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43期 世紀末的文化現象 |
|
|
本期主題 |
世紀末台灣經濟現象之探討 |
|
|
關鍵字: |
作者/蘇進安
(現為台南長榮高級中學校長,成功大學經濟學兼任教授。)
|
|
|
|
台灣在市場自由競爭的經濟體制下,出現許許多多的企業在追求經濟的成長,逐漸形成了台灣企業的經營形態,而企業責任的漠視,也帶來社會許多的問題與弊端,例如不勞而獲,終日想發大財的心態,以及不重視環境的企業活動,嚴重污染了生活環境,使人們的精神萬般地空虛。
我們現在生活在物質不虞匱乏的社會,卻仍一味地追求經濟的成長,然而仔細思考,經濟發展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增進全民福祉,還是為了累積外匯存底?綜觀台灣的貿易,由於沒有足夠的商品進口,而國內GNP卻持續成長,於是,在貨幣多、商品少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危機。而人民沒有將貨幣拿去購買商品,卻將其投入在許多不勞而獲的金錢遊戲中,實在是一種隱憂。
一、福利國家中的爭論 在二十世紀末的現代,台灣的經濟體制會轉型成自由性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或是計畫性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截至目前尚無一明確的走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處於安逸生活的情形下,人民已開始追求社會福利的滿足,而政府也積極地著手規畫一系列的福利制度,如老人年金、全民健保……等。而台灣陸續實施的福利制度,和歐、美國其執行的方法不盡相同。鑑於其他歐、美先進國家的福利政策,正一步步地拖垮該國的財政支出,因而設計出另一種形式的福利制度。我們政府則較強調「財務的自主性」,亦即儘量在財政上不增加政府太重的負擔。舉例來說,最近幾年施行的健保制度。政府補貼的部分,相較他國而言,所佔比例並不高。
很幸運的是,台灣推行社會福利的起步較晚,在參考各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後,為避免過度保障人民,從而造成政府財政赤字難以與其他國家競爭,於是,政府決定採取有條件式的福利制度來保障民眾。然而,社會福利的發達,真的能促使台灣經濟有實質上的進步嗎?亦或是讓社會大眾養成懶惰的心理,而不願從事生產,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因此,為了不讓國家財政,乃至經濟體系產生嚴重危機,社會福利的具體內容該訂在哪裡,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個課題。
二、外籍勞工的隱憂 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水準的提升,產業界面臨了前所未見的難題。台灣的產業結構,從以前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漸發展成資本密集產業。人民教育水準的不斷提升,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許多行業面臨請不到人的情況。在多方考慮下,政府最後只能開放外籍勞工來台工作,以解決我們的產業人力問題。表面上,外勞的存在確實疏解了許多企業人力不足的難題。但在其背後的隱憂,諸如對文化的衝擊、治安的問題及對本土勞工所形成的排擠……等,都慢慢地一一浮現出來,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應趕緊召集所有相關部門,並彙集產業、學術界的意見,以提出對策,解決目前棘手的外勞事件。爾後,其最終目的,是要輔導勞力密集產業轉型成資本密集產業,再邁入高科技密集之林,建立台灣在二十一世紀成為科技島的理想。
三、地下經濟的挑戰 地下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問題是本世紀末政府的一大挑戰。所謂的地下經濟活動主要是指違反法律規定或逃避稅法規範的非法經濟活動,在國民所得帳的統計中,這些經濟活動往往難以納入官方的正式統計。
關於地下經濟的定義,各方說法不盡相同,很難找出一個準確的範疇。根據美國學者費奇(E. L. Feige)教授的說法,地下經濟經常以下列四種方式出現:
