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活著是憑信心,而不是憑眼見。」(林後五7)我想在入法的那一刻前,我們都不敢去設想,居然第一個由學生群體發起,不斷透過與各單位周旋溝通而形成的第一條文化主體性的法律,可以進入成功大學的制度中。非常開心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聊聊假日/節日甚至是儀式,對一個現今的新自由主義下的社會,如何透過這些方式,從過去被現代性所產生的現代化狀況撕裂甚至遺忘、忽略的種種,再次回到這些群體當中,讓彼此產生聯繫;不但成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而是一個固定彼此實體見面、交往心靈的文化共同體。
在校園中努力推動兩年的結果
在成功大學113 學年度第二學期學生事務會議中通過《學生請假辦法》修訂案,正式增設「歲時祭儀假」與「多元文化假」,透過制度支持學生參與族群儀式與文化節慶,積極實踐文化平權與教育包容的核心價值。
「歲時祭儀假」主要提供原住民族學生在部落舉辦歲時祭儀、重大祭典期間得以申請,讓學生不因課業而中斷文化傳承,屬於公假類別,每年最多可請假5日;「多元文化假」則屬於事假,開放所有學生基於個人宗教信仰或文化節慶需求時提出請假,經授課老師同意即可核淮。二項假別的增設,充分體現制度設計的對等與包容,兼顧學生學習與信仰及文化實踐的平衡。
成大學生族群平等小組在溝通時常常說明的就是:「文化的弱勢不同於物質上的弱勢,往往難以被量化,不僅不該被忽略,更應主動彰顯其主體性。把假期獨立出來,代表對文化價值的尊重與正視。」我常常以個人生命經驗為例說:「我覺得回去參加儀式,不只是學術裡面的討論,還有家族的凝聚、自我的認同、人權實踐等。消失一個文化,就消失了一個觀察世界的方式。」成大應基於對於文化議題的重視,以尊重、開放、包容的態度推動共榮。
新增假別不只是對多元學生族群背景的需求回應,更應該是讓高等教育面對文化與學術制度上的實踐,推動校園邁向更具文化自覺與公共性的學習場域。由制度化設計,建立一套具公平性與包容性的文化假制度,讓不同身分背景的學生皆能在兼顧學業下,實踐個人文化與信仰價值,藉由請假制度的調整,積極實踐「文化平權」的教育理念。使更多師生有機會認識及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
歲時祭儀假的源起與發展
自2010年11月2日內政部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將「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納入國定民俗節日以來,台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的制度已歷經多次演進與深化。當時立法者秉持尊重原住民族年度祭典之文化意義,欲與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並列,以彰顯原住民族文化地位的平等。依據該次修正,具原住民族身分者可於所屬族群歲時祭儀當日放假一日,並開放族人依個人、父母或配偶之族別,擇一祭儀日行使此假期權利。這項制度展現了政府對於原住民族文化傳承與部落凝聚的重視。
隨著跨族通婚與部落祭典日程日益多元化,單一放假日已難滿足族人實際參與的需求。2022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在廣泛徵詢各族代表及地方政府意見後,將「特定一日」的做法調整為「一定期間」並公告之。此一改變使各族得以在公告的祭儀期間內靈活選擇放假日,不僅兼顧到祭典多日舉行的情況,也讓跨族家庭能夠一同參與彼此的祭儀活動,增進部落互動與交流。
進一步地,鑒於文化傳承與勞動權益的雙重考量,立法院於2025年5月28日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修正案,將歲時祭儀假期由原本的一日擴大至三日,並自同年5月30日正式施行。新制除延續前述「公告期間」的彈性機制外,並允許族人分次或連續申請三日假期,確保祭典期間的充分參與。為保障勞工權益,三日祭儀假列為法定休假日,雇主必須仍照常發薪;若需員工於假期內出勤,則須支付加倍工資或依雙方協商予以補休。此外,新制亦允許在祭儀假逢例假或休息日時由雙方協商排補假,以避免假期權益因高峰重疊而受損。
經過這一系列制度調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不僅成為保障族人返鄉參與祭典的重要機制,也帶動社會對原住民族文化的關注與認同。未來在持續推動文化傳承的同時,仍需完善的配套措施,例如協助企業在人力調度及獎勵機制上的規劃,以免因假期天數增加,對就業競爭力造成影響;同時,維持公告制度的彈性,並簡化雇主管理程序,以確保制度便於執行且符合理想。整體而言,自2010年至今,歲時祭儀假的發展歷程,象徵台灣在文化多元與勞動權益兼顧上的進步典範。
以最新版本並用我的族群(BUNUN)為例,可以發現制度有滾動調整。在最新版本114年7月17日原住民委員會公告中,全國布農族歲時祭儀假可以放三天了!
