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想:「我一摸祂的衣裳,一定得醫治。」(可五28)
神研不可以只來一遍
第62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在1月24日結束了,我有幸能夠在這段時間裡,以學員的身分參與閱讀馬可福音的旅程。作為四福音書中最俐落的一卷書,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不停的驚嚇與戛然而止的結尾,就許多面向而言,馬可福音堪比一段「離奇的道路」。(註)在六天的時間裡,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不論是否在長青團契聚會,我們藉著研讀馬可福音的機會認識彼此,不論在信仰上、神學上、生活上,都有了許多的成長與見識。
今年是我第二次參與神研班。說來奇怪,但我在高三這年考完學測,便以一個「越級打怪」的高三生身分,參與61屆神研班「士師記Re:turn回轉向神」。在那時便有許多感動與對大專生活的期許,看見學長姐在神研班裡自由的探討每一位士師發生何事的神情,一直到大堂專講的講師們在許多不同的主題上著墨,我才漸漸理解到:原來大專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
所以61神研班作為我在大專前參加的活動,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神研班裡,許多信仰上的前輩對於研經的見解與詮釋,實在是一件讓人直呼過癮的事(好比冬天裡的火鍋與夏天的啤酒),也才認知到:原來自己一直都很期待在大專生活裡找到一片自由的綠地。
馬可福音不可只讀一遍
如果問起馬可福音可不可以只讀一遍,那萬萬不可!馬可福音不可只讀一遍!
話說回來,其實在知道62屆的經卷是馬可福音後就讀了一遍,爾後又讀了不同的版本;在研經時比對不同的版本,是一個在神研班時常做的事,因為不同的世代與對於語言的詮釋,也會出現處境上的差異。舉馬可福音二章17節為例,現代中文譯本在句末翻譯成「壞人」,而和合本則翻譯成「罪人」,還有諸多相異之處,有待各位讀者一同發掘。從這些差異中,不難察覺聖經翻譯的工作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而是在許多環境交相作用底下產生的結果。利用這樣的概念去思考,我們其實也可以發現研經時多了很多「參考書」,就是不同版本的聖經!
所以當我們小組討論的同時,也會有許多小組員在遇到語詞上不理解的部分時,互相對照不同版本的聖經翻譯的情形,在神研班的查經變成一種無意間的默契。從歷代不同的聖經譯本、註釋書當中,我們也能認知到:許多神學的發展與詮釋會隨著人們的處境而改變。因此,我們更能挑戰自己在閱讀聖經經卷時,對於理解信仰以及實踐信仰的想法與做法;確切來說,在神研班或許不僅僅要帶回對於聖經的詮釋與理解,更要在這個我們信仰的最高準則中,學會應用這些養分,將所探討的理論化為實際的力量與行動,改變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神蹟不只會發生一遍
這次神研班收穫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插曲,一向好奇心旺盛的我,不慎因為一個小動作而在廁所劃傷了自己的手指。在劃傷的同時也不以為意,想著「沒有多大的痛覺,是不是就可以忽視這個傷口了?」就走到洗手台洗手,但迎接我的畫面卻是一塊分離的皮膚與血流不止的手指。
這樣說來實在好笑,但從竹聖教育大樓的三樓走回營本部止血包紮的過程裡,不斷出血的手指使我在62屆神研班獲得一個「血漏的男人」的稱號。在我不停按住我(血流不止的)手指的當下,旁人都以詫異的眼神讓出他們的腳步,好似完整卻又不完整的體會到在馬可福音中「血崩的女人」的經歷,同樣是在尋求醫治,同樣血流不止、走投無路。正也是這樣離奇的經驗,才促使我思考:原來救恩一直在那裡,但上帝仍然將獲救與否的選擇交在我們手上!
在台中大專的新鮮營裡,我與其他夥伴一同探討:「救恩」究竟是什麼?是「苦難中的祝褔」,還是「有平安的幫助」?但是最後我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誰來決定什麼樣的人能得到救恩?」
馬可福音有答案。在馬可福音五章28~29節:「(血崩的婦人)心裡想:『我一摸祂的衣裳,一定得醫治。』她的血崩立刻止住,感覺到身上的病已經好了。」在小時候總覺得,摸衣服就將自己的疾病治好這件事,根本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是耶穌「例行性的」再次彰顯祂的大能,告訴以色列人還有日後的讀者們:「就連耶穌穿的衣服都能醫治人,還不趕快相信祂就是救主?」但隨後耶穌對於此事的回應,才是整段故事最重要的所在;耶穌很清楚:在有人摸了祂衣裳後,有力量從祂身上出去,因此希望知道這個摸了衣裳的人是誰。於是在這個婦人現身後,就說了簡單的話:「孩子,你的信心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你的病痛消除了。」在接下來的段落中,耶穌得知葉魯的女兒已經死了(對,其實耶穌正在趕去葉魯家的路上,但耶穌還是有時間停下來看誰摸祂的衣服);而耶穌也很直接了當的告訴會堂主管葉魯說:「不要怕,只要信!」
耶穌以各樣不同的方式,告訴我們尋求醫治時信心的重要性。我們看見:在尋求醫治的路上,這些角色承受了內心的掙扎,最終卻是他們的信心使他們得救;我們更能藉此反思在我們的生命中,多少時候在生命中呼求我們的上帝,呼求那個對我們而言是莫大好消息的福音?在這些不堪、創傷背後,卻是在門後等待我們尋求醫治的上主。誠如馬太福音九章7~8節所說:「你們祈求,就得到;尋找,就找到;敲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到;尋找的,就找到;敲門的,門就開了。」耶穌以人的形象來到人世,並非要召聚那些完美、完全的人作為祂的門徒;從耶穌一再顯現的神蹟就告訴我們,祂正是要呼召那些不全的人,呼召那些支離破碎的人去為祂的醫治做見證。
馬可不渴,但你可以
從閱讀、思辨,一直到回歸信仰至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都在作為基督門徒的旅程中彼此扶持。神研班在過去的年日一直作為大專學生信仰造就、解構、再建造的一大禾場,相信許多參與過神研班的畢契們,也都能娓娓道來過去在神研班的經歷。我們何等有幸,能在這個時代繼續以這樣的方式宣揚上帝的福音,使我們周圍的夥伴都能如同基督在約翰福音四章13~14節所說:「喝了這水的人還會再渴;但是,誰喝了我所給的水,誰就永遠不再渴。我給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泉源,不斷地湧出活水,使他得到永恆的生命。」
但願在我們當中的每一位長青人,都能讓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當中成為永恆生命的泉源,不斷地湧出活水,進而滋潤周遭的每個人。在此,筆者要引用羅馬書一章16節與大家互相勉勵:「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先是猶太人,而後外邦人。」我同樣不以福音為恥,不以作為基督徒誇口;不以彼此的信仰差異攻訐他人,也不擔心自己遍體鱗傷的經歷;反倒因這福音的大能,得以吃下這甜如蜜的話語,感受這恩典的奇妙。正是因這福音的大能,使我們在基督死而復活後的今日能夠得救。殷盼每一位伴隨筆者至此的讀者,都能因著信而得著從基督而來的新生命。
註:
「離奇的道路」一詞源自62屆神研班以撒.瓦歷斯牧師的專講:「馬可福音:離奇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