1.法律所禁止的經濟活動:也就是「非法」的經濟行為,如販毒、走私、地下投資公司等。
2.匿報經濟行為:這是為了逃避法律規定或稅員規範而隱匿未報,如逃稅或低報稅捐等行為。
3.未經記錄的經濟活動:指不經由市場正式交易而由人民自行進行的經濟活動,如家庭園藝或洗車。
4.非正式部門的經濟活動:如攤販、地下工廠等。
地下經濟的影響無異是弊多於利的,由於地下經濟違法、逃漏稅或低報稅收的行為,造成了對於守法誠實的業者相當不公平的現象。此外,亦因為這些活動行為而造成不合理的財富重分配現象,對於守法的人民亦是一大衝擊。除了不公平及財富重分配的弊端外,最嚴重的是因此而引起民怨,造成人民不守法的壞習慣;更可能因此造成人民與執法者之間勾結而影響社會風氣。
雖然地下經濟具有上述不良的影響,但對於開發中國家的經濟似乎亦有某種層面之貢獻,因為地下經濟本身較具有活力且效率較高,往往對於經濟發展有所助益,而且由於開發中國家資金取得較不易,藉由地下金融的形態來籌措營運資金是台灣中小企業發展中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對於地下經活動的解決之道可從建立有效率的官僚體系、降低管制,以及建立一套大家都樂於繳納的稅制等三方面著手。首先,由於以往地下經濟活動已培養出一批既得利益份子,如何加強官僚系統的效率問題,並建立反應出市場的「付酬」制度,以吸收優秀的執法人員,是一個治本的途徑。其次,對於不必要的管制可考慮去除,以使執法人員能在必須禁止的活動上有效執行,可節省並有效運用人力。至於稅制的改善可包含稅制的簡化、稅率的降低,以及稅制的公平、合理化,均有助於地下經濟浮出地面接受管理。
四、科技發展的重要 展望未來的經濟發展,對於技術的掌握將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從美國富士比(Forbes)雜誌歷年的富豪排行榜看來,世界首富已從昔日擁有土地及石油的家族,轉移至掌握科技的微軟(Microsoft)公司總裁。面對國內的科技潮流,產業界對於台南科學園區二兆台幣的支持,亦證明了對於發展科技產業的決心。對於國內中小企業較難以施展的研究發展(R&D)之相關投資,工業技術研究院適時扮演了中小企業研究部門(R&D Lab)的角色,在技術上支援中小企業進行改革與創新。
最近曾到台灣演說的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亦曾建議我國發展成為科技研發中心。根據波特教授的觀察,我國目前正處於「創新導向」的階段,創新的能力來自於發揮有利的需求條件,使企業朝向差異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對於台灣競爭力的提升,當前政府須積極地從國際性的眼光、整體性的執行,以及連續性的政策此三方面著手來提升世界競爭力。
整個台灣的經濟體制,在世紀末的此時,呈現一種兼具混亂與平衡的現象。在計畫經濟與自由經濟之間,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追求一個合理的均衡點;計畫經濟與自由經濟各自從二個極端走向融合與交集。一方面,計畫經濟逐漸追求經濟自由化與國際開放;另一方面,自由經濟開始實施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制度。如何在實施社會福利制度的過程中兼顧效率與公平,是目前政府的一大挑戰。此外,對於輔導中小企業從勞力密集產業轉形成資本密集產業,進而進入科技產業時代的決策,在執行上仍須仰賴政府經濟政策的大力配合。在地下經濟活動的問題方面,官僚體系效率的強化與稅制的改良,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在科技發展方面,如何促使科技產業的發展早日成熟,進而強化我國的國家競爭力,亦是決策者在世紀末的一大考驗。 |
|
|
1.波特(Michael Porter),「國家競爭優勢」,民國85年8月,天下文化出版社。
2.高凱聲,「論世界競爭力和經濟競爭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民國86年7月、8月。
3.吳惠林,「從取締電玩談地下經濟」,經濟前瞻,民國85年7月。
4.孫克難,「地下經濟與地方財源」,經濟前瞻,民國85年7月。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世紀末台灣經濟現象之探討 (第 43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