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9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哈啦」-教會的態度與回應
關鍵字:
作者/張宏哲 (現為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本文要針對哈日和哈美族「哈啦」一番,「哈啦」指的是非正式或非學術性的言談,「哈啦」的內容包括:哈日與哈美族文化現象的背後推力、我們的態度,以及如何因應等三個主題。

一、哈日與哈美族文化現象的背後推力
  下面就哈日和哈美文化現象背後的幾個可能推力加以說明。

1.美日強勢文化的衝擊與氾濫
  美國文化的衝擊是普世的現象,世界上許多的國家都難以倖免;台灣因為地緣和歷史因素使然,東洋文化的衝擊更為明顯;不過,不論外來文化勢力的強度如何,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度成為外來文化勢力最佳的緩衝;中國在殖民勢力叩關之後,歷經了排外、只承認器物不如洋人、到了嚴重的媚外等階段,至今仍處在嚴重媚外的情境之下;台灣則在外來政權的統治之下,本土文化被否定,文化的認同感受到嚴重的摧殘。

  吸收或模仿外來文化並不是一件壞事,只是吸收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加以選擇,並且持批判的眼光,青少年就容易受外來文化中負面的成分(如:色情和暴力)所影響;台灣社會對外來文化的引進,更是常常忽略了這些文化的精髓,甚至已經到了無孔不入、不分青紅皂白、或照單全收的地步,只要是日本來的就是好。

2.需求和消費主義的塑造
  許多的需求都是塑造出來的,經過媒體的噱頭、廣告的包裝、明星的帶頭作用,有時是在限量供應的手法之下,製造搶購熱潮;有時是滿街充斥的商品推銷,使得滑板車在一夕之間舉目皆是;這些商品熱潮通常是一波接著又一波的襲來,每一波流行的來襲似乎都讓兒童和青少年的日子更多采多姿,也讓許多父母親難以招架,也為社會增添了一些頭痛的問題。

3.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美國著名的人格發展學家艾瑞克森認為青少年期是充滿自由和探索的時期,也是自我觀念和價值觀最不穩定、衝突最嚴重的時期﹔此時,青少年也最容易投入崇拜的崇拜,在偶像的身上找到自己的認定,或者將自己的夢想與幻象投射在偶像人物的身上。因此,從柏原崇到湯姆克魯斯、甚至即使在美、日兩國名不見經傳的影視明星,到機場接機或崇拜他們的主要族群都是青少年。偶像崇拜本身並不是完全負面,如果偶像人物能夠提供好的角色楷模以供崇拜者學習,崇拜者必能獲益良多﹔即使偶像人物有不當的行為,只要透過反省,也能夠協助青少年從自己的錯誤經驗中記取教訓,例如:幾年前美國職籃高手魔術強森因為嫖妓染上愛滋病毒,他的反省使得許多年輕人的性行為收斂了許多。

4.青少年的從眾性
  從眾性是青少年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重要課題。在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定形成的過程中,眾人和同儕的意見常常能夠左右他們的意向﹔同儕是青少年社會參考和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同儕關係不佳的青少年未來比較有可能導致行為偏差和精神違常。同儕的哈日和哈美風潮也正是導致青少年哈日哈美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5.青少年的次文化
  想要瞭解青少年就必須以次文化的架構加以透視。次文化指的是社會中特定的一群人所特有的生活和行為模式,快速的都市化與工業化使得青少年處於邊緣地位,加上年齡上既非成年人亦非兒童,促成了青少年次文化的產生。我們可以從兩方面思考青少年次文化的特質。

  首先,次文化基本上仍屬於主流文化,仍反映出主流文化的價值觀,次文化並非反抗文化,後者和主流文化有異。台灣的主流文化如果是消費、派金、崇尚物質、色情、笑貧不笑娼,那麼青少年的次文化也很難不沾染這些氣息。青少年次文化和和成人之間的差異只是在於行為表現方式的不同而已,例如:同樣是肯定汽車的價值, 成人玩車取其實用和炫耀,青少年重視其娛樂性(飆車、載女友、和身分地位),當然,成人也有炫耀的意味。此外,青少年次文化有其特定的語言、傳媒形式(音樂、電影、綜藝節目、和雜誌等),以及特定的服裝、髮型、和化妝方式。

