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4期 該放什麼假?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我與布魯格曼教授的會遇
1995年因論文寫信給Brueggemann教授,收到回信深感興奮。2000年教授來台演講,親自請教寫作心得,「寫作也是一種貢獻」一語對我影響很大。
關鍵字:布魯格曼  Brueggemann 
作者/梁望惠 (台灣聖經公會翻譯顧問、曾任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初次書信往來的驚喜

第一次寫信給Brueggemann(布魯格曼)教授是在1995年,當時正修習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的神學碩士課程,由於所寫論文題目為「布魯格曼與舊約神學」,指導教授王成章牧師鼓勵我直接寫信向他請教。完全沒有想到很快就收到Brueggemann教授的回信。
 
對我信中所提幾位舊約學者,Brueggemann教授表達了他個人的看法。他認為Childs的舊約神學過於系統化;Purdue的分析是對的,舊約神學正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整合之路還很長;而James Barr和Rolf Rendtorff兩人都在努力建構他們的神學。
 
Brueggemann教授當時正在學假,人在英國的Cambridge,他希望趁此建構並完成他自己的舊約神學。他打算從「以色列對上帝的見證」入手,用辯證的方式在整本舊約中交叉檢驗。
 
名副其實的牧師世家

一個人的出身和成長背景對於他的神學論點必然起作用,因此我在信中大膽詢問Brueggemann教授的家庭背景。他告訴我,他是牧師的兒子,不但父親是牧師,哥哥、妻子、岳父、小舅子、妻子的姊夫都是牧師,可以說是密集地生活在教會圈中。身為牧師的兒子,Brueggemann以此為榮,也從他「偉大的」父親身上學習到許多寶貴的功課。大學時期Brueggemann教授主修社會學,這對他影響很大;而念博士時能夠得到Prof.James Muilenburg的指導,Brueggemann教授感到萬幸。聽他細數這些背景,哇塞!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牧師世家」。
 
Brueggemann教授是多產作家,陸續有新書出版。他告訴我,他不斷地閱讀和寫作,有時覺得自己的想像力很豐富,靈感源源而來,但從來不知自己何時或為何會這樣。他說,竅門可能只有「繼續不斷地工作」(keep working),他也鼓勵我要像這樣努力不懈。信末他說,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可以碰面。Brueggemann教授的這封信寫於1995年4月6日。能夠與鼎鼎有名的聖經學者如此互動,實在是令人興奮的一件事。
 
細心關懷的學者風範

1996年4月,我的神碩論文即將定稿,由於該論文附錄條列了他的著作,但不確定是否完備,於是再度寫信詢問。為了爭取時間,Brueggemann教授在4月17日就用傳真回覆,告知我列表中遺漏了他所出版的七本書。同時由於我在信中提及當年出現的台海危機,Brueggemann教授非常關心。他十分認同民主的萌芽、開花和發展,應允在禱告中記念台灣所承受來自對岸的巨大壓力。遠在地球另一端極其忙碌的聖經學者,竟然關注台灣這個小島!這令我非常感動。
 
一個禮拜後,他又給我第三封信:(1)補充三本書的出版地點,(2)確認另一位有名的舊約學者Prof. Patrick Miller是他妻子的雙胞胎弟弟(不是哥哥),因為他的妻子早15分鐘出生,(3)指出前兩封信稱我為Mr.Wang,沒有留意到我的性別是他的疏忽。啊!連這種芝麻小事他也在意。
 
台灣相遇與人生啟發

2000年6月,也就是我們書信聯繫過後的五年,Brueggemann教授受邀來到台灣,在台神教牧研習會馬偕紀念講座演講。由於我的神學碩士論文與Brueggemann教授的神學思想有關,主辦單位要我在他演講之前先向與會者介紹他和他的神學思想。當時我羅列並計算Brueggemann教授出版的書籍,到該年為止,論文、書評不算,Brueggemann教授已出版了57本書,獨立完成或擔任第一作者的45本,第二作者9本,編著3本。(到2025年6月5日過世時,他寫的書已超過一百本)。我對他如何能夠在教學、行政、演講之餘寫出這麼多書感到十分好奇,也覺得不可思議,因此在講座之前私下拜訪,並且請教他。
 