過去布農族的歲時祭儀假,常常只有「射耳祭」一項,讓我不禁懷疑:「我們不是擁有最多祭典的族群嗎?怎麼連假期都只有一個?」別的族群都有2~3個祭儀假,布農族文化這麼豐富,怎麼能這樣被詮釋得如此單一?
如今終於迎來改變:114年度起,布農族共有六個歲時祭儀假期可以申請放假!這不只是行政上的修正,更是文化認同與傳承的重要一步。
布農族最新六大歲時祭儀假期:
Malahtangia / Malahodaigian(射耳祭)3月1日~5月31日
Cinsan / Kamaduh(收穫祭)7月1日~7月31日
Andaza(進倉祭)8月1日~8月31日
Minhamisan(新年祭)10月1日~10月30日
Kahuma(開墾祭)10月1日~11月30日
Minpinang(播種祭)12月1日~12月31日
儀式中的文化記憶
「在這一切之上,要加上愛,因為愛是聯繫一切德行的關鍵。」(西三14)在文化集體記憶中,儀式以及共同相聚是如此重要的媒介。談到歲時祭儀在文化傳承與社會公平中的作用,不管是在文化傳承的核心作用中,強化文化與身分認同,各族之歲時祭儀是台灣原住民族世代傳承的重要年度祭典,與各族群的社會制度、經濟活動及傳統信仰密切相關。這些祭典多屬感恩與祈福性質,構成各部落文化的核心,並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與意義。透過祭儀,族人表達對祖先或自然的敬畏與感謝,維繫與土地、祖靈間的聯繫,並同時強化對自身傳統的認同感。儀式性節慶所凝聚的共同記憶,有助於族群的凝聚與身分建構。
在討論集體歡騰與社會連結中,根據社會學三大家之一涂爾幹的集體歡騰理論,歲時祭儀透過集體參與和情感共鳴,使個體超越日常生活界限,進入一種充滿神聖氛圍的共同體驗狀態,從而強化了社會連結與文化再生。族人在祭儀中共同參與歌舞、祈福、祭祖等活動,感受到「集體歡騰」,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這種重複性與儀式化的過程,使每一次儀式都成為族群記憶的再現與再創造。
知識與價值的傳遞在現今快速變動的時代更需要傳承,原住民族的祭儀常隨著季節變化、農耕及狩獵週期舉行,是傳統社會適應環境與時令節奏所衍生的儀式。透過族語吟唱與傳統舞步,長輩能將知識與價值觀口傳心授給年輕一代,達到文化學習與傳承的目的。祭儀的準備工作(如製作傳統服飾、釀製小米酒、備妥祭品)也涉及傳統智慧與技藝的學習。反覆舉行的儀式是儲存與傳遞集體知識、記憶與情感的重要機制,族群經驗正是透過年復一年的歲時祭儀,得以累積並代代相傳。
因應避免文化斷層,原本僅一天的祭典假(過去行政院版本尚未延長至三天),使得許多部落不得不將原本數天的祭儀活動濃縮為單日完成,導致祭儀內容被大幅刪減。這不僅使部落耆老無法完整傳授傳統智慧,也導致年輕世代因缺席而難以接續學習部落文化,長久下來恐導致文化元素流失或變質。延長歲時祭儀假,讓族人有充裕時間準備、進行到圓滿結束各階段,符合原住民族傳統禮俗的實際所需,更能確保文化智慧的順暢傳承。
在社會公平的關鍵作用層面討論,保障文化權利與社會正義
台灣過去的國定假日多圍繞非原住民族主流文化(如春節、端午、中秋等),相較之下,原住民族僅有一天祭儀假,顯見公共假日在不同族群間的分配長期不平等。透過立法將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訂為法定假日,是在體現對原住民族文化權利的承認與保障,彰顯文化平權與社會正義的精神。這符合《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保障原住民族維護與發展文化傳統」的精神。
促進族群間的理解與共同繁榮:將少數族群的重要祭典納入公眾假日,長遠而言有助於提升全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尊重。例如,紐西蘭將毛利曆新年「馬塔里基」設為全國公共假日,不僅是毛利族群迎接新年的節慶,也鼓勵其他族群參與相關活動,加深對毛利文化的了解。透過全社會共同慶祝原住民族的傳統節日,可創造不同族群間交流對話的契機,促進族群間的理解與和諧。
設立和延長歲時祭儀假,不僅是對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直接保障,使其能夠完整地實踐傳統、凝聚族群認同並傳遞知識,更是實現社會公平、保障文化權利、促進多元共榮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探索族群平等於校園中的重要性與意義——返景入深林
在現代校園中,族群平等不只是理想,更是實踐多元文化共存的基石。本段以「返景入深林」為題,藉此引導觀者思考:在一個知識與思想交匯的大學環境中,族群如何在差異中互相理解與共生?
