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4期 該放什麼假?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聖經關於假日的啟示
聖經啟示的節期,多具有對抗奴役壓迫或罪惡綑綁的拯救性,以及親近上帝、悔改的超凡入聖性。節期應具備上帝救恩性、全員參與性、普世人道益處,甚至能傾向少物質、多靈性,促進天人物我、整體健康的趨勢。
關鍵字:聖經  假日  節期 
作者/羅光喜 (台南神學院舊約學教授、台南神學院教務長)
5月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修正案,從今年起立即增加了五個全民放假的國定假日,分別是除夕(農曆春節前一天)、勞動節(5月1日)、孔子誕辰紀念日暨教師節(9月28日)、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10月25日)與行憲紀念日(12月25日)。總統也隨即於5月28日公告實施。
 
本案若加上前已規定放假的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月1日)、春節(農曆除夕、一月初一至初三)、和平紀念日(2月28日)、兒童節(4月4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日(10月10日),以及每週一例假、一休假都能休的話,那麼一年應有119天的假期。
 
此舉引來不少熱議。除了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好心公告補班補課措施,讓這些假期成為連假。一般上班人員,想的可能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特休假與上述連假連在一起,以便拉長假期,規劃私人或家庭活動。但對每月付薪水給員工的老闆而言,多放五天假、多花錢求員工加班,或者長連假的停工,可能有所不甘或須另想法因應。
 
在政治立場上,立法院佔多數的藍白委員可高宣為為民謀福利,或是為恢復重要的中華民國相關歷史文化。但追求台灣主權者,則視此舉為外來華人殖民的反撲與賄買民心。對此,教會本於聖經教導,當如何看這個「假」議題?
 
安息日與主日的必要性與神聖性

2016年修訂勞動基準法時,提到國人應週休二日或每七日應有一例假日與一休假日,表面看起來是順應普世重視人命安康的價值,實則出於基督教傳統。按十誡的第四誡,上帝吩咐人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動做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上帝當守的休息日,不論是家長、家人、老闆、員工或牲畜,都不可做工(出廿8-11;申五12-15)。所以,每週當有一休假日,初因上帝命定,現為台灣法定。
 
至於主日或禮拜天,就是每週的第一日,可追溯舊約上帝七日創造萬物的第一天,創造天地與召光顯現(創一1-5);而新約則記載,作為上帝創造萬物的經手者與世界光的主耶穌基督在七日的頭一日復活(約一1-5;廿1,19)。所以,每週的第一天雖屬工作天,工作的範圍與目的卻不在世俗,應全然以歡慶得生與光明新生的心來服事主、禮拜上帝。是以每週的第一天在教會稱作禮拜天或主日,台灣法律則稱為例假日。
 
對安息日與主日,不同時代或文化各有不同的稱呼與說法。中文稱安息日為星期六,稱主日為星期日。英文稱安息日為Saturday,主日為Sunday。稱星期,可見星象傳統的影響;稱Saturday有羅馬農神Saturn的影子,而Sunday則牽涉到羅馬、希臘或巴比倫的太陽神崇拜。把主日定成安息之日,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政令。而偤大國民在主前586年被擄到巴比倫為奴時還能守安息日,多少受月象變化之助。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無月、上弦月、滿月與下弦月等四月象,各間隔七日,每月週而復始,讓巴比倫人認為是惡邪傷害與月神奮鬥復生的特兆。特兆之日,人們若不是停工躲藏避邪,不然就專注拜神獻祭。這四日正巧讓被擄的偤大人可守安息親近上帝,同時也藉此展現自己歸上帝為聖的神選身分認同。
 
雖安息休工日與主日有諸多說法,基督徒仍應以聖經啟示為依歸。安息日與主日仍應保留,不可互相取代。要守主日,使這日成為禮拜天;要守安息日,因上帝六日創造天地萬物後,在第七日安息(出廿11-12);或因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奴役,而應讓人安息(申五15),都有上帝旨意。一方面雖勞工神聖,但奴役勞碌則得罪上帝。是以主耶穌明示安息日意在親近上帝與憐憫利生,而非成另類迫人宗法(太十二1-21)。
 
安息日擴大一些,就會指向安息年與禧年的長假。每第七年是安息年,而七個安息年之後的第五十年就是禧年。在這些節年中,應全年停工親近上帝並遵行其旨:讓地安息、釋奴、免債、歸還地業、萬有共生(利廿五)。這種藉停工來降低貪念、縮減消費;又透過免債與分享,讓全員可活的神旨,是恢復天父世界健康的重要之路。可惜當今連教會與神學院都無法遵行,遑論社會。何時能將每週一例一休的目的,轉向恢復天人物我、整體健康的方向呢?何時能將生命的安穩與福樂,由依靠物質轉向倚靠上帝,並擴至每第七年與第五十年呢?
 
