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0期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找回失落的根─淺談達魯瑪克部落母語復興之路
逝去的母語再次被學習與恢復,也是讓人與上帝關係的再次和好。
關鍵字:
作者/台南大專小草工作室:蔡宛真、黃敍慧、謝盷芳、陳心婷 ()
誰的國家?誰的語言?
 
在經歷日本殖民時期及國民黨來台初期,兩次的「國語政策」之後,北京話成為中華民國的官方語言,也被學校、教科書稱之為「國語」,但是在眾多不同的族群匯集的這座島嶼上,這樣的「國語」究竟有多少代表性?
 
隨著政權更替,本土文化和母語教育逐漸受到重視,因應的政府單位及相關政策也一一浮現,校園中的鄉土文化、語言課程、母語認證及加分入學政策陸續在校園中推行,然而這樣的政策真的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及土地的歷史、文化,並重新建立自我認同嗎?保存與使用非北京話各族群語言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母語大量流失的台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是否這樣的角色能幫助人們透過母語的學習與使用,找回對這塊土地的記憶與認同?
 
去年暑假,台南大專小草工作室來到台東卑南鄉唯一的魯凱族居住區──達魯瑪克部落,展開一星期的議題寫作營。達魯瑪克部落人數約三千人,而較特別的是,有別於屏東霧台所使用的西魯凱語,當地居民使用的傳統語言為東魯凱語。
 
達魯瑪克部落的母語教學現況
 
 
教育部於2001年推行九年一貫課程,將語文領域中本國語言又細分為國語文以及本土語言,而本土語言的學習提供了學生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三個領域的選擇,每周安排一堂課進行自己所選擇之本土語言教學。達魯瑪克部落內的大南國小推行鄉土教學的情況亦是如此進行,新生於開學前,與家長一同選擇欲學習之語言,再由學校協聘師資進行該鄉土語言之課程教學。
 
目前大南國小校內主要負責東魯凱族語教學的陳四德老師提及,面對低年級學生的課程安排,較注重生活化用語教學,因此學生在第一堂課時便會知道自己的族語名字,也須在學期間學會自我介紹等,內容相對較有趣;而對於高年級學生,則會針對母語檢定考試內容進行初步的教學。
 
對此政策,大南國小的杜運輝老師認為,應將鄉土語言課程視為家庭族語教育的延伸,然而學校一周只有安排一次的課程,因此若學生平時在家中無使用族語的習慣,則學校教學的成果將有限。校內負責母語政策推行的教學主任許淑娟主任也表示,國小內的教師大部分不是東魯凱族人,因此大部分時間仍以華語進行課堂教學,難以建立族語使用的環境。
 
儘管母語推行不易,部落裡的大南基督長老教會卻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不僅對族人傳福音,也致力推廣東魯凱語,希望珍貴的語言與文化得以保存下來。大南教會自1999年起,由古絹代牧師開設「母語班」,教導族人東魯凱語,可謂部落母語復興與文化傳承的先驅推動者。該教會幹事兼青少契輔導的田溢寧表示,許多部落耆老與文化工作者都是教會的會友,兒童主日學也會教導孩童族語童謠、詩歌,再加上多數青年參與禮拜的服事時須使用母語,因此,她認為「教會」對部落的母語復興工作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母語「加分政策」無助於母語復興扭曲學習動機
 
除了上述在大南國小與大南基督長老教會所進行母語復興的工作政策外,教育部近幾年也推行所謂的「加分政策」,其原意為鼓勵學生學習、使用自己的母語,使自己族內文化得以傳承,然而,與田溢寧的訪問過程中發現,此看似美意的政策,竟也成為傳承母語的阻礙。受到整體社會環境、升學壓力的影響,當今學校的教學多以替學生爭取將來考試加分為目標,越來越多的兒童學習母語不是出於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而是一種為了得以進入較好學校的利益考量。她擔心這樣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會扭曲母語學習的動機,反而對母語和文化的推展工作更不利。
 
實際訪問了幾位教會裡的國小、國中生時,發現有些學生並不知道自己族語的名字,對於學校母語課程也不感興趣,不喜歡一直背單字、寫作業,或是考試,回到家裡還是習慣與長輩講華語,而長輩為了能和小孩溝通,在聊天時都會習慣切換成華語,並非使用族語。更令人擔憂的是,受到國際化的潮流與主流媒體的影響,許多孩童愈來愈崇尚日韓明星的強勢文化,對於自己的語言文化反而興趣缺缺。
 
讓神的語言再次光照這地結語
 
關於「母語」(mother tongue)一詞的定義有許多說法,依字面可理解為母親的語言,也有解釋做:個人的初始語言,或個人認同的語言···等。不論是哪一種理解,似乎都透露著:母語做為一個人的根、做為一個人認識世界的緣起,是根本地與每個人密不可分的。
 
然而現行的國家教育卻是以「政策」的態度在思考母語――一個生命群體共同的根基。語言與文化不再是自我認同與追尋,而是利益交換的籌碼。母語和族群文化,隨著部落之內自力更生、互助共榮的能力被剝奪而逐漸黯淡;母語和族群文化,也因受部落之外有力資源、良好機會的吸引而再次被重視。
 
「族語就是神的語言,是神給我們特別的恩寵」,古絹代牧師說,上帝的愛讓我們愛他所造的土地,也愛自己的根。因此,學習並保存母語,不再只是為了爭取更高的分數,並得以離開自己的土地,去爭取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曾試圖產出的利益。若語言隨著上帝的創造成為根,進入了人的生命中,那麼逝去的母語再次被學習與恢復,也是讓人與上帝關係的再次和好,因著能回到上帝的創造。在訪談的過程中,家庭中的母語教育、母語環境塑造之重要性一再地被強調,唯有先認識、熱愛自己的根,秉持著這樣的熱情,才能讓語言和文化進到自我的生命裡。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0 期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71-7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0期  2017年  6月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160
本期主題: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發行日期:2017/6/10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在開展中的台灣辨識PCT的角色:述說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
尋求經濟與土地的公義
約瑟與他的兄弟姊妹一同追尋自由
尋找夥伴的宣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思考和社會分析:青年角度的反省
青年,在破碎中看見和好
多元宗教文化主體的共創:王鏡玲教授《分別為聖》書評
教會的簾幔之外──讀林立青《做工的人》
因著上帝的愛,我走向偏鄉
用生命畫彩虹─我在澳洲走一回
致力泰雅語的文字創制與聖經翻譯的Watan Magil牧師
要溫柔
混淆的彩虹 蓋在沙土上的包容:淺論同婚法案
更正說明 :「他」與「祂」
活的信仰與活的憲法—談同性婚姻的憲法辯論
異中求同—淺析同婚釋憲案
愛國是流氓的護身符,良知是聖徒的福音書
【讀經筆記28】講「秤錘」不如講「砝碼」正確
白話字a-ḿ
找回失落的根─淺談達魯瑪克部落母語復興之路
綠能?慮能? 淺談達魯瑪克部落的能源計畫與發展
來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