我問:「寫了這麼多書,勢必影響並限縮您與旁人相處的時間。您怎麼看待這件事呢?」由於我是學諮商出身的,婚後小孩長大我才轉攻神學,時間上的運用已出現一些轉變。Brueggemann教授認同並肯定諮商帶給人的幫助和影響,不過他說:「這(指寫作)也是一種貢獻。」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
 
2001年開始,我在駱維仁博士的引介之下參與《和合本》舊約的修訂工作。加入聖經翻譯事工,很快我就發現沒辦法像以前那樣成天都和人(包括需要關心的人)在一起;也無法到處去分享個人成長、親職教育等專題。Brueggemann教授的那句話:「這(指寫作)也是一種貢獻」,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後來在書本上讀到馬禮遜在開始翻譯聖經之後,謝絕所有社交活動,只為了專注於此項聖工。原來翻譯聖經與接觸更多人,在時間的分配上是相互衝突的。或許我不需要因為無法陪伴更多需要的人而感到愧疚或不安,畢竟上帝給每個人的使命與任務,在人生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
 
神學思想的深度影響

Brueggemann教授的鉅著《舊約神學:證言、論辯、倡議》(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Testimony, Dispute, Advocacy)於1997年出版。當時我心裡就在想,用「以色列的見證」這個角度來看整本舊約聖經,會不會讓強調聖經是上帝所啟示、所默示,權威絕對不容挑戰的人感到不滿,好像把聖經降了一格,只是「人」的見證而已。後來再仔細思考,並經歷過許多人生的經驗,發現「人」的見證其實非常重要。
 
上帝的啟示就在人的身上展現,且經由人給述說出來。在舊約聖經的時代如此,耶穌的時代亦然,現在也是這樣。上帝的啟示、救贖與權威,並不是教條式地展現,而是在祂與人的會遇中逐漸顯明。這就讓我更加看重並珍惜自己走過的「從懷疑到相信」、「從相信到獻身」的信仰之旅。
 
Brueggemann教授發現舊約聖經不斷出現「主要觀點」與「對應觀點」,這種雙元辯證論點,讓我對於經常出現的「另類思考」不再感到焦慮與困擾。原來人類的思想與經驗可以如此多元,真理可以涵蓋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論點;聖經內部就已存有此等矛盾與緊張關係的經文,這是Brueggemann教授對經文細膩處理之後所產生的見解。
 
Brueggemann教授有兩個博士學位,一個是紐約協和神學院舊約神學博士(1961),另一個是聖路易大學有關教育的哲學博士(1973)。他毫不諱言地說,七十年代美國的神學生人數降低,很多神學院面臨關門。萬一神學院真的關了門,如要到一般大學任教,就需要另一個學位。雖然這個備用學位後來並沒有派上用場,Brueggemann教授這種務實的思考方式和做法,令我印象深刻。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與Brueggemann教授有這些會遇。期待自己不辜負他的勉勵,努力不懈,盡心竭力繼續挖掘經文中的寶貝,並且分享給他人。
同作者相關文章:
我與布魯格曼教授的會遇 (第 204 期)
做夥來讀現代台語譯本聖經 (第 181 期)
EQ(情緒商數)、SQ(靈性商數)的終身成長 (第 46 期)

原文來自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4 期 該放什麼假? (54-5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4期  2025年  10月 該放什麼假? 204
本期主題:該放什麼假?
發行日期:2025/10/10
「真」的「假」議題、「假」的「真」議題
在休閒與紀念之間:淺談「放假」的社會教育意義
聖經關於假日的啟示
假日與節日:新的文化共同體的討論
國定假日與集體記憶的建構:台灣2025年國定假日修法爭議背後的歷史社會與信仰意義
國定假日與年休,你選哪個?
琴瑟和鳴,球來球往——莊經顯牧師與柯玉品師母的愛情傳奇
現在還需要守安息日嗎?
我與布魯格曼教授的會遇
以上帝之名?以哈戰爭與一個台灣基督教青年的自省
行憲紀念日放假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點to̍h ê蠟燭
我們一起參加「全國原住民青年查經培力營」
愛帶來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