  再者,次文化有其的重要功能和角色。其功能在於肯定青少年自己的存在價值,協助青少年釐清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期待,使得青少年在茫茫的社會中找到認同感,有助於共通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建立,也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支持;此外,次文化團體能夠認同個體特殊的需要,成年人不允許的行為(如:宵禁和飆車),在青少年次文化中卻可以被接受。

6.升學的壓力與生活的枯燥
  在升學壓力之下,生活顯得枯燥,哈日和哈美成為學子們的解脫,為無聊人生添加了不少色彩,也使得缺乏人性和難耐的生活壓力成為比較輕省和能夠容忍的擔子;一次的影迷和明星會可以使人生得到暫時的解脫。

7.哈日與哈美族的文化保母
  許多父母親因為忙碌,沒有時間和孩子相處,或許出於罪惡感,常會以時下流行的物質來補償孩子,這些物質成了兒童和青少年道地的褓姆,取代了父母照顧、教育、和互動的角色。

二、成人對哈日與哈美族的態度
  瞭解了哈日族和哈美族背後的因素之後,我們也比較知道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它。我認為:首先,成人不應該因為哈日和哈美現象所滋生問題斥責青少年,因為從上述的次文化觀點來看,哈日與哈美族現象其實只是整個主流社會價值觀和潮流的縮影;再者,成人也必須擔起青少年文化現象的主責,青少年文化不只反映主流文化,他們更是成人造成的社會問題的犧牲者,媒體所塑造出對物質的需求、媒體所包裝出金迷紙醉的偶像、家庭功能的不彰、和升學主義的壓力等等都是哈日和哈美風潮與附帶問題的背後推手﹔最後,許多哈日和哈美文化行為本身並無壞處﹐成人倒可以以平常心看待之﹐正如上文提到的﹐從人格發展的觀點來看,青少年時期正是認定感議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階段,也是從眾性最嚴重和同儕壓力最重大的階段,加上功課壓力和家庭問題,哈日哈美很容易在同儕壓力或從重性的過程中成為一種風潮,它也提供了抒解壓力的出路。

  問題是社會大眾常常以異樣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文化現象和青少年問題,只會一味地否定和譴責,認為哈日和哈美現象是一種無聊和浪費的行為,認為這種文化現象反映出年輕一代世風的日下、青少年的人心不古、青少年是墮落的一代、青少年問題與現象是社會的毒與瘤,認為青少年犯罪的手法最為凶殘;這些有關青少年的看法反映出社會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也使得青少年成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和眾矢之的;難怪,新光集團家族在陽明山的豪宅搶案發生之後,青少年成為首要的查緝對象;其實,根據法務部的統計,青少年偏差行為和犯罪在整個社會犯罪案件中所佔的比率並不如想像的高,青少年使用的犯罪手法並不比成人來的凶殘,青少年問題的嚴重性已被過度的誇大,塑造了需要強烈的社會控制和社會介入的印象。

三、我們的回應
  青少年的流行文化對他們的價值觀與行為的影響頗為鉅大,家庭和教會應如何因應哈日和哈美風潮呢? 本文提出下列的六個因應方式供參考。

1.減少消費文化的衝擊
  哈日和哈美文化風潮既是社會環境和媒體塑造出來的,如何導正流行風潮、避免使得青少年成為受害者也必然是整個社會和媒體的責任。這個責任之下所涵蓋的是許多重大且複雜的文化改造議題﹐這不是本文能夠著力的。問題是台灣媒體自律的程度頗低,從最近李豔秋點名吳宗憲和李熬的例子可以看出綜藝主持人和脫口秀主持人自省能力的缺乏。當然,我們不禁想問的是:教會的聲音在哪裡?基督徒的聲音在哪裡?

