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幻覺」一詞(consensual hallucination)是由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提出,指一種由參與者共同同意的虛構世界。由於人工智能數位科技驅動之沉浸式科技愈來愈普及,加上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和混合實境(MR)的科技產品推波助瀾,致使「共識幻覺」也進入傳統世界宗教的領域。
在強大人工智能科技驅動下的沉浸式技術,為人們提供數位宗教體驗,並創造出「媒介化共融」(mediated communion),就是透過數位科技的媒介,來模擬實現宗教信徒團體共融的現象,取代傳統宗教與信仰生活中人與人的實際接觸與面對面的真實共融。例如線上崇拜的虛擬聖餐、數位朝聖,或生成式AI的個人化靈修生活、元宇宙的宗教聚會等。參與者透過螢幕或穿戴裝置,經由AI與演算法的科技中介,獲得宗教歸屬感與屬靈經驗。
儘管只是模擬或表徵共融,但當這種「媒介化共融」愈來愈被基督徒接受,這種「共融的」基督徒是否也成為「共識幻覺」的門徒?即:追求數位宗教體驗的過程中,信徒是否正從基督的門徒轉變為科技幻象的追隨者,無意識地以演算法構建的虛擬共同體,取代了基督奧體的真實相遇與共融?
道成「肉」身——我們信仰的核心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上帝之子耶穌基督的降生奧蹟(Mystery of Incarnation)與逾越奧蹟(Paschal Mystery)。這一基本信理強調了肉身的重要性,因上帝選擇以「取了肉軀,寄居在我們中間」的方式施展救恩,而非屬靈的幻象或抽象的哲學知識。此偉大奧蹟延伸到教會的生活中,特別是儀式,例如聖餐禮、洗禮。
在聖餐禮中,耶穌基督以餅酒的形式臨在,信徒在共同領受餅與酒的行動中,成為基督的奧體:「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約六53)在洗禮中,我們以實際的身體接受水與聖靈的洗,成為基督教會的一分子、基督奧體的肢體:「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三5)這些聖事不僅是象徵,更是上帝恩典的真實記號,是不可見恩寵的可見記號;聖事展現了物質與屬靈、可見與不可見、暫時與永恆的奧祕結合。我們在這些真實的物質與媒介中,經歷上帝的真實臨在與神聖轉化。
教會不僅是一個組織或機構,更是在基督內的共融團體,基督的生命在這身體內分給有信仰的人;他們藉著聖事,以玄奧而實在的方式,與受難而光榮勝利的基督結合。在教會中的聖職人員宣講耶穌基督的教導,並且具有耶穌派遣往訓萬民的權柄:「耶穌又對門徒說:『聽從你們的就是聽從我;棄絕你們的就是棄絕我;棄絕我的就是棄絕那差我來的。』」(路十16)真實共融是教會的生活,是基督徒信仰實踐的樣貌與生命的泉源。
由數位科技的方式經歷宗教信仰生活與儀式
如今,這不貶低肉身與物質世界價值、強調真實臨在與共融的教會教導,在強大人工智能數位科技驅動下的沉浸式體驗面臨挑戰。數位化科技如今讓我們不斷進入數位虛擬世界或真實與虛擬交錯重疊的世界中,甚至,讓許多人可以藉由數位科技的方式,經歷宗教信仰生活與儀式。隨著人工智能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虛擬實境與沉浸式體驗技術創造出越來越逼真的數位環境,致使有人開始質疑:在虛擬空間中的宗教經驗,是否具有一樣的神聖性?線上聖餐是否能傳遞真實的恩典?數位教會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共融團體?元宇宙中的教會是真的教會嗎?