聖經五節期的紀念性與救恩性

除每週例假日外,每年還有國定假日,這些國定假日是有點多,不過教會節期也不遑多讓,倒是聖經記載紀念上帝救恩的節期在種類上相較沒那麼多。偤太傳統的五節期與讀經安排,在逾越節要讀雅歌,在五旬節要讀路得記,在聖殿被毀日要讀耶利米哀歌,在住棚節要讀傳道書,在普珥節要讀以斯帖記。除此,還要加上新年、贖罪日與獻殿或光明節。
 
基督教節期相對比較龐雜,基本上有待降節、聖誕節、主顯節、山上變貌日、聖灰日、大齋節、棕樹節、受難週、復活節、基督升天日、聖靈降臨節、三一主日、普世聖餐主日、基督君王日。若各教派再加上各自的定義與自加的紀念日或奉獻日,則多如牛毛。但回到聖經,主要可歸納為五個節期:逾越節(棕樹主日、受難日、復活節)、五旬節(聖靈降臨節)、新年贖罪日與住棚節(普世聖餐主日)、光明節(待降節、聖誕節、主顯節)、普珥節(大齋節)。
 
聖經五節期多與上帝救贖有關,其中逾越節、五旬節與住棚節是以色列人要一年三次朝見神的節日(出廿三14-17),更顯重要。逾越節在亞筆月(尼散月)14日(今之三、四月間),之前預備羔羊,隨後有七天無酵節。整個逾越與無酵節期旨在紀念上帝藉由摩西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為奴之家另成一國,羔羊寶血遮蓋家庭替贖長子,使之逾越死亡,無酵困苦餅則象徵出埃及緊迫急忙,搖初熟禾捆表示敬謝賞賜土地與養生(出十二;十九6;廿三14-19;利廿三4-14;申十六1-8)。
 
在新約,逾越至無酵節期意指耶穌棕樹主日得勝入聖城,成為被預備的贖罪羔羊,逾越節餐則是教會以聖餐紀念成為逾越羔羊、為人捨身的耶穌,讓耶穌生命內化與活出到共享神國盛宴之新約,耶穌復活則如無酵節第一天所獻之初熟果子(約十二12-16;路廿二1-30;太廿八1-6;林前十五20;利廿三4-11)。逾越節讀雅歌,不論是良人佳偶,都意指摩西與以色列或基督與教會,均有拯救脫離奴役或罪惡的意涵。
 
五旬節原為七七節或收割節,指搖禾捆日起算第七個安息日後的那一天,亦即逾越節後的第50日,也在七日的頭一日。這一天要獻以初熟麥製之餅作新素祭、奠祭、燔祭、贖罪祭與平安祭(利廿三15-22)。無酵節第一天獻初熟禾捆,到五旬節獻初熟麥餅,象徵春季收成的頭尾,告白養生食物從原料到成品均出於上帝賞賜。是以生命與維生都在於上帝,要輕生者應知珍惜生命,想侵害他人者則勿驕縱橫行。除平安祭兩天內要分享完祭肉外,收割農作物要留田的四角給窮人與寄居者撿食。偤太傳統依據出埃及記認為,上帝賞賜還包含天糧嗎哪與十誡約法。
 
在新約,五旬節成了聖靈降臨節(徒二)。門徒所領受從天而降的是能說外邦方言如火舌的聖靈,而外民領受的則是受聖靈感動之門徒所傳的福音。耶穌復活是復活生命初熟的果子,那麼因聽福音、信而受洗來得救的眾民,就是接續的收成。在五旬節讀路得記,多少都會領受到糧食收成、分享食物拯救將亡外人與指向大衛彌賽亞等信息。
 
住棚節初稱收藏節,從7月15日起共七天(提斯利月/以他念月,今九至十月間),可與7月1日吹角日和7月10日贖罪日一起了解(利廿三23-43)。大部分埃及、以色列與兩河流域人民會以尼散月為一年首月,但偤大與迦南人則以提斯利月一日為新年。新年之前一安息日,獻祭壇火不加材自滅,到新年清晨吹角呼召悔改預備自己,祭司們則拿銅盾反射從橄欖山照來的日出之光,重新點燃祭壇聖火,以開獻火祭。太陽照入聖殿,象徵上帝登基為王與創造、掌理世界萬物,以色列人則要興起發光。到7月10日贖罪日,全日禁食,大祭司依利未記十六章為民贖罪,特別是一年一度進入至聖所,為祭司家族與全以色列會眾贖罪。到7月15日起七天就是住棚節,要編枝為棚居住,經驗出埃及漂流曠野祖先的住棚生活與上帝的同在保守。
 