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1958-2007)於《玉山魂》所言:
「如果你的出現是認為要幫助我、教育我,那麼請你回去。如果你將把我的經驗看成你生存的一部分,那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努力。」
這句話不僅揭露了被研究族群在面對外來者時的複雜心境,更強調了理解與平等合作的必要性。正是在這種同理與共生的基礎上,族群平等才能實踐,並真正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的另一句話:「什麼樣不堪的生命,可以讓自己懷疑自己的記憶?什麼樣邪惡的力量,讓大家懷疑了父祖先人過過的美好歲月?什麼樣的國度,可以讓一個民族的記憶變調?」這段文字道出了在多數社會中,族群記憶常被主流敘事所扭曲的困境。族群平等的意涵,正是在於尋求各族群對話的平台,讓被壓抑的聲音不再沉默,讓每個族群的歷史、文化得以真實呈現,並在各自的記憶中找到應有的尊嚴。
原住民族是否一生下來或在這變調的台灣島,何時變成被同情之單支民族?
引用促進成大學生族群平等小組組成的書籍作者黃應貴先生在其書中提到的觀念: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是一個隱藏的結構問題。隨著人類學發展,人類學家逐漸意識到以學術知識加深被研究者與研究者間的差距,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這一不平等在殖民過程中尤為明顯,曾經的「研究對象」常被視為符號化的他者,而忽略了他們在主體性上的需求。
學術與族群關係的處理方式在逐步轉變,正如行動人類學與應用人類學的興起,學者們不再只停留在冷峻的研究資料上,而是試圖透過實際行動,建立彼此尊重的誓約式關係。這種誓約式關係意在讓人類學家不僅是知識的擁有者,更是文化共享的參與者。
而在所謂知識的殿堂、宇宙之奧秘之地——大學來說,我們可以在這個環境中做出怎樣的反應跟行動?「返景入深林」希望讓參與者思考,如何讓不同族群的經驗也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藉由實際上的行動或閱讀,參展者將見證到多元文化彼此交織的美麗,並認識到每一個族群都是現代社會的「多聲道」存在。
當每個族群都能夠認知到自己的價值,並在校園中平等交流時,我們才真正邁向多元平等的目標。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殿堂,更應成為人類理想的試鍊場。我們希望建構一個讓各族群敞開心胸、彼此欣賞的校園環境,每一位參與者不僅是策展的見證人,更是族群平等實踐的推動者。唯有當大家真正理解並認可每個族群的歷史和價值,校園中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成為彼此共存與互相滋養的深林。
從學生會體制進一步推動於校園的經驗,看見其貢獻和影響
這是我們辦理大大小小活動後,始終秉持的核心精神。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成大學生族群平等小組的回顧文章,為大家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一群大學生會聚集在一起,致力於實驗性地打破既有常規,去思考一個根本性的議題——社會與校園中,難道只能有一套既定的規矩嗎?
當然我們也常常被質疑,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你們如何做下去?但我常常想到這兩句經文:「一切工作都要憑著愛心去做。」(林前十六14)「在這一切之上,要加上愛,因為愛是聯繫一切德行的關鍵。」(西三14)這是我願意繼續下去的動力!
徵引資料:
1. Durkheim, Émile. Les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Paris:Alcan,1912).
2. 潘英岸,關於台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的一共思考,《原教界》,第44期(2012年4月),頁74–76。
4. 楊怡婷,〈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勞工放假權益〉,《台灣勞工季刊》69,頁55。
5. 劉金英,〈太巴塱部落與馬太鞍部落之接觸、衝突、部落認同〉。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2010。
6. 劉明生,〈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pasafa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6。
7. 梁雯晶,〈我們的歲時祭儀成為只有1天的「假日」〉,《今周刊》,2020年7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