但是,基督信仰的盼望不是靈魂脫離肉體,不是心智脫離大腦進入虛擬網路世界,而是基督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臨在與我們最終的肉身復活,一種更新的物質與屬靈完全結合的存在狀態。教會持續見證耶穌基督降生奧蹟的延續,並在這個世界中,透過有形的聖事、真實實在的團體生活、具體的愛德行為,使基督的奧體成為可觸摸的事實。
降生奧蹟的事實指出:上帝選擇進入物質世界,取得真實的肉身,這世界更是上帝藉著道(聖言)創造的,因此,物質世界與血肉之軀,具有上帝創造的神聖價值。逾越奧蹟也表明:基督不是通過虛擬、抽象、幻象、模擬或知識的方式拯救人類,而是真實地以肉體的方式承受了苦難與死亡,並又以肉體的方式光榮復活。這種「道成肉身」與「逾越奧蹟」的救援歷史提醒我們:基督徒真正的信仰生活與靈修生活,不能脫離具體的身體存在和物質方式的真實共融。
因此,數位科技與AI的確可以成為傳播福音與建立基督徒信友關係的工具,但它不能取代教會聖事、儀式與基督徒靈修生活中與基督奧體真實相遇與結合的經驗。基督徒的信仰更期待肉身的復活與永恆的生命,而不是數位化的存在方式(數位永恆)。數位科技時代中,教會的使命既不是逃避科技,也不是擁抱科技,而是繼續見證上帝之子耶穌基督降生奧蹟與逾越奧蹟的真理,見證上帝的恩典如何透過人與人的接納、寬恕、友愛互助、教會團體的真實共融,以及真實的物質媒介(例如:水、麵餅、葡萄酒),和同甘共苦、一起哭泣或歡笑的團契生活彰顯出來,並在這個物理世界中彰顯祂的真實臨在,以及持續不斷的創造和更新。
警覺與分辨——兩個重要的態度
基督徒在面臨數位科技與沉浸式AI技術的誘惑與挑戰時,應具有兩個重要的態度:警覺(vigilance,或譯:警醒)與分辨(discernment)。
關於警覺
關於警覺,耶穌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廿六41)彼得前書五8~9說:「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21世紀AI世代的基督徒,應對屬靈危險的各種誘惑與挑戰保持屬靈的敏銳度,並在信仰上保持堅定,警覺於「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十23)
因此,不是所有能做或技術上可行的應用都是有益處的,也不是所有合法的數位活動都能造就人,更要留意自己不要被任何科技產品或社群媒體所轄制。基督徒要保持一種在精神上、屬靈方面的警醒,要保持謹慎,不要選擇退讓的消極態度,使自己在面對AI數位科技時,陷入鬆懈與怠惰、沉睡與昏聵的狀態,以免當災禍與毀滅性的災難降臨時,自己措手不及。
新約聖經中警覺這個字的希臘文動詞(γρηγορεω)出現22次,是一個重要的字,它要求我們對威脅性危險應隨時提高警覺,以有意識的認真態度和警覺的心思,使自己避免懶惰、沉睡、昏聵及信仰與行為能力的鬆懈,有意識地警覺屬靈爭戰的真實性,等待基督的來臨。
AI數位科技,尤其是沉浸式科技,讓我們常常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無限制的往下滑手機頁面,無限制的演算法推薦閱讀,偷竊了我們的時間,麻痺了我們對現實世界與時間的敏銳度。元宇宙承諾的理想化虛擬世界,試圖提供一個虛假的完美世界,承諾每一個人都可以真正做自己,離開一切生活中的困境與問題。這是一種虛假的、類似末世救援論的承諾,是基督徒都應警醒的:「若有人對你們說:『看哪,基督在這裡』,你們不要信!」(太廿四33)
關於分辨
關於「分辨」則是區分對錯、明辨真理與謬誤,做出合乎上帝心意的決定。分辨與聖靈的恩賜有關,也與智慧有關,是一種屬靈的洞察力;分辨是在整個過程中的仔細檢查、區分、辨識,獲致經過深思熟慮及完整評估之後的決定,不是指一個最終的決定而已。基督徒的分辨更強調是在聖靈的引導與光照下,在複雜的世界中,尋求上帝的旨意向自己顯明。
耶穌說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5)因此基督徒不應被外在的、表面的、佯裝的屬靈樣貌所迷惑,不論是人或科技產品;相反的,應該要長期觀察與檢視結出什麼樣的果子,來自上帝的先知(與科技產品、科技使用方式)使人結出愛上帝、愛人的行為,以及謙虛與主同行的態度,使人更熱愛基督與上帝。
相反的,任何人或科技產品,儘管表面上宣稱屬靈或有屬靈的樣貌,但其結果若使人逐漸脫離對耶穌基督與上帝的信仰,使人陷入屬靈的迷惘中,甚或讓人驕傲自大、暴力仇恨,那就是假先知。
分辨更是天主教依納爵神操的靈修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依納爵神操提醒:分辨只在兩個看似都好的選項之間做決定,如果一個選項是不道德的,那我們當然首先選擇道德的。第二,分辨是留意自己內心與靈魂的狀態,辨識引發我內心與靈魂出現動盪的思想、慾望與情感是什麼,並進一步運用這個辨識與洞察,來思考上帝在何處引導著我向祂前進;藉此,辨識我自己的內心渴望與動盪的原因,分辨上帝此刻在我身上的旨意。第三,基督徒靈修生活中,有時會明確感受到自己的內心與靈魂被上帝及對上帝的愛燃燒的內在喜樂狀態,稱為「神慰」,使我因為對主的愛、對罪的痛悔、為基督的苦難而流淚,同時發現自己的信心、盼望與愛都在增強;有的時候則會明確感到與上帝疏遠、孤獨的靈魂黑暗狀態,除了有不安、焦慮與困惑的內心騷動之外,更發現自己受低下的、世俗的事物吸引,對禱告、讀經、事奉失去興趣,覺得自己沒有希望,有被上帝遺棄的感受,稱為「神枯」。神慰與神枯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單純的開心或難過而已,而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屬靈滿足與平安(或相反的狀態)。
留意對我們靈魂深處產生的真實影響
AI數位科技的沉浸式體驗,依納爵神操中的分辨,提醒我們:留意這些數位體驗在我們靈魂深處所產生的真實影響。當我們沉浸在AI生成的虛擬世界、個人化推薦演算法或高度互動的數位娛樂中時,我們應誠實地問自己:這些體驗帶給我的是真正的神慰,還是披著愉悅外衣的神枯?
