自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3 期 耶穌AI你 (11-1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3期  2025年  8月 耶穌AI你 203
本期主題:耶穌AI你
發行日期:2025/8/10
在AI時代,讓耶穌繼續 [AI] 你
從「共識幻覺」到真實共融:給AI世代基督徒的提醒
人類還剩下什麼東西,是AI不能取代的?
牧會新時代:AI如何成為講道的同工?牧者主體性與專業性的再思
回歸真人講道傳統,拒絕人工智慧
從「肝鐵人牧師」成為「鋼鐵人牧師」:用AI穿上「增幅戰衣」
基督精兵的筆墨:高俊明牧師的現代詩創作
聖經中的性/別差異:上帝愛所有人,為何男性卻更為突出?
什麼是當代的拿細耳人?
光影中遇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