以秋天為一年開始,經過乾死夏季始降秋雨,農耕可以開始,來年收成可待。收藏去年收成後,要獻祭禮拜,也要拿美果、棕枝、柳條邀親朋歡慶七日。但須讀傳道書,了解虛空——虛空一切都是虛空,生命的實在不在日光之下的勞碌與人脈關係,乃在得到上帝同在。要讀律法書,就是當時的聖經(申卅一10-13),因真正福樂不在上帝與上帝話語之外。在新約,遮蓋我們的就是耶穌,存在於耶穌基督裡才是面對宇宙、人際與心靈混沌的最佳處遇。近代教會則設普世聖餐主日於贖罪和住棚時節。
 
其餘節日,聖殿被毀日在新舊約並無明顯節期制定的記載。普珥日就在逾越節前的一個月,要慶祝兩天,是以斯帖記中所說,原為波斯高官哈曼要團滅僑居外邦偤太人的籤定之日,後卻變成偤太人通過皇后以斯帖來反敗為勝而被救的紀念日,可說是偤僑的逾越節。新約並無明文記載,教會曆在相近日期則有與主同行、邁向受難之路的大齋節期。
 
偤太教的光明節又叫修殿節( 約十22),在基斯流月25日(今11-12月間)共慶八天,紀念偤太人在希臘壓迫下興起馬加比反抗運動,於主前164年成功光復聖殿,而重燃聖殿金燈台所帶來之光明。這相當於教會曆的待降節、耶穌聖誕節到主顯節。聖誕節在今12月25日,其前四週為待降節,是教會新年的開始,帶領人逐步歡慶與領受道成肉身耶穌的降生,並預備祂將來的再臨,以及現今降生在我們生命中作主。五枝蠟燭代表先知傳的彌賽亞救恩盼望、伯利恆耶穌父母親人對耶穌降生的信心、曠野牧人得知耶穌降生的喜樂、天使報和平的佳音,以及耶穌是世界的光,每週增一枝點燃,到聖誕節則全點。聖誕節顯明基督降生、入世拯救的愛,凸顯基督教信仰的入世性。主顯節在1月6日,從耶穌向東方博士顯現,一直到耶穌在山上變貌發光(太二1-12;十七1-8),啟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結論
 
綜觀上述可知,聖經啟示的節期,多具有對抗奴役壓迫或罪惡綑綁的拯救性,以及親近上帝、悔改的超凡入聖性。其中,牽涉到普世人道需求之處,遂被接納為多國假日。台灣如諸多國家法定每七天要有一例假與一休假或勞動節,其實就是出於上帝恩言聖經的貢獻。其餘開國紀念日、和平紀念日、國慶日、台灣光復節、行憲紀念日,或與逾越節、五旬節、普珥日等具有脫離迫害、建國、領受律法有部分或某種層次上的類同,而可比照辦理。
 
只是問題是:中華民國建國時台灣屬於日本,這個體制及憲法是其建國四十多年後才搬來台灣的,並不像聖經中以色列全員參與出埃及、全員參與立約,並同意接受西乃約法(出廿四7-8)。至於將孔子誕辰立為紀念日及設立為教師節,會牽涉對其他宗教學門宗師或其他職業者的不公平性。其餘如清明節、端午節與中秋節等節日,主要是偏華人民俗訂定,其他民族者就無法被定為國定假日。以聖經節期啟示看,則講究節期應具備上帝救恩性、全員參與性、普世人道益處,甚至能傾向少物質、多靈性,促進天人物我、整體健康的趨勢。
同作者相關文章:
聖經關於假日的啟示 (第 204 期)
上帝國防、基督軍略 (第 188 期)
武漢肺炎疫情下教會禮拜的因應之道 (第 173 期)
強化中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制的立場與理想發展 (第 148 期)
創世記一解:上帝的新文化、新人性、與新國家運動 (第 139 期)
但以理成功在哪裡? (第 134 期)
尊母語反帝國的神:後殖民神學眼中的巴別塔事件 (第 125 期)
希望的遊行——在該撒威旗下跟隨耶穌 (第 121 期)
孕育中的台灣建國神學 (第 116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一個未完成的使命 (第 101 期)
耶和華是戰神嗎? (第 97 期)
《聖經》的記載會有錯誤嗎?——從紅海的水分開說起 (第 94 期)
信仰與語言 (第 84 期)

原文來自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4 期 該放什麼假? (8-1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4期  2025年  10月 該放什麼假? 204
本期主題:該放什麼假?
發行日期:2025/10/10
「真」的「假」議題、「假」的「真」議題
在休閒與紀念之間:淺談「放假」的社會教育意義
聖經關於假日的啟示
愛帶來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