2.教導青少年文化批判態度
  任何流行的風潮總是來勢洶洶、所向披靡、不是任何人的力量能夠阻擋的,與其阻擋,不如教導青少年如何以批判的態度面對,告誡其不可盲從,並協助他們瞭解從眾行為背後的心態(例如:想得到同儕的認同、肯定、和歡迎),這些都和自尊心或自我價值觀有關,通常是自我認同度越低或者自我價值感越低的青少年越容易屈服於同儕壓力,家庭和團契可以在互動和教導的過程中,強化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

3.成人以身作則
  青少年期既是偶像崇拜的重要階段,如何提供健全的角色楷模供其模仿是家庭和宗教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之一。除了過去教會歷史中的信仰前輩的範例之外,也可以以現代青少年崇拜的影視、體育、或其他健全的偶像為例,指出他們值得供年輕人學習的地方。此外,成人如果能夠以身作則,不隨波逐流,不輕易屈服於群眾壓力,必然能夠提供重要的角色楷模。

4.強化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的不足或功能的不彰常常促使青少年尋求替代品,壓馬路、逛百貨、看電影等等成為他們最愛的活動,如果家庭能夠提供健康的活動,促進親子關係,增加野外踏青和一些團體活動,多少可以取代電玩和其他的流行風潮,或許能夠減少哈日和哈美風潮的影響力。

5.將青少年融入主流的教會生活過程當中
  青少年在整體社會生活中常處在邊緣地位,因為已經脫離兒童的階段,被社會認為應該付起夠多的責任,但是又因為未成年,所以意見不被重視,更無法參與成人決策的過程,他們常常被邊緣化。青少年在教會中的情形也常是如此,許多教會並不重視青少年,不少青少年輔導可能會覺得自己只是教會的「保母」,大人很少會注意到自己和青少年的存在,青少年也很少有機會參與教會的其他活動,包括主日崇拜。除非我們將青少年納入教會生活主流之中,賦予他們適當的角色,邀請他們參與決策過程,增強其使命感,否則青少年容易因為疏離感而離開教會。

6.營造一個可以塑造基督價值觀與次文化的基督徒生活情境
  別忘了次文化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覆舟指的是青少年團體或結盟中的偏差行為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載舟指的是正向的同儕壓力,可以用於預防及阻止偏差行為。為了減少社會中青少年次文化的影響力,教會有責任營造一個具有信仰特質的青少年次文化。信仰既已提供了有關宇宙、人生、和自我意義的系統,具有整合各種價值觀的功能,我們還需要營造一個人們可以具體去感受到這個信仰和意義系統的情境。其方式不外乎:利用各種宗教生活的週期、節期、和慶祝的場合與機會(例如:洗禮、婚禮),營造一個可以協助青少
同作者相關文章:
少子化問題面面觀 (第 109 期)
生活與信仰經驗的點滴 (第 60 期)
「哈啦」-教會的態度與回應 (第 59 期)
當小小水母不再優游 (第 5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9 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17-2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9期  2000年  8月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59
本期主題: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發行日期:2000/8/10
目錄s/
上帝存不存在?
編者的話
追逐真我或失去真我的世代——流行文化之社會意義探討
哈X瘋!?!
我是日劇迷
你是哈日追星族嗎?
我的哈「日本綜藝節目」經驗
哈日風之電玩
日本卡通及玩偶飾品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別人的東西永遠比我們好
「哈啦」-教會的態度與回應
面對在美、日文化邊界擺盪的新族群
懷念伊天賜牧師
喝咖啡——現代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咖啡,人文,連鎖店?
教會刺繡
哥哥在哭泣
開拓魚池,數算神恩
智慧的語言
當男人離家出走時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
絕處逢生
實習手記
打造樸實的婚禮
建立愛的教會——不只是青年,更是全面性的關懷
重建這一代青年失落的心靈
基督教改革宗藝術的「象徵」意義與方法論性格
我的大學教會團契生活
生命中的改變
神研班心得
她是我媽媽,我愛她