真正的分辨不在於數位體驗本身的道德性——許多AI應用本身是中性的工具——而在於分辨它們如何影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AI的沉浸式體驗往往能巧妙地模擬神慰的感受:提供即時滿足,減輕孤獨感,並給予成就感和控制感。但依納爵式的分辨要我們深入檢視:使用之後,我們是否更渴望親近上帝、服事他人、活出愛?還是反而感到空虛、與現實疏離,並對屬靈事物失去興趣?
分辨需要持續的意識省察,最好的作法就是每日固定花一點時間,回顧自己的數位科技使用情況,是否影響內心的平安?是否影響與上帝的親密關係?是否影響對屬上帝的、永恆事物與信仰真理的渴望。唯有透過這樣深度的靈性分辨,我們才能在AI數位時代中,既善用科技的恩賜,又保持心靈向上帝敞開,不被虛假的滿足所迷惑,而能在萬事萬物——包括數位世界——中尋見並跟隨上帝的旨意。
每日的意識省察其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每次只要15分鐘即可,每天可以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持之以恆,讓自己與造物主上帝維持親密的關係,才有效益。耶穌會馬克‧希柏道克斯神父(Mark E. Thibodeaux, S.J.)建議,意識省察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下五個步驟:感恩(從向上帝感恩開始,回顧上帝今天在什麼事情上祝福了我)、懇求聖靈充滿與光照(求上帝以聖靈充滿我,帶我走入內省的歷程)、回顧與承認缺失(求上帝讓我看到今天失誤犯錯的時刻,並以莊重的、從上帝的眼光來看我的過錯)、祈求寬恕與治癒(求上帝原諒我的罪,求上帝治癒失誤與傷害,並幫我克服困難,賜我智慧)、為未來祈禱(求主向我顯示未來可能的情況,有哪些困難、誘惑、考驗,並特別為此祈求上帝的幫助)。
我們當然可以把AI數位科技與沉浸式的經驗,帶入意識省察中:為我今天使用的科技感謝上帝,檢視哪些數位科技與沉浸式體驗帶給我神慰(或神枯),我有哪些失誤或不好的地方要請求上帝的原諒?明天的我將面臨什麼數位生活與體驗,要求上帝繼續帶領我?依納爵神操的目標是:「在萬事萬物中找到上帝」(finding God in all things),在AI數位時代中,這意味著我們要學會在AI和數位科技中也尋見上帝的帶領與臨在。透過警覺,我們保持清醒,不被表面的刺激所迷惑;透過分辨,我們運用屬靈智慧,在聖靈的光照下,明辨真正帶給我們神慰的道路。
數位時代中,基督徒與教會不是逃避科技,而是帶著基督徒的警覺與分辨態度,進入數位世界——不論是真實的物理世界還是沉浸式的虛擬世界,最終的目的是讓上帝的聖名受到光榮,上帝的國度(治理)得到彰顯。
數位禁食——創造一個安靜的空間
數位禁食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可以每天選擇一個固定時段,實施數位禁食;一週可以有一天進行較長時間的數位禁食,每個月可以有一、兩天數位禁食,每一年可以有一、兩次為期三天到五天(甚至更久)的數位禁食,封齋期(the Lenten Season)或降臨期(the Advent Season)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數位禁食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空間,讓我們擺脫數位噪音的干擾與誘惑,重新校準自己內心的「指南針」,讓自己的心回到沒有干擾的狀態下,回歸自己、回歸上帝。當我們暫時放下數位設備,或許才能更清楚地警覺到平常被干擾(導致聽不見)、被遮蓋(導致看不到)的靈魂狀態。
數位禁食更讓我們可以警覺到自己對數位刺激的依賴程度,發現自己離開手機就焦慮不安,甚至無法專心禱告與讀經,當下興奮,事後空虛。這樣的警覺就是分辦的起點,更是意識省察時,我與上帝促膝長談時的好話題:主,祢是光明與智慧、真理與自由;我發現數位產品讓我現在有這些狀況,求祢教導我、指導我,引領我走出數位世界的慾望、誘惑、空虛與不安,讓我恢復平安與自由,讓我更接近祢,更愛祢。
延伸閱讀:
1. 關於「宗教與沉浸式體驗」, 可閱讀:Federico Biggio,`Religion and Immersive Reality .´ Annali di studi religiosi, 24, 2023. Pp.183-202. DOI Number: 10.14598/Annal i_s tudi_relig_24202318
2. 關於「意識省察」, 可閱讀: 馬克・希柏道克斯( 著) , 張毅民( 譯) ,《意識省察:改變一天的15分鐘祈禱》(Reimaging the Ignatian Examen: Fresh Ways to Pray from Your Day ),臺北:光啟文化,2016年7月,ISBN: 978-957-546-845-3
3. 關於「數位禁食」,可閱讀:Whitehead, Darren, and Henry Cloud. The Digital Fast: 40 Days to Detox Your Mind and Reclaim What Matters Most. 2nd ed., Darren Whitehead Books, 2024. ISBN-13: 979-8218515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